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六
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等譯
菩薩明難品第六
爾時,文殊師利菩薩,問覺首菩薩言:「佛子!心性是一,云何能生種種果報?或至善趣,或至惡趣;或具諸根,或不具者;或生善處,或生惡處;端正醜陋,苦樂不同;業不知心,心不知業;受不知報,報不知受;心不知受,受不知心;因不知縁,縁不知因;智不知法,法不知智?」
爾時,覺首菩薩,以偈答曰:
「爲化衆生故,乃能問斯義,
諸法如實性,我說仁諦聽。
諸法不自在,求實不可得,
是故一切法,二俱不相知。
譬如駛水流,流流無絶已,
二俱不相知,諸法亦如是。
亦如明燈炎,炎炎不暫停,
二俱不相知,諸法亦如是。
亦如長風起,鼓拂生動勢,
二俱不相知,諸法亦如是。
亦如深廣地,展轉相依住,
二俱不相知,諸法亦如是。
眼耳鼻舌身,心意諸情根,
因此轉衆苦,而實無所轉。
法性無所轉,示現故有轉,
於彼無示現,示現無所有。
眼耳鼻舌身,心意諸情根,
其性悉空寂,虚妄無眞實。
觀察正思惟,有者無所有,
彼見不顚倒,法眼清淨故。
虚妄非虚妄,若實若不實,
世間出世間,但有假言說。」
爾時,文殊師利菩薩,問財首菩薩言:「佛子!一切衆生、非衆生,如來云何隨衆生時、隨命、隨身、隨行、隨欲樂、隨願、隨意、隨方便、隨思惟、隨籌量、隨衆生見而教化之?」
爾時,財首菩薩,以偈答曰:
「明智心境界,常樂寂滅行,
我今如實說,仁者善諦聽。
分别觀内身,我身何所有,
若能如是觀,彼達我有無。
觀身一切分,無所依止住,
諦了是身者,於身無所著。
能解身如實,明達一切法,
知法悉虚妄,其心無所染。
身命相隨順,展轉更相因,
猶如旋火輪,前後不可知。
智者能觀察,一切有無常,
諸法空無我,則離一切相。
因縁所起業,無我猶如夢,
果報性寂滅,前後無異相。
一切世間法,唯以心爲主,
隨樂取相者,皆悉是顚倒。
世間所有法,一切悉虚妄,
不能解諸法,眞實無有二。
一切生滅法,皆悉從縁起,
念念速歸滅,終始無異相。」
爾時,文殊師利,問寳首菩薩言:「佛子!一切衆生四大,悉非我,非我所,云何衆生,或受苦、受樂,或作惡、作善,或内端正、或外端正,或受少報、或受多報,或有現報、或有後報,然諸法性無善無惡?」
爾時,寳首菩薩,以偈答曰:
「隨所行諸業,受果報亦然,
造者無所有,諸佛如是說。
猶如明淨鏡,隨其面像現,
内外無所有,業性亦如是。
亦如田種子,各各不相知,
自然能作因,業性亦如是。
亦如大幻師,在彼四衢道,
示現種種色,業性亦如是。
如匠造木人,能出種種聲,
彼無我非我,業性亦如是。
亦如衆鳥類,出聲音不同,
能作種種聲,業性亦如是。
如親因縁㑹,受生無來者,
諸根各别異,業性亦如是。
如大地獄中,衆生受苦惱,
苦惱無來處,業性亦如是。
亦如轉輪王,成就勝七寳,
彼無所從來,業性亦如是。
亦如諸世界,有成或有敗,
成敗無來去,業性亦如是。」
爾時,文殊師利,問德首菩薩言:「佛子!如來唯覺一法,云何乃說無量諸法,音聲遍满無量世界,悉能教化無量衆生,出無量聲,現無量身,了知無量衆生心意,示現無量神足自在,示現無量無邊世界,示現無量殊勝莊嚴,示現無量種種境界,而法性分别實不可得?」
爾時,德首菩薩,以偈答曰:
