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六
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等譯
十地品第二十二之四
第六现前地
諸菩薩聞說,上地之行相,
在於虚空中,雨衆妙珍寳,
放清淨光明,供養於世尊,
咸讃言善哉,善哉金剛藏。
無量億諸天,心皆大歡喜,
於上虚空中,雨種種珍寳,
光明相綺錯,微妙甚可樂,
香華諸瓔珞,旛蓋散佛上,
他化自在王,與諸眷屬等,
雨衆妙寳物,雰雰如雪下,
歌頌供養佛,稱歎金剛藏,
咸讃言善哉,快說諸地行。
千萬億天女,於上虚空中,
作天衆妓樂,歌歎佛功德。
咸作如是言:「如來之所說,
微妙無有量,能滅諸煩惱。
諸法本性空,無有毫末相,
空無有分别,同若如虚空。
無有去住相,亦無有戲論,
本來常清淨,如如無分别。
若人能通達,一切諸性相,
於有於無中,其心不動搖。
但以大悲心,爲度諸衆生,
是名諸佛子,從佛口法生。
常行於布施,利益諸衆生,
本來雖清淨,持戒而堅心,
雖本心無傷,而行於忍辱,
雖知法性離,而行於精進,
雖先滅煩惱,而入於諸禪,
雖先解法空,而分别諸法。
寂滅智雖多,而求利世間,
能滅諸惡者,名之爲大人。」
如是諸天女,百千種妙音,
稱讃歌頌已,黙然而觀佛。
解脫月菩薩,請金剛藏言:
「當以何行相,得成第六地?」
金剛藏菩薩言:「佛子!菩薩摩訶薩已具足五地,欲入第六地,當以十平等法。何等爲十?一、以無性故,一切法平等;二、以無相故,一切法平等;三、以無生故,一切法平等;四、以無滅故,一切法平等;五、以本來清淨故,一切法平等;六、以無戲論故,一切法平等;七、以不取不捨故,一切法平等;八、以離故,一切法平等;九、以幻夢影響水中月故,一切法平等;十、以有無不二故,一切法平等。菩薩以是十平等法,得入第六地。菩薩如是觀一切法性,能忍隨順,得第六地,無生法忍雖未現前,心已成就明利順忍。是菩薩觀一切法如是相,大悲爲首,増長大悲故,觀世間生滅相。作是念:『世間所有受身生處,皆以貪著我故,若離著我則無生處;一切凡夫常隨邪念,行邪妄道,愚癡所盲,貪著於我,習起三行,罪行、福行、不動行,以是行故,起有漏心種子,有漏有取心故,起生死身;所謂:業爲田,識爲種子,無明覆蔽,愛水爲潤,我心漑灌(gai4 guan4),種種諸見,令得増長;生名色芽,因名色故生諸根,諸根合故有觸,從觸生受,樂受故生愛,愛増長故有取,取因縁故有有,於有起五隂身名爲生,五隂衰變名爲老,五隂滅名爲死,老死因縁,有憂悲熱惱衆苦聚集;是十二因縁無有集者,無有散者,縁合則有,縁散則無。』菩薩如是於六地中,隨順觀十二因縁。
「又作是念:『不如實知第一義故有無明,無明起業是名行,依行有初識,與識共生有四取隂,依止取隂有名色,名色成就有六入,根塵合故有觸,觸因縁生受,貪樂受名爲愛,愛増長名爲取,從取起業名爲有,業報五隂名爲生,五隂變名爲老,五隂壞名爲死;死别離時,貪著心熱名爲悲;發聲啼哭,五識爲苦,意識爲憂,憂苦轉多名爲惱;如是但生大苦積聚。是十二因縁,無我、無我所,無作者、無使作者,若有作者則有作事,若無作者則無作事,第一義中無作者、無作事。』
