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乗大集地藏十輪經序
昔者旭照髙山,天宫御一乗之駕;流暉原隰,鹿苑轉四諦之輪。雖復發軫分逵,而塗無亂轍;一雲普洽,而卉木各茂。自鶴林變色,慧日寢光;達學電謝以息肩,眞人長徃而寂滅。且前賢述聖,難令各解;後進孤陋,更異親承。況乎正法旣徃,乆當像末,定慧與福徳異時,醇化與澆風殊運。然則一乗、三乗之駕,安可以同其轍哉?若識時來在數,藥性勿違,然後可以清沉痼之宿疾,體權實之同歸矣。
十輪經者,則此土末法之教也。何以明之?佛以末法惡時,去聖浸逺,敗根比之坏器,空見借喻生盲。沉醉五欲,類石田之不苗;放肆十惡,似臭身之垢穢。故此經能濯臭身,開盲目,陶坏器,沃石田。是以菩薩示聲聞之形,象王敬出家之服;以此幢相化彼無慚,顯二事之護持,成三乗之道果。故經曰:「爲令此土三寳種性,威徳熾盛,久住世故。」又曰:「摧滅一切諸衆生類猶如金剛堅固煩惱。」然則三寳久住,顯教傳於末法;金剛煩惱,驗障異乎一乗。尋舊經之來,年代蓋久;但譜第遺目,傳人失記。翻譯之主旣徃,來茲之日罕聞。同我者,失魄於眞彩;異我者,大笑於淡味。謬以千里,能勿悲乎?夫極曜文天,或蔽虧於薄霧;至言範物,時淪滯於邪辯。鍼石一違,有死生之巨痛;纖毫錯學,有昇墜之異塗。其可易乎?
屬有三藏玄奘法師者,始則學架東朝,末乃訪道西域;輕一生之性命,渉數萬之艱難。果能竭溟渤以索亡珠,蹈龍宫而窮祕藏。吞法流於智海,瓶㵼無遺;受道氣於檀林,香風更馥。至於因明三量、聲論八音,莫不究立破之源,窮字轉之本。如來所說、菩薩所傳,已來、未來一朝備集。昉以薄業不偶眞應,幸達聖制亂於未兆,後賢傳燈於旣夕。遂使定死餘命,冀反魂於法藥;昬野迷方,期還轅於覺道。於是染翰操紙,杜絶外慮,務詳至教,釋彼紛執,疇咨法主,重啟梵文。粵以永徽二年,歳次辛亥正月乙未,盡其年十二月甲寅,翻譯始畢,凡八品十卷。以今所翻比諸舊本,舊本已有今更詳明,舊本所無斯文具載。於是處座抗談者,響法雷而吐辯;靜慮通微者,鏡玄波而照心。頂火暴腹之徒,戢螢暉於慧日;喜足謙懷之侣,騰髙節於清風矣。前佛旣徃,後佛未興;庶此教長懸,永濟來者!弘道之士,如何勿思?
大乗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一
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 譯
序品第一
如是我聞:
一時,薄伽梵在佉羅帝耶山,諸牟尼仙所依住處,與大苾芻衆俱,謂過數量大聲聞僧;復有菩薩摩訶薩衆,謂過數量大菩薩僧;說《月藏》已。
爾時,南方大香雲來,雨大香雨;大花雲來,雨大花雨;大妙殊麗寳飾雲來,雨大殊麗妙寳飾雨;大妙鮮潔衣服雲來,雨大鮮潔妙衣服雨。是諸雲雨充徧其山,諸牟尼仙所依住處,從諸香花、寳飾衣服,演出種種百千微妙大法音聲,謂:歸敬三寳聲、受持學處聲、忍辱柔和聲、精進勇猛聲、降伏四魔聲、趣入智慧聲、廣大名稱徧滿三界聲、勸修殊勝念定緫持聲、空無相無願聲、猒離貪欲聲、色如聚沫聲、受如浮泡聲、想如陽焰聲、行如芭蕉聲、識如幻事聲、無常聲、苦聲、無我聲、空聲、慚愧聲、逺離聲、護念聲、慈悲喜捨聲、證得諸法聲、生天涅槃聲、趣向三乗聲、轉大法輪聲、雨大法雨聲、成熟有情聲、度三惡趣聲、修治圓滿六到彼岸聲、善巧方便聲、趣入十地聲、遊戲神通聲、遊戲清淨無上大乗聲、不退轉地聲、無生法忍聲、灌頂受位聲、趣入一切諸佛大海聲。