「佛子乃能問,甚深微妙義,
智者若知此,常樂求功德。
猶如地性一,能持種種物,
不分别一異,諸佛法如是。
猶如火性一,能燒世間物,
火性無分别,諸佛法如是。
猶如大海水,注以百川流,
其味無别異,諸佛法如是。
猶如風性一,吹動一切物,
風性無分别,諸佛法如是。
猶如龍雷震,普雨一切地,
雨滴無分别,諸佛法如是。
猶如大地一,能生種種芽,
地性無别異,諸佛法如是。
猶日無雲翳,普能照十方,
光明無異性,諸佛法如是。
猶如空中月,世間靡不見,
非至一切處,諸佛法如是。
猶如大梵王,普應現大千,
其身無别異,諸佛法如是。」
爾時,文殊師利,問目首菩薩言:「佛子!如來福田等一無異,云何布施果報不同?有種種色、種種性、種種家、種種根、種種財、種種竒特、種種眷屬、種種自在、種種功德、種種慧,如來平等無有怨親?」
爾時,目首菩薩,以偈荅曰:
「譬如大地一,能生種種芽,
於彼無怨親,佛福田亦然。
譬如水一味,因器故不同,
諸佛福田一,衆生故有異。
譬如大幻師,能令衆歡喜,
諸佛聖福田,隨願令忻恱。
譬如辯才王,能令衆歡喜,
諸佛聖福田,令衆生恱樂。
譬如明淨鏡,隨對現衆像,
諸佛聖福田,衆生故有異。
譬如大藥王,消滅一切毒,
諸佛聖福田,能滅煩惱患。
譬如日出時,能除一切闇,
諸佛聖福田,普照十方界。
譬如淨满月,普照四天下,
諸佛聖福田,平等無偏黨。
譬如毗嵐風,震動一切地,
諸佛聖福田,能動三界有。
譬如火劫起,天地靡不燒,
諸佛聖福田,能燒一切有。」
爾時,文殊師利,問進首菩薩言:「佛子!衆生爲見如來教斷諸煩惱耶?爲知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、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、癡、愛,斷諸煩惱耶?若知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、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、癡、愛,斷諸煩惱者,如來教法何所増損?」
爾時,進首菩薩,以偈答曰:
「佛子善諦聽,我說如實義,
或有速出要,或有難解脫,
若欲求除滅,無量諸過惡,
應當一切時,勇猛大精進。
譬如微小火,樵濕則能滅,
於佛教法中,懈怠者亦然。
譬如人鑽火,未出數休息,
火勢隨止滅,懈怠者亦然。
譬如淨火珠,離縁而求火,
畢竟不可得,懈怠者亦然。
譬如明淨日,閇目求見色,
於佛教法中,懈怠者亦然。
譬人無手足,欲射過大地,
永不從彼意,懈怠者亦然。
譬如大海水,一毛滴求盡,
於佛教法中,懈怠者亦然。
譬如火劫起,欲以少水滅,
於佛教法中,懈怠者亦然。
譬人見虚空,便言我身满,
於佛教法中,懈怠者亦然。」
爾時,文殊師利,問法首菩薩言:「佛子!如佛所說,聞受法者能斷煩惱,云何衆生等聞正法而不能斷,隨婬怒癡、隨慢、隨受、隨忿、隨慳嫉、隨恨、隨諂曲,是諸垢法,悉不離心,心無所行,能斷結使?」
爾時,法首菩薩,以偈答曰:
「佛子善諦聽,所問如實義,
非但積多聞,能入如來法。
譬人水所漂,懼溺而渴死,
不能如說行,多聞亦如是。
譬人大惠施,種種諸餚饌(xiao2shuan4),
不食自餓死,多聞亦如是。
譬如有良醫,具知諸方藥,
