大乘涅槃部-第110部 南本大般涅槃经 三十六卷
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五
宋代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
師子吼菩薩品第二十三之一
爾時,佛告一切大眾:諸善男子!汝等若疑有佛、無佛,有法、無法,有僧、無僧,有苦、無苦,有集、無集,有滅、無滅,有道、無道,有實、無實,有我、無我,有樂、無樂,有淨、無淨,有常、無常,有乘、無乘,有性、無性,有眾生、無眾生,有有、無有,有真、無真,有因、無因,有果、無果,有作、無作,有業、無業,有報、無報者,今恣汝問,吾當為汝分別解說。善男子!我實不見若天、若人、若魔、若梵、若沙門、若婆羅門有來問我不能答者。
爾時,會中有一菩薩名師子吼,即從座起,斂容整服,前禮佛足,長跪叉手白佛言:世尊!我適欲問,如來大慈復垂聽許。
爾時,佛告諸大眾言:諸善男子!汝等今當於是菩薩深生恭敬、尊重、讚歎,應以種種香花、伎樂、瓔珞、幡蓋、衣服、飲食、臥具、醫藥、房舍、殿堂而供養之、迎來送去。所以者何?是人已於過去諸佛深種善根,福德成就,是故今於我前欲師子吼。
善男子!如師子王自知身力,牙爪鋒鋩,四足據地,安住巖穴,振尾出聲。若有能具如是諸相,當知是則能師子吼。真師子王晨朝出穴,頻申欠呿,四向顧望,發聲震吼,為十一事。何等十一?一、為欲壞實非師子詐作師子故,二、為欲試自身力故,三、為欲令住處淨故,四、為諸子知處所故,五、為群輩無怖心故,六、為眠者得覺悟故,七、為一切放逸諸獸不放逸故,八、為諸獸來依附故,九、為欲調諸香象故,十、為教告諸子息故,十一、為欲莊嚴自眷屬故。一切禽獸聞師子吼,水性之屬潛沒深淵、陸行之類藏伏窟穴、飛者墮落、諸大香象怖走失糞。
諸善男子!如彼野干,雖逐師子至于百年,終不能作師子吼也。若師子子,始滿三年則能哮吼,如師子王。
善男子!如來正覺智慧牙爪、四如意足、六波羅蜜滿足之身、十力雄猛、大悲為尾,安住四禪清淨窟宅,為諸眾生而師子吼。摧破魔軍,示眾十力,開佛行處,為諸邪見作歸依所。安撫生死怖畏之眾,覺悟無明睡眠眾生,行惡法者為作悔心,開示邪見一切眾生。令知六師非師子吼故、破富蘭那等憍慢心故、為令二乘生悔心故、為教五住諸菩薩等生大力心故、為令正見四部之眾於彼邪見四部徒眾不生怖畏故,從聖行、梵行、天行窟宅頻申而出;為欲令彼諸眾生等破憍慢故,欠呿;為令諸眾生等生善法故,四向顧望;為令眾生得四無礙故,四足據地;為令眾生具足安住尸波羅蜜故,故師子吼。師子吼者,名決定說,一切眾生悉有佛性,如來常住、無有變易。
善男子!聲聞、緣覺雖復隨逐如來世尊無量百千阿僧祇劫,而亦不能作師子吼。十住菩薩若能修行是三行處,當知是則能師子吼。
諸善男子!是師子吼菩薩摩訶薩今欲如是大師子吼,是故汝等應當深心供養、恭敬、尊重、讚歎。
爾時,世尊告師子吼菩薩摩訶薩言:善男子!汝若欲問,今可隨意。
師子吼菩薩摩訶薩白佛言:世尊!云何為佛性?以何義故名為佛性?何故復名常、樂、我、淨?若一切眾生有佛性者,何故不見一切眾生所有佛性?十住菩薩住何等法不了了見?佛住何等法而了了見?十住菩薩以何等眼不了了見?佛以何眼而了了見?
佛言:善男子!善哉,善哉。若有人能為法諮啟,則為具足二種莊嚴:一者、智慧,二者、福德。若有菩薩具足如是二莊嚴者則知佛性,亦復解知名為佛性,乃至能知十住菩薩以何眼見、諸佛世尊以何眼見。
師子吼菩薩言:世尊!云何名為智慧莊嚴?云何名為福德莊嚴?