爾時,一切諸來大衆咸見如是種種雲雨,亦聞如是諸法音聲,隨意所樂,各見其身種種香花、寳飾、衣服之所莊嚴。又各自見两手掌中持如意珠,從是一一如意珠中雨種種寳,復從一一如意珠中放諸光明。因光明故,一一有情皆見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。又因光明,見諸佛土一一世尊,無量衆㑹恭敬圍遶。復因光明,見諸佛土一切有情;若有病者,因此光明之所照觸,衆病除愈;諸應被殺及囚繫者,光明照故,皆得解脫;諸身、諸意麤重穢濁,因光皆得輕輭清淨;諸飢渴者亦皆飽滿;諸被種種刑罰逼切,光明照故,皆離憂苦;諸少衣服、寳飾珍財,光明照故,隨念皆足;若諸有情樂欲殺生,乃至或有樂欲邪見,由此光明之所照觸,皆悉樂欲逺離殺生,乃至樂欲逺離邪見;若諸有情,爲於種種求不得苦之所逼切,光明照故,隨願皆得。
又因光明,見諸佛土一切有情,所受衆苦無不休息,皆悉歡娛,受諸妙樂。又見如是諸佛土中,由此光明之所照觸,逺離一切昬雲、塵霧、烈風、暴雨、不善音聲,及諸臭穢、苦辛、惡味、惡觸、恐怖;逺離一切邪業、邪語、邪意、邪歸;不寒不熱,安靜坦然,地平如掌,諸妙樂具充滿其中。
爾時衆㑹其身欻然,地界増强,堅重難舉,旣覩斯瑞,咸悉驚疑:「何因何縁而現此相?」
於衆㑹中,有天帝釋名無垢生,去薄伽梵不逺而坐,即從座起,頂禮世尊,合掌向佛,以頌問曰:
「具諦語諦見、諦善住牟尼,
普爲衆弘宣,諦究竟堅法,
令諸有情類,滅苦及苦因,
何縁於此中,現諸雲雨等?
令舉衆歡恱,咸生淨信心,
皆發趣大乗,度疑生實見。
天人大衆身,地界増堅重,
不能自勝舉,此相有何縁?
两手皆珠現,雨衆寳放光
照十方除罪,息苦獲安樂;
導師復何因,令舉衆皆見,
種種香鬘等,各各自嚴身?
天人普猶豫,不測何因縁,
有誰將欲來,現此神通力?
爲是佛菩薩?爲梵魔釋天?
唯願大導師,速爲衆宣說!」
爾時世尊告無垢生天帝釋曰:「汝等當知,有菩薩摩訶薩,名曰地藏,已於無量無數大劫,五濁惡時,無佛世界,成熟有情。今與八十百千那庾多頻䟦羅菩薩俱,爲欲來此禮敬親近、供養我故,觀大集㑹生隨喜故,并諸眷屬作聲聞像,將來至此,以神通力現是變化。
「是地藏菩薩摩訶薩,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徳之所莊嚴,一切世間聲聞、獨覺所不能測。此大菩薩,是諸微妙功徳伏藏,是諸解脫珍寳出處,是諸菩薩明淨眼目,是趣涅槃商人導首;如如意珠雨衆財寳,隨所希求皆令滿足,譬諸商人所採寳渚,是能生長善根良田,是能盛貯解脫樂器,是出妙寳功徳賢瓶;照行善者猶如朗日;照失道者猶如明炬;除煩惱熱如月清涼;如無足者所得車乗,如逺渉者所備資糧,如迷方者所逢示導,如狂亂者所服妙藥,如疾病者所遇良醫,如羸老者所凭机杖,如疲倦者所止牀座;度四流者爲作橋梁,趣彼岸者爲作船筏;是三善根殊勝果報,是三善本所引等流;常行惠施如輪恒轉,持戒堅固如妙髙山,精進難壞如金剛寳,安忍不動猶如大地,靜慮深宻猶如祕藏,等至嚴麗如妙花鬘,智慧深廣猶如大海,無所染著譬太虚空,妙果近因如衆花葉;伏諸外道如師子王,降諸天魔如大龍象;斬煩惱賊猶如神劒,猒諸諠雜如獨覺乗;洗煩惱垢如清淨水,能除臭穢如疾飄風,斷衆結縛如利刀劒,護諸怖畏如親如友,防諸怨敵如壍如城,救諸危難猶如父母,藏諸怯劣猶若叢林;如夏逺行所投大樹,與熱渴者作清冷水,與飢乏者作諸甘果,爲露形者作諸衣服,爲熱乏者作大宻雲,爲貧匱者作如意寳,爲恐懼者作所歸依,爲諸稼穡作甘澤雨,爲諸濁水作月愛珠;令諸有情善根不壞,現妙境界令衆欣恱,勸發有情増上慚愧,求福慧者令具莊嚴;能除煩惱如吐下藥,能攝亂心如等持境,辯才無滯如水激輪,攝事繫心如觀妙色,安忍堅住如妙髙山,緫持深廣猶如大海,神足無礙譬若虚空;滅除一切惑障習氣,猶如烈日銷釋輕冰;常遊靜慮無色正道,一切智智妙寳洲渚,能無功用轉大法輪。