自疾不能救,多聞亦如是。
譬如貧窮人,日夜數他寳,
自無半錢分,多聞亦如是。
譬如帝王子,應受無極樂,
業障故貧苦,多聞亦如是。
譬如聾聵(hui4)人,善奏諸音樂,
恱彼不自聞,多聞亦如是。
譬如盲瞽人,本習故能畫,
示彼不自見,多聞亦如是。
譬如海導師,能渡無量衆,
拯彼不自濟,多聞亦如是。
譬人處大衆,善說勝妙事,
内自無實德,多聞亦如是。」
爾時,文殊師利,問智首菩薩言:「佛子!於佛法中智慧爲首,如來何故,或爲衆生,讃檀波羅蜜、尸波羅蜜、羼提波羅蜜、毗梨耶波羅蜜、禪波羅蜜、般若波羅蜜、慈、悲、喜、捨,此一一法,皆不能得無上菩提?」
爾時,智首菩薩,以偈答曰:
「難知而能知,隨順衆生心,
佛子所問義,諦聽我今說。
過去未來世,現在諸導師,
未曽以一法,得成無上道。
如來知衆生,本性所修習,
善順應度者,爲說淨妙法。
慳者讃布施,毀禁讃持戒,
瞋恚讃忍辱,懈怠讃精進,
亂意讃禪定,愚癡讃智慧,
不仁讃慈愍,怒害讃大悲,
憂慼爲讃喜,憎愛爲讃捨,
如是修習者,漸解一切法。
譬如造宫室,起基令堅固,
施戒亦如是,菩薩衆行本。
譬如牢堅城,防衞諸敵難,
忍進亦如是,防護諸菩薩。
譬如大力王,威徳定天下,
禪智亦如是,安隱諸菩薩。
譬如轉輪王,具受一切樂,
四等亦如是,安隱諸菩薩。」
爾時,文殊師利,問賢首菩薩言:「佛子!一切諸佛,唯以一乗得出生死,云何今見一切佛刹,事事不同?所謂:世界、衆生、說法、教化、壽命、光明、神力、衆㑹、佛法、法住,如是等事,皆悉不同,無有不具一切佛法,而能成就無上菩提?」
爾時,賢首菩薩,以偈答曰:
「文殊法常爾,法王唯一法,
一切無礙人,一道出生死,
一切諸佛身,唯是一法身,
一心一智慧,力無畏亦然。
隨衆生本行,求無上菩提,
佛刹及衆㑹,說法悉不同。
一切諸佛刹,平等普嚴淨,
衆生業行異,所見各不同。
諸佛及佛法,衆生莫能見,
佛刹法身衆,說法亦如是。
本行廣清淨,具足一切願,
彼人見眞實,明達知見者。
隨順衆生欲,諸業及果報,
各令見眞實,佛力自在故。
佛刹無異相,如來無憎愛,
隨彼衆生行,自得如是見。
非是一切佛,安住導師咎,
無量諸世界,示現見不同。
一切諸世界,所應受化者,
常見人中雄,諸佛法如是。」
爾時,諸菩薩,謂:文殊師利言:「佛子!我等所解,各各已說,仁者辯才深入,次應敷演,何等是佛境界?何等是佛境界因?何等是佛境界所入?何等是佛境界所度?何等是佛境界隨順知?何等是佛境界隨順法?何等是佛境界分别知?何等是識佛境界?何等是決定知佛境界?何等是佛境界照?何等是佛境界廣?」
爾時,文殊師利,以偈答曰:
「如來深境界,其量齊虚空,
一切衆生入,眞實無所入。
如來境界因,唯佛能分别,
自餘無量劫,演說不可盡。
隨順衆生故,普入諸世界,
智慧常寂然,不同世所見。
度脫諸群生,隨順其心智,
宣暢無窮盡,唯是佛境界。
如來一切智,三世無障礙,
諸佛妙境界,皆悉如虚空。
法界無異相,隨順衆生說,
若欲具分别,唯佛之境界。
一切諸世間,無量衆音聲,
隨時悉了知,其實無分别。
非識所能識,亦非心境界,
自性眞清淨,能示諸群生。
非業非煩惱,寂滅無所住,
無明無所行,平等行世間。
一切衆生心,普在三世中,
如來於一念,一切悉明達。」