善男子!慧莊嚴者,謂從一地乃至十地,是名慧莊嚴;福德莊嚴者,謂檀波羅蜜乃至般若,非般若波羅蜜。
復次,善男子!慧莊嚴者,所謂諸佛、菩薩;福德莊嚴者,謂聲聞、緣覺、九住菩薩。
復次,善男子!福德莊嚴者,有為、有漏、有有、有果報、有礙、非常,是凡夫法;慧莊嚴者,無為、無漏、無有、無果報、無礙、常住。
善男子!汝今具足是二莊嚴,是故能問甚深妙義。我亦具足是二莊嚴,能答是義。
師子吼菩薩摩訶薩言:世尊!若有菩薩具足如是二莊嚴者,則不應問一種、二種。云何世尊說言能答一種、二種?所以者何?一切諸法無一、二種,一種、二種者是凡夫相。
佛言:善男子!若有菩薩無二種莊嚴,則不能知一種、二種。若有菩薩具二莊嚴,則能解知一種、二種。若言諸法無一、二者,是義不然。何以故?若無一、二,云何得說一切諸法無一、無二?
善男子!若言一、二是凡夫相,是乃名為十住菩薩,非凡夫也。何以故?一者、名為涅槃,二者、名為生死。何故一者名為涅槃?以其常故。何故二者名為生死?愛、無明故。常、涅槃者,非凡夫相;生、死二者亦非凡夫相。以是義故,具二莊嚴者能問、能答。
善男子!汝問:云何為佛性?者,諦聽諦聽,吾當為汝分別解說。善男子!佛性者,名第一義空;第一義空名為智慧。所言空者,不見空與不空。智者見空及與不空、常與無常、苦之與樂、我與無我。空者,一切生死;不空者謂大涅槃;乃至無我者即是生死,我者謂大涅槃。見一切空、不見不空,不名中道;乃至見一切無我、不見我者,不名中道。中道者,名為佛性。以是義故,佛性常、恒、無有變易,無明覆故,令諸眾生不能得見。聲聞、緣覺見一切空、不見不空,乃至見一切無我、不見於我。以是義故,不得第一義空。不得第一義空故,不行中道;無中道故,不見佛性。
善男子!不見中道者凡有三種:一、定樂行,二、定苦行,三者、苦樂行。定樂行者,所謂菩薩摩訶薩憐愍一切諸眾生故,雖復處在阿鼻地獄,如三禪樂;定苦行者,謂諸凡夫;苦樂行者,謂聲聞、緣覺。聲聞、緣覺行於苦樂作中道想,以是義故,雖有佛性而不能見。
如汝所問:以何義故名佛性?者,善男子!佛性者,即是一切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道種子。
復次,善男子!道有三種:謂下、上、中。下者,梵天無常,謬見是常。上者,生死無常,謬見是常;三寶是常,橫計無常。何故名上?能得最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。中者,名第一義空,無常見無常、常見於常。第一義空不名為下。何以故?一切凡夫所不得故。不名為上。何以故?即是上故。諸佛、菩薩所修之道不上、不下,以是義故,名為中道。
復次,善男子!生死本際凡有二種:一者、無明,二者、有愛。是二中間則有生、老、病、死之苦,是名中道。如是中道能破生死,故名為中。以是義故,中道之法名為佛性。是故,佛性常、樂、我、淨。以諸眾生不能見故,無常、無樂、無我、無淨,佛性實非無常、無樂、無我、無淨。
善男子!譬如貧人,家有寶藏,是人不見。以不見故,無常、無樂、無我、無淨。有善知識而語之言:汝舍宅中有金寶藏,何故如是貧窮困苦,無常、無樂、無我、無淨?即以方便令彼得見。以得見故,是人即得常、樂、我、淨。佛性亦爾,眾生不見;以不見故,無常、無樂、無我、無淨。有善知識、諸佛、菩薩以方便力種種教告,令彼得見;以得見故,眾生即得常、樂、我、淨。
復次,善男子!眾生起見凡有二種:一者、常見,二者、斷見。如是二見不名中道,無常、無斷乃名中道。無常、無斷即是觀照十二緣智,如是觀智是名佛性。二乘之人雖觀因緣,猶亦不得名為佛性。佛性雖常,以諸眾生無明覆故不能得見,又未能渡十二緣河,猶如兔、馬。何以故?不見佛性故。善男子!是觀十二因緣智慧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種子。以是義故,十二因緣名為佛性。