「善男子!是地藏菩薩摩訶薩,具如是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徳,與諸眷屬欲來至此,先現如是神通之相。」
世尊說是地藏菩薩諸功徳已,爾時,地藏菩薩摩訶薩,與八十百千那庾多頻䟦羅菩薩,以神通力現聲聞像,從南方來,至佛前住,與諸眷屬恭敬頂禮世尊雙足,右遶三帀,在如來前,合掌而立,以頌讃曰:
「两足尊導師,慈心常普覆,
安忍如大地,徧除瞋忿心。
具殊勝相好,莊嚴諸佛國,
能以諦慈悲,充滿一切土。
永絶諸愛網,如實善安住,
捨諸清淨國,度染濁衆生。
本願攝穢土,成熟惡衆生,
起堅固正勤,久修諸苦行。
久修諸苦行,聞生悚懼心,
修諸施戒忍,及精進定慧。
曽供事無量,佛菩薩聲聞,
及濟諸有情,飢渴病死等。
本爲他有情,自捨多身命,
本爲正法故,捨多骨血皮。
棄捨自安樂,悲愍諸有情,
專爲諸有情,勤修斷惑網。
善護於六根,恒逺離諸欲,
觀有爲無常,苦空無我性。
諸苦業増長,皆貪愛爲因,
故先於六根,永斷諸貪欲。
普於有情界,常安住大悲,
雖得勝菩提,而不捨本願。
隨見諸有情,逼切在衆苦,
隨起勤精進,勇猛而濟㧞。
令勤修施戒,忍進定般若,
如母於一子,慈心而養育。
本於有情類,常住普慈心,
故速證菩提,度脫無量衆。
本修菩提行,無不爲衆生,
故今於有情,不捨於六度。
昔常於末世,求無上菩提,
今還末世中,速成無上覺。
調伏諸惡見,天龍人藥叉,
安住能斷惑,如金剛聖道。
授無量有情,得勝菩提記,
成應供導首,最上良福田。
世尊無等侣,普覆諸群生,
無量大名聞,充滿十方界。
是故諸菩薩,爲成就己事,
咸共來歸依,大牟尼足下。
聞所說妙法,皆生歡喜心,
起増上正勤,修習菩提行。
由導師法力,皆速證菩提,
故今者導師,大集未曽有,
十三兆藥叉,恒噉諸血肉,
皆捨諸惡業,速趣大菩提。
有得勝緫持,安忍及靜慮,
有永盡諸漏,應供世間尊。
有修四無量,有住四攝法,
有得四辯才,有安住順忍,
有得健行定,有得妙慧眼,
有住無生忍,皆由導師力。
世尊大威力,摧滅衆魔怨,
降伏諸外道,九十五異類。
盡地獄旁生,餓鬼非天趣,
故貞實有情,咸歸尊足下。
今者息刀兵,疫病饑饉劫,
度迷失正道,盲冥諸有情,
諸煩惱狂亂,皆安寂滅道,
故我捨諸縁,來禮敬尊足。
無邊諸佛土,現在諸導師,
咸廣讃世尊,聞者皆來此。
我聞徧知海,眞實徳無邊,
度脫諸有情,心歡喜敬禮。
曽修無量福,今得禮尊足,
願無量劫中,常修多供養。
我今學世尊,發如是誓願,
當於此穢土,得無上菩提。」
爾時,地藏菩薩摩訶薩,以妙伽他禮讃佛已,與諸眷屬復持無量天妙香花、種種寳飾而散佛上,變成寳蓋,住虚空中,爲聽法故,即於佛前儼然而坐。
爾時一切諸來大衆,旣見地藏菩薩摩訶薩已,皆獲希竒,得未曽有,各持種種上妙香花、寳飾衣服、幢旛蓋等,奉散地藏菩薩摩訶薩,而爲供養,皆作是言:「我等今者快得善利!因佛神力,親得瞻仰、禮敬供養如是大士。」
爾時衆中,有菩薩摩訶薩,名好疑問,從座而起,整理衣服,偏袒一肩,禮佛雙足,右膝著地,合掌向佛,而白佛言:「世尊!此善男子從何而來?所居佛國去此逺近?成就何等功徳善根,而蒙世尊種種稱歎,復能讃佛不可思議功徳法海?我等昔來未曽聞見,唯願爲說。」
世尊告曰:「止!善男子!如是大士功徳善根,一切世間天人大衆,皆不能測其量淺深。若聞如來爲汝廣說如是大士功徳善根,一切世間天人大衆,皆生迷悶,或不信受。」
時,好疑問復重請言:「唯願如來,哀愍爲說。」
佛言:「諦聽!善思念之,吾當爲汝略說少分。如是大士,成就無量不可思議殊勝功徳,已能安住首楞伽摩勝三摩地,善能悟入如來境界;已得最勝無生法忍,於諸佛法已得自在;已能堪忍一切智位,已能超度一切智海;已能安住師子奮迅幢三摩地,善能登上一切智山;已能摧伏外道邪論,爲欲成熟一切有情,所在佛國悉皆止住。