爾時,此娑婆世界衆生,佛神力故,見此佛刹一切衆生,如所行法,如所行業,如世間行,隨身所行,隨根所行,隨其行業所生之處,持戒毀禁,說法果報,如是世界中事,一切悉見。如是東方百千億世界,不可量、不可數、不可思議、不可稱、無等、無邊、無分齊、不可說虚空法界等一切世界,乃至說法果報,一切悉見;南、西、北方,四維,上、下,亦復如是。
淨行品第七
爾時,智首菩薩,問文殊師利言:「佛子!云何菩薩不染身、口、意業,不害身、口、意業,不癡身、口、意業,不退轉身、口、意業,不動身、口、意業,應讃歎身、口、意業,清淨身、口、意業,離煩惱身、口、意業,隨智慧身、口、意業?云何菩薩生處成就,姓成就,家成就,色相成就,念成就,智慧成就,趣成就,無畏成就,覺悟成就?云何菩薩第一智慧,最上智慧,勝智慧,最勝智慧,不可量智慧,不可數智慧,不可思議智慧,不可稱智慧,不可說智慧?云何菩薩因力具足,意力具足,方便力具足,縁力具足,境界力具足,根力具足,止觀力具足,定力具足?云何菩薩善知隂界入,善知縁起法,善知欲、色、無色界,善知過去、未來、現在?云何菩薩修七覺意,修空、無相、無作?云何菩薩满足檀波羅蜜、尸波羅蜜、羼提波羅蜜、毗梨耶波羅蜜、禪波羅蜜、般若波羅蜜、慈、悲、喜、捨?云何菩薩得是處、非處智力,過去、未來、現在業報智力,種種諸根智力,種種性智力,種種欲智力,一切至處道智力,禪定解脫三昧垢淨智力,宿命無礙智力,天眼無礙智力,斷一切煩惱習氣智力?云何菩薩常爲諸天王守護,恭敬供養;龍王、鬼神王、乾闥婆王、阿脩羅王、迦樓羅王、緊那羅王、摩睺羅伽王、人王、梵天王等守護,恭敬供養?云何菩薩爲衆生舍,爲救,爲歸,爲趣,爲炬,爲明,爲燈,爲導,爲無上導?云何菩薩於一切衆生爲第一,爲大,爲勝,爲上,爲無上,爲無等,爲無等等?」
爾時,文殊師利,答智首菩薩曰:「善哉!善哉!佛子!多所饒益,多所安隱,哀愍世間,惠利一切,安樂天人,問如是義。佛子!菩薩成就身、口、意業,能得一切勝妙功德;於佛正法,心無罣礙;去、來、今佛所轉法輪,能隨順轉;不捨衆生,明達實相;斷一切惡,具足衆善;色像第一,悉如普賢大菩薩等;成就如來一切種智;於一切法悉得自在,而爲衆生第二尊導。佛子!何等身、口、意業能得一切勝妙功德?
「菩薩在家,當願衆生,捨離家難,
入空法中。孝事父母,當願衆生,
一切護養,永得大安。妻子集㑹,
當願衆生,令出愛獄,無戀慕心。
若得五欲,當願衆生,捨離貪惑,
功德具足。若在妓樂,當願衆生,
悉得法樂,見法如幻。若在房室,
當願衆生,入賢聖地,永離欲穢。
著寳瓔珞,當願衆生,捨去重擔,
度有無岸。若上樓閣,當願衆生,
昇佛法堂,得微妙法。布施所珍,
當願衆生,悉捨一切,心無貪著。
若在聚㑹,當願衆生,究竟解脫,
到如來㑹。若在危難,當願衆生,
隨意自在,無所罣礙。以信捨家,
當願衆生,棄捨世業,心無所著。
若入僧坊,當願衆生,一切和合,
心無限礙。詣大小師,當願衆生,
開方便門,入深法要。求出家法,
當願衆生,得不退轉,心無障礙。
脫去俗服,當願衆生,解道修德,
無復懈怠。除剃鬚髮,當願衆生,
斷除煩惱,究竟寂滅。受著袈裟,
當願衆生,捨離三毒,心得歡喜。
受出家法,當願衆生,如佛出家,
開導一切。自歸於佛,當願衆生,
體解大道,發無上意。自歸於法,
當願衆生,深入經藏,智慧如海。
自歸於僧,當願衆生,統理大衆,
一切無礙。受持淨戒,當願衆生,
具足修習,學一切戒。受行道禁,
當願衆生,具足道戒,修如實業。
始請和尚,當願衆生,得無生智,