「又作是念:『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;十二縁分是皆依心,所以者何?隨事生欲心,是心即是識,事是行,行誑心故名無明,識所依處名名色,名色増長名六入,三事和合有觸,觸共生名受,貪著所受名爲愛,愛不捨名爲取,彼和合故名爲有,有所起名爲生,生變名爲老,老壞名爲死。又無明有二種作:一者、縁中癡,二者、爲行作因;行亦有二種作:一者、生未來世果報,二者、與識作因;識亦有二種作:一者、能受生,二者、與名色作因;名色亦有二種作:一者、令諸趣相續,二者、與六入作因;六入亦有二種作:一者、能縁六塵,二者、能與觸作因;觸亦有二種作:一者、能觸所縁,二者、能與受作因;受亦有二種作:一者、覺憎愛事,二者、與愛作因;愛亦有二種作:一者、於可染中生貪心,二者、與取作因;取亦有二種作:一者、能増長煩惱,二者、與有作因;有亦有二種作:一者、能於餘道中生,二者、與生作因;生亦有二種作:一者、能起五隂,二者、與老作因;老亦有二種作:一者、令諸根熟,二者、與死作因;死亦有二種作:一者、壞五隂身,二者、以不見知故而令相續不絶。又無明縁諸行者,無明令行不斷,助成行故;行縁識者,令識不斷,助成識故;識縁名色者,令名色不斷,助成名色故;乃至生縁老死,憂悲苦惱者,令死不斷,助成死故;無明滅故,則諸行滅,乃至生滅故,老死憂悲苦惱滅,因滅故果亦滅。又無明、愛、取是三分,不斷煩惱道,行、有二分不斷業道,餘因縁分不斷苦道,先、後際相續故,是三道不斷,是三道離我、我所而有生滅。又無明及行是過去世事,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是現在世事,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是未來世事,於是有三世轉;無明滅故諸行滅,名爲斷三世相續說。又十二因縁說名三苦:無明、行、識、名色、六入,名爲行苦,觸、受名爲苦苦,愛、取、有、生、死、憂、悲、苦、惱名爲壞苦;無明滅故,諸行滅,乃至生滅故,老死滅,名爲斷三苦相續說。又因無明諸行生,無明滅諸行滅,以諸行性空故,餘亦如是。無明因縁諸行生,以生縛說,無明滅故諸行滅,以滅縛說,餘亦如是。又無明因續諸行生,是隨順無所有觀說,無明滅諸行滅,是隨順盡觀說,餘亦如是。如是逆順十種觀十二因縁法,所謂:因縁分次第,心所攝,自助成法,不相捨離,隨三道行,分别先、後際,三苦差别,從因縁起,生滅縛,無所有盡觀。』
「是菩薩隨十二因縁,無我、無人、無衆生、無壽命者、離作者、使作者、無生,屬衆因縁,如是觀時,空解脫門現在前;滅此事餘不相續故,無相解脫門現在前;知此二種,更不樂有,唯大悲心,教化衆生,無願解脫門現在前;菩薩修行三解脫門,離彼我相,離作者、受者相,離有、無相,悲心轉増,以悲心故,勤行精進,未满菩提法,欲令满足。菩薩作是念:『有爲法和合故増,離散則滅;縁具故増,不具則滅;我知有爲法過故,不應和合具諸因縁;化衆生故,亦不畢竟滅有爲法。菩薩如是知有爲法無性,離堅固相,無生無滅,與大慈悲和合,不捨衆生,即得無障礙般若波羅蜜光明現在前;得是智慧具足,修習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縁,而不住有爲法;觀有爲法性寂滅相,亦不住其中,欲具足無上菩提法故。』