「如是大士,隨所止住諸佛國土,隨所安住諸三摩地,發起無量殊勝功徳,成熟無量所化有情。
「如是大士,隨住如是諸佛國土,若入能發智定,由此定力,令彼佛土一切有情,皆悉同見諸三摩地所行境界。
「隨住如是諸佛國土,若入具足無邊智定,由此定力,令彼佛土一切有情,隨其所應,能以無量上妙供具,恭敬供養諸佛世尊。
「隨住如是諸佛國土,若入具足清淨智定,由此定力,令彼佛土一切有情,皆悉同見諸欲境界無量過患,心得清淨。
「隨住如是諸佛國土,若入具足慚愧智定,由此定力,令彼佛土一切有情,皆得具足増上慚愧,離諸惡法,心無忘失。
「隨住如是諸佛國土,若入具足諸乗明定,由此定力,令彼佛土一切有情,皆得善巧天眼智通、宿住智通、死生智通,了達此世、他世因果。
「隨住如是諸佛國土,若入無憂神通明定,由此定力,令彼佛土一切有情,皆離一切愁憂昬昧。
「隨住如是諸佛國土,若入具足勝通明定,由此定力,令彼佛土一切有情,皆得具足神通善巧。
「隨住如是諸佛國土,若入普照諸世間定,由此定力,令十方界離諸昬暗,令彼佛土一切有情,普見十方諸佛國土。
「隨住如是諸佛國土,若入諸佛燈炬明定,由此定力,令彼佛土一切有情,捨邪歸正,歸依三寳。
「隨住如諸佛國土,若入金剛光定,由此定力,令彼佛土所有一切小輪圍山、大輪圍山、蘇迷盧山及諸餘山、谿㵎溝壑、瓦礫、毒剌、諸穢草木,皆悉不現;令彼佛土所有一切衆邪蠱毒、諸惡蟲獸、灾横疫癘、昬暗塵垢、不淨臭穢,悉皆銷滅;令彼佛土地平如掌,種種嘉祥自然涌現,清淨殊勝,衆相莊嚴。
「隨住如是諸佛國土,若入智力難摧伏定,由此定力,令彼佛土一切魔王及諸眷屬,皆悉驚怖,歸依三寳。
「隨住如是諸佛國土,若入電光明定,由此定力,令彼佛土一切有情,皆悉逺離後世恐怖,得法安慰。
「隨住如是諸佛國土,若入具足上妙味定,由此定力,令彼佛土一切有情,隨念皆得飲食充足。
「隨住如是諸佛國土,若入具足勝精氣定,由此定力,令彼佛土一切有情,無不皆得増上力勢,離諸病苦。
「隨住如是諸佛國土,若入上妙諸資具定,由此定力,令彼佛土一切有情,隨樂皆得牀座敷具、衣服寳飾,諸資身具無所乏少,殊妙端嚴,甚可愛樂。
「隨住如是諸佛國土,若入無諍智定,由此定力,令彼佛土一切有情身心勇健,逺離一切怨憎繫縛,和順歡娛,愛樂具足,施戒安忍,勇猛精進,心無散亂,成就智慧。
「隨住如是諸佛國土,若入能引勝踊躍定,由此定力,令彼佛土一切有情,皆受無量勝妙歡喜。
「隨住如是諸佛國土,若入具足世路光定,由此定力,令彼佛土一切有情得無礙智,能修種種清淨事業。
「隨住如是諸佛國土,若入善住勝金剛定,由此定力,令彼佛土一切有情,皆得諸根具足無缺,常樂逺離,其心寂靜。
「隨住如是諸佛國土,若入増上觀勝幢定,由此定力,令彼佛土一切有情,皆深呵猒自惡業過,咸善護持十善業道生天要路。
「隨住如是諸佛國土,若入具足慈悲聲定,由此定力,令彼佛土一切有情,皆悉發起慈心、悲心、無怨害心、普平等心、更相利益安樂之心。
「隨住如是諸佛國土,若入引集諸福徳定,由此定力,令彼佛土一切有情,離諸鬪諍、疾疫、饑饉、非時風雨,苦澁辛酸諸惡色觸悉皆銷滅。
「如是大士,隨住如是諸佛國土,若入海電光定,由此定力,令彼佛土一切大地衆寳合成,一切過患皆悉逺離,種種寳樹、衣樹、器樹、諸瓔珞樹、花樹、果樹、諸音樂樹,無量樂具周徧莊嚴。以要言之,此善男子,於一一日每晨朝時,爲欲成熟諸有情故,入殑伽河沙等諸定;從定起已,徧於十方諸佛國土,成熟一切所化有情,隨其所應利益安樂。