到於彼岸。受具足戒,當願衆生,
得勝妙法,成就方便。若入房舍,
當願衆生,昇無上堂,得不退法。
若敷床座,當願衆生,敷善法座,
見眞實相。正身端坐,當願衆生,
坐佛道樹,心無所倚。結跏趺坐,
當願衆生,善根堅固,得不動地。
三昧正受,當願衆生,向三昧門,
得究竟定。觀察諸法,當願衆生,
見法眞實,無所罣礙。捨跏趺坐,
當願衆生,知諸行性,悉歸散滅。
下床安足,當願衆生,履踐(jian4)聖迹,
不動解脫。始舉足時,當願衆生,
越度生死,善法滿足。被著衣裳,
當願衆生,服諸善根,每知慚愧。
整服結帶,當願衆生,自檢修道,
不壞善法。次著上衣,當願衆生,
得上善根,究竟勝法。著僧伽梨,
當願衆生,大慈覆護,得不動法。
手執楊枝,當願衆生,心得正法,
自然清淨。晨嚼(jiao2)楊枝,當願衆生,
得調伏牙,噬(shi4)諸煩惱。左右便利,
當願衆生,蠲除污穢,無婬怒癡。
已而就水,當願衆生,向無上道,
得出世法。以水滌穢,當願衆生,
具足淨忍,畢竟無垢。以水盥(guan4)掌,
當願衆生,得上妙手,受持佛法。
澡漱口齒,當願衆生,向淨法門,
究竟解脫。手執錫杖,當願衆生,
設淨施㑹,見道如實。擎持應器,
當願衆生,成就法器,受天人供。
發趾向道,當願衆生,趣佛菩提,
究竟解脫。若已在道,當願衆生,
成就佛道,無餘所求。渉路而行,
當願衆生,履淨法界,心無障礙。
見趣髙路,當願衆生,昇無上道,
超出三界。見趣下路,當願衆生,
謙下柔輭,入佛深法。若見險路,
當願衆生,棄捐惡道,滅除邪見。
若見直路,當願衆生,得中正意,
身口無曲。見道揚塵,當願衆生,
永離塵穢,畢竟清淨。見道無塵,
當願衆生,大悲所熏,心意柔潤。
見深坑澗,當願衆生,向正法界,
滅除諸難。見聽誦堂,當願衆生,
說甚深法,一切和合。若見大樹,
當願衆生,離我諍心,無有忿恨。
若見叢林,當願衆生,一切敬禮,
天人師仰。若見髙山,當願衆生,
得無上善,莫能見頂。若見剌棘,
當願衆生,拔三毒剌,無賊害心。
見樹茂葉,當願衆生,以道自䕃,
入禪三昧。見樹好華,當願衆生,
開淨如華,相好满具。見樹豐果,
當願衆生,起道樹行,成無上果。
見諸流水,當願衆生,得正法流,
入佛智海。若見陂(bi1)水,當願衆生,
悉得諸佛,不壞正法。若見浴池,
當願衆生,入佛海音,問答無窮。
見人汲井,當願衆生,得如來辯,
不可窮盡。若見泉水,當願衆生,
善根無盡,境界無上。見山澗水,
當願衆生,洗濯(zhuo2)塵垢,意解清淨。
若見橋梁,當願衆生,興造法橋,
度人不休。見脩園圃,當願衆生,
芸(yun2)除穢惡,不生欲根。見無憂林,
當願衆生,心得歡喜,永除憂惱。
見好園池,當願衆生,勤修衆善,
具足菩提。見嚴飾人,當願衆生,
三十二相,而自莊嚴。見素服人,
當願衆生,究竟得到,頭陀彼岸。
見志樂人,當願衆生,清淨法樂,
以道自娱。見愁憂人,當願衆生,
於有爲法,心生猒離。見歡樂人,
當願衆生,得無上樂,憺怕無患。
見苦惱人,當願衆生,滅除衆苦,
得佛智慧。見强健人,當願衆生,
得金剛身,無有衰耗。見疾病人,
當願衆生,知身空寂,解脫衆苦。
見端正人,當願衆生,歡喜恭敬,
諸佛菩薩。見醜陋人,當願衆生,
逺離鄙惡,以善自嚴。見報恩人,
當願衆生,常念諸佛,菩薩恩德。
見背恩人,當願衆生,常見賢聖,
不作衆惡。若見沙門,當願衆生,