善男子!譬如胡苽名為熱病。何以故?能為熱病作因緣故。十二因緣亦復如是。善男子!佛性者,有因、有因因,有果、有果果。有因者即十二因緣,因因者即是智慧,有果者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果果者即是無上大般涅槃。
善男子!譬如無明為因,諸行為果,行因識果。以是義故,彼無明體亦因、亦因因,識亦果、亦果果。佛性亦爾。善男子!以是義故,十二因緣不出、不滅,不常、不斷,非一、非二,不來、不去,非因、非果。善男子!是因非果。如佛性是果非因,如大涅槃是因是果,如十二因緣所生之法非因非果,名為佛性。非因、果故,常、恒、無變。以是義故,我經中說十二因緣其義甚深,無知、無見、不可思惟,乃是諸佛、菩薩境界,非諸聲聞、緣覺所及。
以何義故甚深甚深?眾生業行不常、不斷而得果報,雖念念滅而無所失、雖無作者而有作業、雖無受者而有果報。受者雖滅,果不敗亡,無有慮知,和合而有。一切眾生雖與十二因緣共行而不見知,不見知故,無有終、始;十住菩薩唯見其終,不見其始;諸佛世尊見始、見終。以是義故,諸佛了了得見佛性。
善男子!一切眾生不能見於十二因緣,是故輪轉。善男子!如蠶作繭,自生自死。一切眾生亦復如是,不見佛性故,自造結業,流轉生死,猶如拍毱。善男子!是故,我於諸經中說:若有人見十二緣者,即是見法;見法者,即是見佛。佛者,即是佛性。何以故?一切諸佛以此為性。
善男子!觀十二緣智凡有四種:一者、下,二者、中,三者、上,四者、上上。下智觀者不見佛性,以不見故,得聲聞道;中智觀者不見佛性,以不見故,得緣覺道;上智觀者見不了了,不了了故,住十住地;上上智觀者見了了,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。以是義故,十二因緣名為佛性。佛性者,即第一義空;第一義空,名為中道;中道者即名為佛;佛者,名為涅槃。
爾時,師子吼菩薩摩訶薩白佛言:世尊!若佛與佛性無差別者,一切眾生何用修道?
佛言:善男子!如汝所問,是義不然。佛與佛性雖無差別,然諸眾生悉未具足。善男子!譬如有人惡心害母,害已生悔,二業雖善,是人故名地獄人也。何以故?是人定當墮地獄故。是人雖無地獄陰界諸入,猶故得名為地獄人。善男子!是故,我於諸經中說:若見有人修行善者,名見天人;修行惡者,名見地獄。何以故?定受報故。
善男子!一切眾生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,是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。一切眾生真實未有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以是義故,我於此經而說是偈:
本有今無、本無今有、三世有法,
無有是處。
善男子!有者凡有三種:一、未來有,二、現在有,三、過去有。一切眾生未來之世當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是名佛性。一切眾生現在悉有煩惱諸結,是故現在無有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。一切眾生過去之世有斷煩惱,是故現在得見佛性。以是義故,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,乃至一闡提等亦有佛性。一闡提等無有善法,佛性亦善,以未來有故,一闡提等悉有佛性。何以故?一闡提等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。