「菩薩住現前地,得勝空三昧、性空三昧、第一義空三昧、究竟空三昧、大空三昧、合空三昧、生空三昧、如實離虚妄空三昧、略空三昧、離分别不分别空三昧,如是等萬空三昧門現在前,無相、無願三昧亦如是。是菩薩住現前地,深心、決定心、眞心、甚深心、不轉心、不捨心、廣心、無邊心、樂智心、慧方便和合心,如是等心轉勝増長,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一切論師不能傾動;入於智地,轉聲聞、辟支佛地,決定向佛智,一切衆魔及諸煩惱所不能壞;安住菩薩智慧明中,修空、無相、無願解脫門,專以智慧方便行助菩提法。是菩薩住現前地,於般若波羅蜜偏勝,得明上順忍,以順是法無有違逆。
「菩薩住現前地,得見數百千萬億佛,恭敬供養,尊重讃歎,衣服、飲食、卧具、醫藥,親近諸佛於諸佛所聽受正法,如說修行令佛歡喜,是人轉勝,知佛法藏,乃至無量百千萬億劫,一切善根,轉妙明淨。譬如眞金,以瑠璃磨瑩,光色轉勝;菩薩住現前地,以慧方便故,一切善根轉勝明淨,餘地不及。譬如月明,能令衆生身得清涼,四種風吹,不能遏(e4)絶,菩薩住現前地,善根轉勝,能滅衆生煩惱之火,四種惡魔所不能壞。諸佛子!是名略說菩薩現前地。菩薩住是地,多作善化自在天王,智慧猛利,能破一切増上慢者、聲聞問難,不能窮盡,有所施作,布施、愛語、利益、同事皆不離念佛,不離念法,乃至不離念一切種智。常生是心:『我當於一切衆生中爲首、爲勝,乃至於一切衆生爲依止者。』是菩薩若欲勤行精進,於須㬰間,得百千億三昧,乃至能示百千億菩薩以爲眷屬。若以願力能過是數,若干百千萬億劫不可計知。」
時,金剛藏菩薩,欲重明此義,以偈頌曰:
「諸菩薩已得,具足五地行,
知諸法無性,無相無生滅。
本來常清淨,無有諸戲論,
諸法常離相,不取亦不捨,
性空猶如幻,離二無分别,
隨順如是行,得入第六地。
住明利順忍,以智慧力故,
觀察於一切,世間生滅相。
悉知諸世間,皆從無明有,
無明若滅者,則無有世間。
觀察因縁法,隨順第一義,
而不壞縁報,所作及假名,
如實無作者,亦無有受者,
如是觀有爲,如雲無實事。
不知眞諦義,名之爲無明,
從是則生思,身口業行果。
從行故有識,即生於名色,
如是次第起,生死苦惱聚。
了達於三界,但從貪心有,
知十二因縁,在於一心中。
如是則生死,但從心而起,
心若得滅者,生死則亦盡。
無明二種作,縁癡作於業,
乃至於老死,壞散五隂聚。
從於此事邊,具出於苦惱,
是事若盡者,苦惱則亦滅。
無明若具足,相續則不滅,
因縁若盡者,相續則亦斷。
無明及愛取,即是煩惱道,
行及有是業,餘分則是苦。
癡行爲過去,識名色六入,
觸受是現在,餘則未來世。
癡業識名色,六入名爲行,
觸受是苦苦,餘分則是壞。
癡從衆縁生,則有於諸縛,
衆縁若滅者,諸縛則亦斷。
從因而生果,因滅則果滅,
如是觀諸法,自性則皆空。
隨順於無明,則有諸世間,
若能不隨順,是則斷於有。
從是則有是,是無則無是,
如是十種觀,甚深因縁法。
因縁分次第,去來及現在,
作不捨一心,分别有三道。
三種苦差别,生滅於縛法,
無所有及盡,能行逆順觀。
菩薩如是入,十二因縁法,
如空如夢幻,無作者受者。
如是觀因縁,智者修於空,
事滅不相續,入於無相行。
知此二虚假,於中無所願,
但以大悲心,愍度於衆生。
如是諸大士,修習解脫門,
悲心愛樂佛,無量諸功德。
知諸有爲法,皆從和合有,
得萬空三昧,無相無願定。
智慧轉増進,入於上順忍,
得於諸菩薩,無礙智解脫。
如是諸善根,轉勝利明淨,
供養無量佛,諸佛所稱讃。
於諸如來所,出家學佛道,
入諸佛法藏,善根轉増長。
猶以瑠璃寳,瑩磨於眞金,