寂靜調伏,究竟無餘。見婆羅門,
當願衆生,得眞清淨,離一切惡。
若見仙人,當願衆生,向正眞道,
究竟解脫。見苦行人,當願衆生,
堅固精勤,不退佛道。見著甲冑,
當願衆生,誓服法鎧,得無師法。
見無鎧仗,當願衆生,逺離衆惡,
親近善法。見論議人,當願衆生,
得無上辯,摧伏外道。見正命人,
當願衆生,得清淨命,威儀不異。
若見帝王,當願衆生,逮淨法王,
轉無礙輪。見帝王子,當願衆生,
履佛子行,化生法中。若見長者,
當願衆生,永離愛欲,深解佛法。
若見大臣,當願衆生,常得正念,
修行衆善。若見城郭,當願衆生,
得金剛身,心不可沮。若見王都,
當願衆生,明達逺照,功德自在。
若見妙色,當願衆生,得上妙色,
天人讃歎。入里乞食,當願衆生,
入深法界,心無障礙。到人門戸,
當願衆生,入緫持門,見諸佛法。
入人堂室,當願衆生,入一佛乗,
明達三世。遇難持戒,當願衆生,
不捨衆善,永度彼岸。見捨戒人,
當願衆生,超出衆難,度三惡道。
若見空鉢,當願衆生,其心清淨,
空無煩惱。若見满鉢,當願衆生,
具足成满,一切善法。若得食時,
當願衆生,爲法供養,志在佛道。
若不得食,當願衆生,逺離一切,
諸不善行。見慚愧人,當願衆生,
慚愧正行,調伏諸根。見無慚愧,
當願衆生,離無慚愧,普行大慈。
得香美食,當願衆生,知節少欲,
情無所著。得不美食,當願衆生,
具足成满,無願三昧。得柔輭食,
當願衆生,大悲所熏,心意柔輭。
得麤澀食,當願衆生,永得逺離,
世間愛味。若咽食時,當願衆生,
禪恱爲食,法喜充满。所食雜味,
當願衆生,得佛上味,化成甘露。
飯食已訖,當願衆生,德行充盈,
成十種力。若說法時,當願衆生,
得無盡辯,深達佛法。退坐出堂,
當願衆生,深入佛智,永出三界。
若入水時,當願衆生,深入佛道,
等達三世。澡浴身體,當願衆生,
身心無垢,光明無量。盛暑炎熾,
當願衆生,離煩惱熱,得清涼定。
隆寒冰結,當願衆生,究竟解脫,
無上清涼。諷誦經典,當願衆生,
得緫持門,攝一切法。若見如來,
當願衆生,悉得佛眼,見諸最勝。
諦觀如來,當願衆生,悉覩十方,
端正如佛。見佛塔廟,當願衆生,
尊重如塔,受天人敬。敬心觀塔,
當願衆生,尊重如佛,天人宗仰。
頂禮佛塔,當願衆生,得道如佛,
無能見頂。右遶塔廟,當願衆生,
履行正路,究暢道意。遶塔三帀,
當願衆生,得一向意,勤求佛道。
讃詠如來,當願衆生,度功德岸,
歎無窮盡。讃佛相好,當願衆生,
光明神德,如佛法身。若洗足時,
當願衆生,得四神足,究竟解脫。
昏夜寢息,當願衆生,休息諸行,
心淨無穢。晨朝覺悟,當願衆生,
一切知覺,不捨十方。
「佛子!是爲菩薩身、口、意業,能得一切勝妙功德,諸天、魔、梵、沙門、婆羅門、人及非人、聲聞、縁覺所不能動。」
賢首菩薩品第八之一
爾時,文殊師利,以偈問了達深義淨德賢首菩薩曰:
「佛子我已說,菩薩清淨行,
一切諸世尊,咸共所讃歎。
又諸大士衆,甚深微妙行,
功德廣大義,仁者應演說。」
賢首菩薩答:「佛子善諦聽,
菩薩諸功德,無量無有邊,
我當隨力說,菩薩少功德,
我之所演暢,如海一微滴。
菩薩於生死,最初發心時,
一向求菩提,堅固不可動。
彼一念功德,深廣無邊際,
如來分别說,窮劫猶不盡。
何況於無量,無數無邊劫,
具足修諸度,諸地功德行。
十方世界中,一切諸如來,
說彼功德雲,亦不能究竟。