善男子!譬如有人家有乳酪。有人問言:汝有酥耶?答言:我有酪,實非酥。以巧方便定當得故,故言有酥。眾生亦爾,悉皆有心。凡有心者,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以是義故,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。
善男子!畢竟有二種:一者、莊嚴畢竟,二者、究竟畢竟。一者、世間畢竟,二者、出世畢竟。莊嚴畢竟者,六波羅蜜;究竟畢竟者,一切眾生所得一乘,一乘者名為佛性。以是義故,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。
一切眾生悉有一乘,以無明覆故,不能得見。善男子!如欝單曰、三十三天,果報覆故,此間眾生不能得見。佛性亦爾,諸結覆故,眾生不見。
復次,善男子!佛性者,即首楞嚴三昧,性如醍醐,即是一切諸佛之母。以首楞嚴三昧力故,而令諸佛常、樂、我、淨。一切眾生悉有首楞嚴三昧,以不修行故不得見,是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善男子!首楞嚴三昧者有五種名:一者、首楞嚴三昧,二者、般若波羅蜜,三者、金剛三昧,四者、師子吼三昧,五者、佛性,隨其所作,處處得名。
善男子!如一三昧得種種名,如禪名四禪、根名定根、力名定力、覺名定覺、正名正定、八大人覺名為定覺,首楞嚴定亦復如是。
善男子!一切眾生具足三定——謂上、中、下。上者,謂佛性也。以是故,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。中者,一切眾生具足初禪,有因緣時則能修習,若無因緣則不能修。因緣二種:一、謂火災,二、謂破欲界結。以是故,言一切眾生悉具中定。下定者,十大地中心數定也。以是故言一切眾生悉具下定。
一切眾生悉有佛性,煩惱覆故不能得見。十住菩薩雖見一乘,不知如來是常住法。以是故言十住菩薩雖見佛性而不明了。
善男子!首楞者,名一切畢竟;嚴者,名堅。一切畢竟而得堅固,名首楞嚴。以是故言首楞嚴定名為佛性。
善男子!我於一時住尼連禪河,告阿難言:我今欲洗,汝可取衣及以澡豆。我既入水,一切飛鳥、水陸之屬悉來觀我。爾時,復有五百梵志來在河邊,因到我所,各相謂言:云何而得金剛之身?若使瞿曇不說斷見,我當從其啟受齋法。善男子!我於爾時以他心智知是梵志心之所念,告梵志言:云何謂我說於斷見?彼梵志言:瞿曇!先於處處經中說諸眾生悉有無我,既言無我,云何而言非斷見耶?若無我者,持戒者誰?破戒者誰?佛言:我亦不說一切眾生悉有無我,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。佛性者,豈非我耶?以是義故,我不說斷。一切眾生不見佛性故,無常、無我、無樂、無淨。如是則名說斷見也。時諸梵志聞說佛性即是我故,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尋時出家修菩提道。一切飛鳥水陸之屬,亦發無上菩提之心;既發心已,尋得捨身。
善男子!是佛性者,實非我也。為眾生故,說名為我。善男子!如來有因緣故,說無我為我,真實無我。雖作是說,無有虛妄。善男子!有因緣故,說我為無我,而實有我。為世界故,雖說無我而無虛妄。佛性無我,如來說我,以是常故;如來是我而說無我,得自在故。
爾時,師子吼菩薩摩訶薩白佛言:世尊!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——如金剛力士者——以何義故,一切眾生不能得見?