光明轉清淨,餘所不能及。
如月行虚空,清涼被一切,
四種風所吹,不能令遏絶。
菩薩智慧光,滅諸煩惱火,
四魔不能壞,其義亦如是。
菩薩住是地,多作善化王,
諸根悉猛利,能破増上慢。
所作諸善業,皆悉隨智慧,
聲聞諸問難,不能得窮盡。
是佛子若欲,如是勤精進,
須㬰即能得,百千億三昧。
見於百千億,十方世界佛,
如秋清涼時,月光明淨好。
如是第六地,深妙難知見,
聲聞所不了,大士略說竟。」
第七逺行地
爾時諸天衆,在於虚空中,
雨香華珍寳,如雲散佛上。
踊躍發妙音,咸讃言善哉:
「善哉金剛藏,善知第一義,
無量功德聚,人中之蓮華。
說此上妙行,利益諸世間。」
他化自在王,雨光明寳華,
雰雰而供養,除憂煩惱者。
諸天及天王,咸發如是言:
「若聞此地義,則爲得大利。」
時作百千種,上妙諸妓樂,
諸天女稱讃,承佛神力故。
「諸佛最寂滅,能轉惡爲善,
一切諸世間,皆所共恭敬。
雖出過世間,而示世間法,
知身同實相,而示種種身。
雖以諸言音,演說寂滅法,
而知於語言,無有音聲相。
能過百千土,上妙供諸佛,
智身佛國土,離相智自在。
雖教化衆生,而無彼我想,
廣集大功德,不於中起著。
以見取相故,三毒火然世,
不取一切相,慈悲起精進。」
諸天及天女,歡喜設供養,
如是讃歎已,黙然而觀佛。
解脫月菩薩。請金剛藏言:
「大衆皆清淨,願說七地行。」
金剛藏菩薩言:「佛子!菩薩摩訶薩已具足第六地,欲入第七地,從方便慧,起十妙行。何等爲十?善修空、無相、無願,而以慈悲心處在衆生;隨諸佛平等法,而不捨供養諸佛;常樂思惟空智門,而廣修習福德資粮;逺離三界,而莊嚴三界;畢竟寂滅諸煩惱燄,而爲衆生起滅貪恚癡煩惱燄法;隨順諸法如幻、如夢、如水中月不二相,而起分别種種煩惱及不失業果報;知一切佛國土空如虚空,皆是離相,而起淨國土行;知一切佛法身、無身,而起色身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以自莊嚴;知諸佛音聲不可說寂滅相,而隨一切起種種莊嚴音聲;知諸佛於一念中通達三世,而知種種相、種種時、種種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;隨衆生信解,作如是說,是名從慧方便生十妙行。菩薩摩訶薩修此妙行,如是方便慧現前故,名爲入七地。
「是菩薩住七地,入無量衆生界,入無量諸佛教化衆生法,入無量世界,入諸佛無量清淨國土,入無量諸法差别,入無量諸佛智得無上道,入無量諸劫數,入無量諸佛通達三世,入無量衆生欲樂差别,入無量諸佛色身别異,入無量諸佛知衆生志行諸根差别,入無量諸佛音聲語言令衆生歡喜,入無量衆生心、心所行差别,入無量諸佛隨智慧行,入示無量聲聞乗信解,入諸佛無量說道因縁令衆生信解,入無量辟支佛智慧習成,入諸佛無量甚深智慧所說,入諸菩薩無量所行道,入諸佛無量所說大乗習成事令衆生得入。菩薩作是念:『如是諸佛有無量無邊大勢力,如是勢力,我應修習,得此勢力,不以分别。』菩薩如是智慧思惟,修習大方便慧,安住佛智。以不動法故,常起種種度衆生道無有障礙;行住坐卧,皆悉能起度衆生法;離諸隂蓋,住諸威儀,常不逺離如是想念;是菩薩於念念中,具足十波羅蜜及十地行。何以故?是菩薩於念念中,大悲爲首,修習佛法,一切迴向大智慧故。