今我說菩薩,功德中少分,
如鳥履虚空,如地一微塵,
非是無所因,又亦非無縁,
菩薩初發意,直心大功德。
於佛及法僧,深起清淨信,
信敬三寳故,能發菩提心。
不求五欲樂,寳貨諸財利,
亦不求自安,悕望世名聞,
滅除衆生苦,令盡無有餘,
誓度斯等類,菩薩初發心。
常欲令衆生,離苦求安樂,
嚴淨一切刹,供養無量佛,
樂立佛正法,欲得無上道,
淨修一切智,菩薩初發心。
「深心淨信不可壞,恭敬供養一切佛,
尊重正法及聖僧,信敬三寳故發心。
深信諸佛及正法,亦信菩薩所行道,
正心信向佛菩薩,菩薩因是初發心。
信爲道元功德母,増長一切諸善法,
除滅一切諸疑惑,示現開發無上道。
淨信離垢心堅固,滅除憍慢恭敬本,
信是寳藏第一法,爲清淨手受衆行。
信能捨離諸染著,信解微妙甚深法,
信能轉勝成衆善,究竟必至如來處。
清淨明利諸善根,信力堅固不可壞,
信永除滅一切惡,信能逮得無師寳,
信於法門無障礙,捨離八難得無難,
信能超出衆魔境,示現無上解脫道。
一切功德不壞種,出生無上菩提樹,
長養最勝智慧門,信能示現一切佛,
是故演說次第行,信樂最勝甚難得。
譬如靈瑞優曇華,亦如隨意妙寳珠,
若信恭敬一切佛,則持淨戒順正教。
若持淨戒順正教,諸佛賢聖所讃歎,
戒是無上菩提本,應當具足持淨戒。
若能具足持淨戒,一切如來所讃歎,
若信恭敬一切佛,則能竒特供最勝。
若能竒特供最勝,彼信佛心難思議,
若信如來正眞法,則常樂聞無猒足。
若樂聞法無猒足,欣悟不可思議法,
若信恭敬清淨僧,則信堅固不可壞。
若信堅固不可壞,彼人信力不可動,
若信堅固不可動,諸根明利悉清淨。
若根明利悉清淨,則離一切惡知識,
若能逺離惡知識,則能親近善知識。
若能親近善知識,則修無量諸功德,
若能廣修諸功德,則能善解諸因果。
若能善解諸因果,則成殊勝妙解脫,
若成殊勝妙解脫,則爲一切佛所護。
若爲一切佛所護,則生無上菩提心,
若生無上菩提心,則能勤修佛功德。
若能勤修佛功德,則能得生諸佛家,
若能得生諸佛家,則於諸法無所著。
若於諸法無所著,則得深心妙清淨,
若得深心妙清淨,則得殊勝無上心。
若得無上殊勝心,則修一切波羅蜜,
若修一切波羅蜜,則能具足摩訶衍。
若修具足摩訶衍,則法供養一切佛,
若法供養一切佛,則念佛定不可壞。
若念佛定不可壞,則常覩見十方佛,
若常覩見十方佛,則知如來常安住。
若知如來常安住,則於其人法永存,
若於其人法永存,則得辯才無窮盡。
若得辯才無窮盡,則能演說無量法,
若能演說無量法,則能度脫一切衆。
若能度脫一切衆,則得大悲心堅固,
若得大悲心堅固,則常喜樂甚深法。
若能喜樂甚深法,則能捨離有爲過,
若能捨離有爲過,則離我慢諸放逸。
若離我慢諸放逸,則能兼利一切衆,
若能兼利一切衆,則處生死無憂慼。
若處生死無憂慼,則能精進無有上,
若能精進無有上,則得一切諸神通。
若得一切諸神通,則解一切衆生行,
若解一切衆生行,則能成就諸衆生。
若能成就諸衆生,則得成就衆生智,
若得成就衆生智,則能具足四攝法。
若能具足四攝法,則與衆生無量利,
若與衆生無量利,則能具足方便慧。
若能具足方便慧,則能安住無上道,
若能安住無上道,則一切魔不能壞。
若一切魔不能壞,則能超出四魔道,
若能超出四魔道,則至堅固不動地。
若至堅固不動地,則得無生深法忍,
若得無生深法忍,則爲諸佛所授記。
若爲諸佛所授記,則常普現諸佛前,