「此善男子,已於無量無數大劫,五濁惡時,無佛世界,成熟有情;復於當來過於是數。或有世界刀兵劫起,害諸有情;此善男子見是事已,於晨朝時,以諸定力除刀兵劫,令諸有情互相慈愍。或有世界疫病劫起,害諸有情;此善男子見是事已,於晨朝時,以諸定力除疫病劫,令諸有情皆得安樂。或有世界饑饉劫起,害諸有情;此善男子見是事已,於晨朝時,以諸定力除饑饉劫,令諸有情皆得飽滿。此善男子以諸定力,作如是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利益安樂諸有情事。
「此善男子,具足成就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徳,常勤精進,利益安樂一切有情。曽於過去無量無數殑伽沙等佛世尊所,爲欲成熟利益安樂諸有情故,發起大悲堅固難壞勇猛精進無盡誓願。由此大悲堅固難壞勇猛精進無盡誓願増上勢力,於一日夜或一食頃,能度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數諸有情類,皆令解脫種種憂苦,及令一切如法所求,意願滿足。隨所在處,若諸有情種種希求憂苦逼切,有能至心稱名念誦、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,一切皆得如法所求,離諸憂苦,隨其所應,安置生天涅槃之道。
「隨所在處,若諸有情飢渴所逼,有能至心稱名念誦、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,一切皆得如法所求,飲食充足,隨其所應,安置生天涅槃之道。
「隨所在處,若諸有情乏少種種衣服、寳飾、醫藥、牀敷及諸資具,有能至心稱名念誦、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,一切皆得如法所求,衣服寳飾、醫藥牀敷及諸資具無不備足,隨其所應,安置生天涅槃之道。
「隨所在處,若諸有情愛樂别離,怨憎合㑹,有能至心稱名念誦、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,一切皆得愛樂合㑹,怨憎别離,隨其所應,安置生天涅槃之道。
「隨所在處,若諸有情身心憂苦,衆病所惱,有能至心稱名念誦、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,一切皆得身心安隱,衆病除愈,隨其所應,安置生天涅槃之道。
「隨所在處,若諸有情互相乖違,興諸鬪諍,有能至心稱名念誦、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,一切皆得捨毒害心,共相和穆,歡喜忍受,展轉悔愧,慈心相向,隨其所應,安置生天涅槃之道。
「隨所在處,若諸有情閉在牢獄,杻械枷鎖檢繫其身,具受衆苦,有能至心稱名念誦、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,一切皆得解脫牢獄、杻械枷鎖,自在歡樂,隨其所應,安置生天涅槃之道。
「隨所在處,若諸有情應被囚執、鞭撻拷楚、臨當被害,有能至心稱名念誦、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,一切皆得免離囚執、鞭撻加害,隨其所應,安置生天涅槃之道。
「隨所在處,若諸有情身心疲倦、氣力羸惙,有能至心稱名念誦、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,一切皆得身心暢適、氣力强盛,隨其所應,安置生天涅槃之道。