十波羅蜜者,菩薩以求佛道所修善根,與一切衆生,是檀波羅蜜;能滅一切煩惱熱,是尸波羅蜜;慈悲爲首,於一切衆生心無所傷,是羼提波羅蜜;求善根無猒足,是毗梨耶波羅蜜;修道心不散,常向一切智,是禪波羅蜜;忍諸法不生門,是般若波羅蜜;能起無量智門,是方便波羅蜜;求轉勝智慧,是願波羅蜜;諸魔外道不能沮壞,是力波羅蜜;於一切法相如實說,是智波羅蜜;如是念念中具足十波羅蜜。是菩薩具足十波羅蜜時,四攝法、三十七品、三解脫門,一切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,於念念中皆悉具足。」
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言:「佛子!菩薩摩訶薩但七地具足助菩提法,一切諸地亦能具足。」
金剛藏言:「佛子!菩薩摩訶薩於諸地中皆悉具足助菩提法,逺行勝故,於此地說,何以故?諸菩薩摩訶薩於七地中功行具足,入智慧神通道故。佛子!菩薩於初地發願縁一切佛法故,具足助菩提法;二地除心惡垢故,具足助菩提法;三地願轉増長得法明故,具足助菩提法;四地入道故,具足助菩提法;五地隨順行世間法故,具足助菩提法;六地入甚深法門故,具足助菩提法;此第七地起一切佛法故,具足助菩提法。何以故?菩薩摩訶薩於此地中,得諸智慧所行道,以是力故,第八地自然得成。佛子!譬如二世界,一定清淨,一定垢穢,是二中間,難可得過;欲過此界,當以神通及大願力。菩薩亦如是,行於雜道,難可得過;以大願力、大智慧力、大方便力故,爾乃得過。」
解脫月言:「第七菩薩爲是淨行,爲是垢行?」
金剛藏言:「從歡喜地菩薩所行,皆離罪業,何以故?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,隨地所行清淨,不名爲過。佛子!譬如轉輪聖王,乗大寳象,遊四天下,見諸衆生貧窮困苦,王雖無苦而未離人,若捨王身生於梵世,遊千世界,現大威力,爾時乃名離於人身。菩薩亦如是,從初地在諸波羅蜜乗,知一切衆生心所行事及煩惱垢,不爲煩惱垢之所汚;雖乗善道,不名爲過;若捨一切所修功行,入於八地,爾時名爲乗清淨乗,悉知一切諸煩惱垢,不爲煩惱垢之所汚,乃名爲過。諸佛子!菩薩住七地,過貪欲等諸煩惱垢,在此七地不名有煩惱,不名無煩惱。何以故?一切煩惱不起故,不名有煩惱;貪求如來智慧未满願故,不名無煩惱。菩薩住七地,成就深淨身、口、意業,是菩薩所有不善業隨煩惱者,悉已捨離,所有善業常修習行;又世間經書,如五地說,自然而得,於三千大千世界,最爲希有。得爲大師,唯除如來八地菩薩,無有衆生深心妙行能與等者。是菩薩所有禪定神通解脫三昧,不隨禪生,所欲自在,菩薩住逺行地,於念念中,具足修習方便慧力,及一切助菩提法,轉勝具足。能入菩薩善伏三昧,善思義三昧,進慧三昧,分别義藏三昧,如實分别法三昧,堅固安住三昧,知神通門三昧,淨法界三昧,順佛教三昧,種種義藏三昧,背生死向涅槃三昧,如是具足百萬三昧,淨治此地。是菩薩得是三昧,智慧方便善清淨故,深得大悲力故,名爲過聲聞、辟支佛地、趣佛智地。是菩薩住是地,無量身業無相行,無量口、意業無相行,是菩薩清淨行故,得無生法忍,照明諸法。」
解脫月菩薩言:「佛子!菩薩住初地,有無量身業,無量口、意業,已能過聲聞、辟支佛地。」
金剛藏菩薩言:「縁大法故過非實行力,第七地實行力故,一切聲聞、辟支佛所不能壞。譬如生在王家,即勝一切。何以故?地尊貴故,其身長大,智慧成就,爾乃眞實勝於一切;菩薩亦如是,初發心時,勝於二乗,以發大願,深心清淨故,今住此地,以智慧力,勝於聲聞及辟支佛。佛子!菩薩住七地,得甚深逺離無行身、口、意業,轉求勝法而不捨離,以轉勝心故,雖行實際而不證實際。」