佛言:善男子!譬如色法,雖有青、黃、赤、白之異,長、短、質像,盲者不見。雖復不見,亦不得言無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長、短、質像。何以故?盲雖不見,有目見故。佛性亦爾,一切眾生雖不能見、十住菩薩見少分故、如來全見。十住菩薩所見佛性如夜見色,如來所見如晝見色。
善男子!譬如瞎者,見色不了。有善良醫而為治目,以藥力故,得了了見。十住菩薩亦復如是,雖見佛性,不能明了;以首楞嚴三昧力故,能得明了。
善男子!若有人見一切諸法無常、無我、無樂、無淨,見非一切法亦無常、無我、無樂、無淨,如是之人不見佛性。一切者,名為生死;非一切者,名為三寶。聲聞、緣覺見一切法無常、無我、無樂、無淨,非一切法亦見無常、無我、無樂、無淨。以是義故,不見佛性。十住菩薩見一切法無常、無我、無樂、無淨,非一切法分見常、樂、我、淨。以是義故,十分之中得見一分。諸佛世尊見一切法無常、無我、無樂、無淨,非一切法見常、樂、我、淨。以是義故,見於佛性如觀掌中阿摩勒菓。以是義故,首楞嚴定名為畢竟。
善男子!譬如初月,雖不可見,不得言無。佛性亦爾,一切凡夫雖不得見,亦不得言無佛性也。
善男子!佛性者,所謂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大悲三念處。一切眾生悉有三種,破煩惱故,然後得見。一闡提等破一闡提,然後能得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大悲三念處。以是義故,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。
善男子!十二因緣一切眾生等共有之,亦內、亦外。何等十二?過去煩惱名為無明,過去業者則名為行;現在世中初始受胎,是名為識;入胎五分、四根未具,名為名色;具足四根、未名觸時,是名六入;未別苦、樂,是名為觸;染習一愛,是名為受;習近五欲,是名為愛;內外貪求,是名為取;為內、外事起身、口、意業,是名為有;現在世識,名未來生;現在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,名未來世老、病、死也。是名十二因緣。
善男子!一切眾生雖有如是十二因緣,或有未具,如歌羅邏時死則無十二,從生乃至老死得具十二。色界眾生無三種受、三種觸、三種愛,無有老、病,亦得名為具足十二。無色眾生無色乃至無有老、死,亦得名為具足十二。以定得故,故名眾生平等具有十二因緣。善男子!佛性亦爾,一切眾生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,是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。
善男子!雪山有草,名為忍辱。牛若食者,則出醍醐。更有異草,牛若食者,則無醍醐。雖無醍醐,不可說言雪山之中無忍辱草。佛性亦爾。雪山者,名為如來;忍辱草者,名大涅槃;異草者,十二部經。眾生若能聽受、諮啟《大般涅槃》則見佛性,十二部中雖不聞有,不可說言無佛性也。
善男子!佛性者,亦色、非色、非色非非色,亦相、非相、非相非非相,亦一、非一、非一非非一,非常、非斷、非非常非非斷,亦有、亦無、非有非無,亦盡、非盡、非盡非非盡,亦因、亦果、非因非果,亦義、非義、非義非非義,亦字、非字、非字非非字。
云何為色?金剛身故。云何非色?十八不共非色法故。云何非色非非色?色非色無定相故。
云何為相?三十二相故。云何非相?一切眾生相不現故。云何非相非非相?相非相不決定故。
云何為一?一切眾生悉一乘故。云何非一?說三乘故。云何非一非非一?無數法故。
云何非常?從緣見故。云何非斷?離斷見故。云何非非常非非斷?無終始故。
云何為有?一切眾生悉皆有故。云何為無?從善方便而得見故。云何非有非無?虛空性故。
云何名盡?得首楞嚴三昧故。云何非盡?以其常故。云何非盡非非盡?一切盡相斷故。
云何為因?以了因故。云何為果?以決定故。云何非因非果?以其常故。
云何為義?悉能攝取義無礙故。云何非義?不可說故。云何非義非非義?畢竟空故。
云何為字?有名稱故。云何非字?名無名故。云何非字非非字?斷一切字故。
云何非苦非樂?斷一切受故。云何非我?未能具得八自在故。云何非非我?以其常故。云何非我非非我?不作不受故。
云何為空?第一義空故。云何非空?以其常故。云何非空非非空?能為善法作種子故。
善男子!若有人能思惟解了《大涅槃經》如是之義,當知是人則見佛性。佛性者,不可思議,乃是諸佛如來境界,非諸聲聞、緣覺所知。
善男子!佛性者,非陰界入、非本無今有、非已有還無,從善因緣眾生得見。譬如黑鐵,入火則赤、出冷還黑,而是黑色非內、非外,因緣故有。佛性亦爾,一切眾生煩惱火滅則得聞見。
善男子!如種滅已,芽則得生,而是芽性非內、非外;乃至花菓亦復如是,從緣故有。善男子!是《大涅槃》微妙經典成就具足無量功德;佛性亦爾,悉是無量無邊功德之所成就。
爾時,師子吼菩薩摩訶薩言:世尊!菩薩具足成就幾法得見佛性而不明了?諸佛世尊成就幾法得了了見?