「隨所在處,若諸有情諸根不具,隨有損壞,有能至心稱名念誦、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,一切皆得諸根具足,無有損壞,隨其所應,安置生天涅槃之道。
「隨所在處,若諸有情顚狂心亂,鬼魅所著,有能至心稱名念誦、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,一切皆得心無狂亂,離諸擾惱,隨其所應,安置生天涅槃之道。
「隨所在處,若諸有情貪欲、瞋恚、愚癡、忿恨、慳嫉、憍慢、惡見、睡眠、放逸、疑等皆悉熾盛,惱亂身心,常不安樂,有能至心稱名念誦、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,一切皆得離貪欲等,身心安樂,隨其所應,安置生天涅槃之道。
「隨所在處,若諸有情爲火所焚,爲水所溺,爲風所飄,或於山巖、崖岸、樹舍顚墜墮落,其心周惶,有能至心稱名念誦、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,一切皆得離諸危難,安隱無損,隨其所應,安置生天涅槃之道。
「隨所在處,若諸有情爲諸毒蛇、毒蟲所螫,或被種種毒藥所中,有能至心稱名念誦、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,一切皆得離諸惱害,隨其所應,安置生天涅槃之道。
「隨所在處,若諸有情惡鬼所持成諸瘧病,或日日發,或隔日發,或三四日而一發者,或令狂亂,身心顫掉,迷悶失念,無所了知,有能至心稱名念誦、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,一切皆得解脫無畏,身心安適,隨其所應,安置生天涅槃之道。
「隨所在處,若諸有情爲諸藥叉、羅刹、餓鬼、畢舍遮鬼、布怛那鬼、鳩畔茶鬼、羯吒布怛那鬼、吸精氣鬼,及諸虎狼、師子惡獸,蠱毒厭禱諸惡呪術,怨賊軍陣及餘種種諸怖畏事之所纏繞,身心慞惶懼失身命,惡死貪生,猒苦求樂,有能至心稱名念誦、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,一切皆得離諸怖畏,保全身命,隨其所應,安置生天涅槃之道。
「隨所在處,若諸有情或爲多聞,或爲淨信,或爲淨戒,或爲靜慮,或爲神通,或爲般若,或爲解脫,或爲妙色,或爲妙聲,或爲妙香,或爲妙味,或爲妙觸,或爲利養,或爲名聞,或爲功徳,或爲工巧,或爲花果,或爲樹林,或爲牀座,或爲敷具,或爲道路,或爲財穀,或爲醫藥,或爲舍宅,或爲僕使,或爲彩色,或爲甘露雨,或爲求水,或爲稼穡,或爲扇拂,或爲涼風,或爲求火,或爲車乗,或爲男女,或爲方便,或爲修福,或爲温暖,或爲清涼,或爲憶念,或爲種種世出世間諸利樂事,於追求時,爲諸憂苦之所逼切,有能至心稱名念誦、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,此善男子功徳妙定威神力故,令彼一切皆離憂苦,意願滿足,隨其所應,安置生天涅槃之道。
「隨所在處,若諸有情以諸種子植於荒田,或熟田中,若勤營務,或不營務,有能至心稱名念誦、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,此善男子功徳妙定威神力故,令彼一切果實豐稔。所以者何?此善男子,曽過無量無數大劫,於過數量佛世尊所,發大精進堅固誓願;由此願力,爲欲成熟諸有情故,常普住持一切大地,常普住持一切種子,常普令彼一切有情隨意受用。此善男子威神力故,能令大地一切草木、根鬚、芽莖、枝葉、花果皆悉生長,藥穀、苗根、花果茂實,成熟潤澤,香潔輭美。