解脫月言:「佛子!菩薩從何地來能入寂滅?」
金剛藏言:「從六地來能入寂滅。今住此地,於念念中能入寂滅而不證寂滅;是菩薩成就不可思議身、口、意業,行實際而不證實際。譬如有人乗船入海,善爲行法,善知水相,不爲水災之所淪没,如是菩薩住此七地,乗諸波羅蜜船,能行實際而不證實際。菩薩如是以大願力故,得智慧力故,從禪定智慧生大方便力故,雖深愛涅槃,而現身生死,雖眷屬圍遶而心常逺離;以願力故,受生三界,不爲世法之所汚染,心常善寂;以方便力故,而還熾然隨行佛智,轉聲聞、辟支佛地至佛法藏而現魔界,雖過四魔而現魔行;雖現外道行而不捨佛法,雖現身一切世間,而心常在出世間法;一切所有莊嚴之事,勝諸天、龍、夜叉、乾闥婆、阿脩羅、迦樓羅、緊那羅、摩睺羅伽、人、非人等、四天王、釋提桓因、梵天王,而不捨樂法、愛法。菩薩成就如是智慧住逺行地,值百千萬億那由他佛,恭敬供養,尊重讃歎,衣服、飲食、卧具、醫藥供養諸佛,護持佛法,諸聲聞、辟支佛智慧問難所不能壞。是菩薩哀愍衆生故,法忍轉淨,是菩薩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善根轉勝。譬如眞金,以諸妙寳莊飾間錯,轉勝明淨,餘金不及;菩薩亦如是,住逺行地,一切善根從方便智慧生,轉勝明淨,無能壞者。譬如日光,星宿、月光所不能及,一切泥水悉能乾竭。菩薩亦如是住逺行地,善根轉勝,一切聲聞、辟支佛所不能及,又能乾竭煩惱淤(yu4)泥。諸佛子!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逺行地。菩薩住是地,多作他化自在天王,諸根猛利,能發衆生,悟道因縁,所作善業,布施、愛語、利益、同事,皆不離念佛,不離念法,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智。常生是心:『我當於一切衆生爲首、爲勝,乃至於一切衆生爲依止者。』是菩薩若欲如是勤行精進,於須㬰間得百千億那由他三昧,乃至能現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以爲眷屬。若以願力自在示現,過於此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計知。」
爾時,金剛藏菩薩,欲重明此義,以偈頌曰:
「深智慧定心,具行六地已,
一時行方便,智慧入七地。
行空無相願,而修慈悲心,
順佛平等法,而供養諸佛,
雖以智觀空,而修福無猒,
雖能嚴三界,而心樂逺離,
雖心常寂滅,而起滅惡法,
行空不二相,而行慈悲心。
雖觀一切土,空若如虚空,
而能善莊嚴,清淨諸佛土。
雖知諸佛身,同法相無相,
而種三十二,八十諸相好。
雖知音聲法,不可言說相,
而嘆佛音聲,令一切歡喜。
雖知於諸佛,一念中成道,
而示時劫刹,引導諸衆生。
如是知諸法,則得法照明,
菩薩如是者,即入第七地。
住是地能觀,無量衆生行,
亦知於諸佛,教化衆生法。
世界及劫數,諸法差别相,
又知諸衆生,種種之欲樂。
知說三乗法,令衆生信解,
我應修教化,成就是衆生。
以如是思惟,方便慧和合,
於四威儀中,常行如是道。
於一一念中,能具菩提法,
所謂施戒等,十種波羅蜜。