善男子!菩薩具足成就十法,雖見佛性而不明了。云何為十?一者、少欲,二者、知足,三者、寂靜,四者、精進,五者、正念,六者、正定,七者、正慧,八者、解脫,九者、讚歎解脫,十者、以大涅槃教化眾生。
師子吼菩薩言:世尊!少欲、知足,有何差別?
善男子!少欲者,不求、不取;知足者,得少之時心不悔恨。少欲者,少有所欲;知足者,但為法事,心不愁惱。
善男子!欲者有三:一者、惡欲,二者、大欲,三者、欲欲。惡欲者,若有比丘心生貪欲,欲為一切大眾上首:令一切僧隨逐我後;令諸四部悉皆供養、恭敬、讚歎、尊重於我;令我先為四眾說法,皆令一切信受我語;亦令國王、大臣、長者皆恭敬我;令我大得衣服、飲食、臥具、醫藥、上妙屋宅。為生死欲,是名惡欲。云何大欲?若有比丘生於欲心:云何當令四部之眾悉皆知我得初住地乃至十住、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、得阿羅漢果乃至須陀洹果、我得四禪乃至四無閡智?為於利養,是名大欲。欲欲者,若有比丘欲生梵天、魔天、自在天、轉輪聖王、若剎利、若婆羅門皆得自在,為利養故,是名欲欲。若不為是三種惡欲之所害者,是名少欲。
欲者,名為二十五愛;無有如是二十五愛,是名少欲。不求未來所欲之事,是名少欲;得而不著,是名知足。不求恭敬,是名少欲;得不積聚,是名知足。
善男子!亦有少欲不名知足、有知足不名少欲、有亦少欲亦知足、有不知足不少欲。
少欲者,謂須陀洹;知足者,謂辟支佛;少欲知足者,謂阿羅漢;不少欲不知足者,所謂菩薩。
善男子!少欲知足復有二種:一者、善,二者、不善。不善者,所謂凡夫;善者,聖人、菩薩。一切聖人,雖得道果,不自稱說;不稱說故,心不惱恨,是名知足。
善男子!菩薩摩訶薩修習大乘《大涅槃經》欲見佛性,是故修習少欲、知足。
云何寂靜?寂靜有二:一者、心靜,二者、身靜。身寂靜者,終不造作身三種惡;心寂靜者,亦不造作意三種惡,是則名為身心寂靜。
身寂靜者,不親近四眾,不預四眾所有事業;心寂靜者,終不修習貪欲、恚、癡,是則名為身心寂靜。
或有比丘,身雖寂靜心不寂靜、有心寂靜身不寂靜、有身心寂靜、又有身心俱不寂靜。身寂靜心不寂靜者,或有比丘坐禪靜處,遠離四眾,心常積集貪欲、瞋、癡,是名身寂靜心不寂靜。心寂靜身不寂靜者,或有比丘親近四眾、國王、大臣,斷貪、恚、癡,是名心寂靜身不寂靜。身心寂靜者,謂佛、菩薩;身心不寂靜者,謂諸凡夫。何以故?凡夫之人,身心雖靜,不能深觀無常、無樂、無我、無淨。以是義故,凡夫之人不能寂靜身、口、意業。一闡提輩、犯四重禁、作五逆罪,如是之人亦不得名身心寂靜。
云何精進?若有比丘欲令身、口、意業清淨,遠離一切諸不善業,修習一切諸善業者,是名精進。是勤進者繫念六處,所謂佛、法、僧、戒、施、天,是名正念;具正念者,所得三昧是名正定;具正定者,觀見諸法猶如虛空,是名正慧;具正慧者,遠離一切煩惱諸結,是名解脫;得解脫者,為諸眾生稱美解脫,言是解脫常、恒、不變,是名讚歎解脫。解脫即是無上大般涅槃。涅槃者,即是煩惱諸結火滅。又,涅槃者,名為屋宅。何以故?能遮煩惱惡風雨故。又,涅槃者,名為歸依。何以故?能過一切諸怖畏故。又,涅槃者,名為洲渚。何以故?四大暴河不能漂故。何等為四?一者、欲暴,二者、有暴,三者、見暴,四、無明暴。是故,涅槃名為洲渚。又,涅槃者,名畢竟歸。何以故?能得一切畢竟樂故。若有菩薩摩訶薩成就具足如是十法,雖見佛性而不明了。
復次,善男子!出家之人有四種病,是故不得四沙門果。何等四病?謂四惡欲:一、為衣欲,二、為食欲,三、為臥具欲,四、為有欲,是名四惡欲。是出家病有四良藥能療是病,謂:糞掃衣能治比丘為衣惡欲、乞食能破為食惡欲、樹下能破臥具惡欲、身心寂靜能破比丘為有惡欲。以是四藥除是四病,是名聖行,如是聖行則得名為少欲、知足。