若常普現諸佛前,則解諸佛微蜜教。
若解諸佛微蜜教,則爲諸佛常護念,
若爲諸佛常護念,以佛功德自莊嚴。
若佛功德自莊嚴,則得無量功德身,
若得無量功德身,其身顯耀如金山。
若身顯耀如金山,具足衆相三十二,
若具衆相三十二,八十種好自莊嚴。
八十種好自莊嚴,其身光明無有量,
若身光明無有量,光明莊嚴難思議。
若光莊嚴難思議,則出無量寳蓮華,
若出無量寳蓮華,一一華座無量佛。
普現十方無量刹,教化度脫一切衆,
若能度脫一切衆,則得無量自在力。
若得無量自在力,則能嚴淨諸佛刹,
解說甚深微妙法,不可思議衆歡喜。
若說微妙甚深法,不可思議衆歡喜,
則能具足四辯力,自在能度一切衆。
若能具足四辯力,自在能度一切衆,
彼人智慧常在前,身口意業無錯謬。
彼人願力得自在,隨衆所宜現其身。
若彼願力得自在,隨衆所宜現其身,
爲諸衆生說法時,音聲微妙難思議。
若爲衆生說法時,音聲微妙難思議,
於彼一切衆生類,一念之中悉知心。
若彼一切衆生類,一念之中悉知心,
其人生死永無餘,寂滅一切煩惱患。
若人生死永無餘,寂滅一切煩惱患,
法身功德智慧具,深解一切諸法寳。
若身功德智慧具,深解一切諸法寳,
十地十種自在力,皆悉究竟勝解脫。
若十地種自在力,皆悉究竟得解脫,
受記莊嚴悉具足,無量法門得自在。
若記莊嚴悉具足,無量法門得自在,
盡爲一切十方佛,皆與授記無有餘。
若爲一切十方佛,皆與授記無有餘,
甘露法水灌其頂,十方諸佛授記竟。
若甘露水灌其頂,十方諸佛授記竟,
法身充满遍虚空,安住不動十方界。
若身充满遍虚空,安住不動十方界,
一切諸天及世人,無等等界莫能知。
於本所行無不果,其見聞者悉不空,
此是無上大福田,供養施者大果報。
彼善男子威神力,正法常住永不滅,
十善功徳諸妙行,無量法寳最無上。
彼威神力佛法海,法寳堅固如金剛,
智慧满足不可盡,如是無量功德海。
或有刹土無有佛,於彼示現成正覺,
或有國土無有法,於彼示現說法藏。
菩薩希望一切斷,於一念頃遊十方,
示現十方如满月,無量方便化衆生。
於彼十方世界中,念念示現成佛道,
轉正法輪入涅槃,現分舍利爲衆生。
或現聲聞縁覺道,示現成佛普莊嚴,
現無量劫度衆生,以三乗門廣開化。
或現男女種種形,天人龍神阿脩羅,
隨諸衆生若干身,無量行業諸音聲。
一切示現無有餘,海印三昧勢力故,
不可思議莊嚴刹,恭敬供養一切佛。
光明莊嚴難思議,教化衆生無有量,
智慧自在不思議,說法教化得自在。
施戒忍辱精進禪,方便智慧諸功德,
一切自在難思議,華嚴三昧勢力故。
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六
音释:
1.餚饌。餚:胡交切(xiao2),凡非谷食,皆曰餚;饌:士戀切(shuan4),具食也。
2.聵:胡對切(hui4),耳聾也。
3.履踐。踐:才線切(jian4),亦履也。
4.嚼:疾雀切(jiao2),嘴嚼也。
5.噬:時制切(shi4),噉也。
6.盥:古玩切(guan4),澡手也。
7.陂:彼爲切(bi1),池也。
8.濯:直角切(zhuo2),澣濯也。
9.芸:于分切(yun2),除苗秽也。
西安圣爱会龙藏法音定捐群供养此经一卷
西安释典文化龙藏法音工作室制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