如是諸菩薩,所修之福德,
皆與諸衆生,名檀波羅蜜,
滅除心惡垢,名尸波羅蜜,
不爲六塵傷,羼提波羅蜜,
能起轉勝法,精進波羅蜜,
於是道不動,名禪波羅蜜,
無生忍照明,般若波羅蜜,
迴向於佛道,方便波羅蜜,
求於轉勝法,名願波羅蜜,
無有能壞者,名力波羅蜜,
能解如實說,名智波羅蜜。
是助菩提法,念念皆能攝,
發於廣大願,縁於大法故。
初地中功德,名之爲具足,
第二地名爲,除諸心垢惡,
第三願増明,第四地入道,
第五隨世行,第六入深法,
得無生相分,漸漸而増長。
第七集一切,具菩提分法,
能起諸功德,及以一切願。
如是諸功德,令後八地中,
一切諸所行,自然得清淨。
逺行地難過,大智力所能,
如二國中間,難可得過度。
在於七地中,不汚如聖王,
雖住於此道,不名一切過。
若到於第八,菩薩智慧地,
爾時過意界,住於智業中。
如梵王觀世,不得名爲人,
菩薩罪不汚,如蓮華在水。
菩薩住是地,過諸貪欲等,
不名有煩惱,亦不名滅盡。
入是正道中,無有諸煩惱,
願求佛道故,不得名盡者。
於諸世間中,經書技藝事,
文頌呪術等,自然能明了。
修習諸禪定,及諸神通等,
無量心利世,是事皆能起。
爾時此菩薩,過於二乗行,
安住第七地,菩薩諸行中。
以初發心時,大願力故勝,
今於此地中,自以智慧力。
猶如國王子,生時姓尊貴,
後以功行成,於諸人中尊。
住此得深智,轉發勝精進,
念念入寂滅,而亦不取證。
如人善乗船,入於大海中,
雖行深水難,而不爲所害。
菩薩行轉勝,方便智慧故,
功德悉備足,非世所能知。
供養無量佛,其心轉清淨,
如眞金雜寳,間錯而莊嚴。
得佛智慧光,乾諸愛潤水,
猶如日光明,消涸(he2)於泥潦(lao4)。
住是地多作,他化自在王,
諸根悉猛利,通達諸道果。
若欲勤精進,得見百千億,
那由他諸佛,願力復過是。
七地智慧淨,人天及二乗,
皆非其境界,今已略說竟。」
第八不动地
他化自在王,諸天及菩薩,
聞說此上行,心皆大歡喜。
雨上妙華香,旛蓋寳瓔珞,
眞珠摩尼珠,散佛及大衆。
天女於空中,作種種妓樂,
供養於如來,并及諸菩薩。
同以微妙音,歌頌佛功德:
一切智慧者,衆生中最尊,
哀愍世間故,現諸神通力,
華香珍寳等,皆出如是音。
於一微塵中,各示那由他,
無量數諸佛,於中而說法。
於一微塵中,見無量佛國,
須彌金剛圍,世間不迫迮。
於一微塵中,見有三惡道,
天人阿脩羅,各各受業報。
聞諸佛國中,一切佛妙音,
轉無上法輪,隨應衆生心。
諸佛世界中,衆生身種種,
隨國土衆生,示現種種身。
一切諸天人,皆悉同止住,
佛先觀察已,然後爲說法。
衆生悉知見,微塵中佛國,
亦觀曠大刹,以佛威神力。
佛現如是等,種種神通力,
若爲衆生說,是事不可盡。」
以是微妙音,稱歎於世尊,
心皆大歡喜,黙然而觀佛。
解脫月菩薩,請金剛藏言:
「佛子願演說,入於八地行。」
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六
1.漑灌。漑:居代切(gai4),注也;灌:古玩切(guan4),浇也。
2.遏:烏割切(e),取现代汉语读音(e4),止也。
3.涸:下各切(he2),水竭也。
4.潦:郞刀切(lao4),積水也。
西安圣爱会龙藏法音定捐群供养此经一卷
西安释典文化龙藏法音工作室制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