寂靜者有四種樂。何等為四?一者、出家樂,二、寂靜樂,三、永滅樂,四、畢竟樂。得是四樂,名為寂靜;具四精進,故名精進;具四念處,故名正念;具四禪故,故名正定;見四聖實故,故名正慧;永斷一切煩惱結故,故名解脫;呵說一切煩惱過故,故名讚歎解脫。善男子!菩薩摩訶薩安住具足如是十法,雖見佛性而不明了。
復次,善男子!菩薩摩訶薩聞是經已,親近修習,遠離一切世間之事,是名少欲。既出家已,不生悔心,是名知足。既知足已,近空閑處,遠離憒閙,是名寂靜。不知足者,不樂空閑。夫知足者,常樂空寂,於空寂處常作是念:一切世間悉謂我得沙門道果,然我今者實未能得,我今云何誑惑於人?作是念已,精勤修習沙門道果,是名精進。親近修習大涅槃者,是名正念。隨順天行,是名正定。安住是定,正見正知,是名正慧。正見知者能得遠離煩惱結縛,是名解脫。十住菩薩為眾生故稱美涅槃,是則名為讚歎解脫。善男子!菩薩摩訶薩安住具足如是十法雖見佛性而不明了。
復次,善男子!夫少欲者,若有比丘住空寂處端坐不臥,或住樹下、或在塚間、或在露處,隨有草地而坐其上,乞食而食,隨得為足,或一坐食、不過一食,唯畜三衣、糞衣、毳衣,是名少欲。既行是事,心不生悔,是名知足。修空三昧,是名寂靜;得四果已,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休息,是名精進;繫心思惟如來常、恒、無有變易,是名正念;修八解脫,是名正定;得四無礙,是名正慧;遠離七漏,是名解脫;稱美涅槃無有十相,名歎解脫。十相者,謂生、老、病、死、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無常。遠離十相者,名大涅槃。善男子!是名菩薩摩訶薩安住具足如是十法,雖見佛性而不明了。
復次,善男子!為多欲故,親近國王、大臣、長者、剎利、婆羅門、毘舍首陀,自稱:我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。為利養故,行、住、坐、臥乃至大小便利,若見檀越,猶行恭敬、接引語言。破惡欲者,名為少欲;雖未能壞諸結煩惱,而能同於如來行處,是名知足。善男子!如是二法乃是念定近因緣也,常為師宗同學所讚,我亦常於處處經中稱美讚歎如是二法。若能具足是二法者,則得近於大涅槃門及五種樂,是名寂靜;堅持戒者,名為精進;有慚愧者,名為正念;不見心相,名為正定;不求諸法性相因緣,是名正慧;無有相故,煩惱則斷,是名解脫;稱美如是《大涅槃經》,名讚解脫。善男子!是名菩薩摩訶薩安住十法,雖見佛性而不明了。
善男子!如汝所問:十住菩薩以何眼故雖見佛性而不了了?諸佛世尊以何眼故見於佛性而得了了?善男子!慧眼見故,不得明了;佛眼見故,故得明了。為菩提行故,則不了了;若無行故,則得了了。住十住故,雖見不了;不住、不去,故得了了。菩薩摩訶薩智慧因故,見不了了;諸佛世尊斷因果故,見則了了。一切覺者,名為佛性;十住菩薩不得名為一切覺故,是故雖見而不明了。
善男子!見有二種:一者、眼見,二者、聞見。諸佛世尊眼見佛性,如於掌中觀阿摩勒;十住菩薩聞見佛性,故不了了。十住菩薩唯能自知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而不能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。
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