「隨所在處,若諸有情貪瞋癡等皆猛利故,造作殺生,或不與取,或欲邪行,或虚誑語,或麤惡語,或離間語,或雜穢語,或貪,或瞋,或復邪見十惡業道,有能至心稱名念誦、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,一切煩惱悉皆銷滅,逺離十惡,成就十善,於諸衆生起慈悲心及利益心。此善男子,成就如是功徳妙定威神之力,勇猛精進;於一食頃,能於無量無數佛土,一一土中以一食頃,皆能度脫無量無數殑伽沙等所化有情,令離衆苦,皆得安樂,隨其所應,安置生天涅槃之道。
「此善男子,成就如是如我所說不可思議諸功徳法,堅固誓願,勇猛精進,爲欲成熟諸有情故,於十方界,或時現作大梵王身,爲諸有情如應說法;或復現作大自在天身,或作欲界他化自在天身,或作樂變化天身,或作覩史多天身,或作夜摩天身,或作帝釋天身、或作四大王天身,或作佛身,或作菩薩身,或作獨覺身,或作聲聞身,或作轉輪王身,或作刹帝利身,或作婆羅門身,或作筏舍身,或作戌達羅身,或作丈夫身,或作婦女身,或作童男身,或作童女身,或作健達縛身,或作阿素洛身,或作緊捺洛身,或作莫呼洛伽身,或作龍身,或作藥叉身,或作羅刹身,或作鳩畔荼身,或作畢舍遮身,或作餓鬼身,或作布怛那身,或作羯吒布怛那身,或作奧闍訶洛鬼身,或作獅子身,或作香象身,或作馬身,或作牛身,或作種種禽獸之身,或作剡魔王身,或作地獄卒身,或作地獄諸有情身,現作是等無量無數異類之身,爲諸有情如應說法,隨其所應,安置三乗不退轉位。
「善男子!如是大士,成就如是不可思議諸功徳法,是諸殊勝功徳伏藏,是諸解脫珍寳出處,是諸菩薩明淨眼目,是趣涅槃商人導首,如是乃至能無功用轉大法輪,如前廣說。
「善男子!假使有人,於其彌勒及妙吉祥,并觀自在、普賢之類,而爲上首,殑伽沙等諸大菩薩摩訶薩所,於百劫中,至心歸依、稱名念誦、禮拜供養,求諸所願,不如有人於一食頃,至心歸依、稱名念誦、禮拜供養地藏菩薩,求諸所願速得滿足。所以者何?地藏菩薩利益安樂一切有情,令諸有情所願滿足,如如意寳,亦如伏藏。如是大士,爲欲成熟諸有情故,久修堅固大願大悲,勇猛精進過諸菩薩,是故汝等應當供養。」
爾時,十方諸來大衆,一切菩薩摩訶薩,及諸聲聞、天人、藥叉、健達縛等,皆從座起,隨力所能,各持種種金銀等屑、衆寳花香,奉散地藏菩薩摩訶薩。復持種種上妙衣服、末尼寳珠、眞珠花鬘、眞珠瓔珞、金銀寳縷、幢旛蓋等,奉上地藏菩薩摩訶薩。復以無量上妙音樂種種讃頌,恭敬供養地藏菩薩。
爾時,地藏菩薩摩訶薩,持此種種上妙供具,迴奉世尊,而說頌曰:
「天人龍神所供養,十方菩薩皆來奉,
聞救世有大功徳,惟願受我最勝供。」
爾時,地藏菩薩摩訶薩說是頌已,頂禮佛足。於是世尊復說頌曰:
「起堅固慧清淨心,滅諸有情無量苦,
施衆妙樂如寳手,能斷惑網如金剛。
起大悲慧具精進,善持妙供奉世尊,
以海智救苦衆生,登諸趣有無畏岸。」
爾時,地藏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,而白佛言:「大徳世尊!我當濟度此四洲渚世尊弟子,一切苾芻及苾芻尼、鄔波索迦、鄔波斯迦,令其皆得増長憶念,増長守護憶念,増長壽命,増長身體,増長無病,増長色力,増長名聞,増長資具,増長親友,増長弟子,増長淨戒,増長多聞,増長慧捨,増長妙定,増長安忍,増長方便,増長覺分聖諦光明,増長趣入大乗正道,増長法明,増長成熟有情,増長大慈大悲,増長一切白法,増長妙稱徧滿三界,増長法雨普潤三界,増長一切大地精氣滋味,増長一切衆生精氣善作事業,増長正法精氣善行,増長智慧光明,増長六到彼岸妙行,増長五眼,増長灌頂,増長生天涅槃。所謂有名具足水火吉祥光明大記明呪緫持章句,我於過去殑伽沙等佛世尊所,親承受持此陀羅尼,能令増長一切白法,増長一切種子、根鬚、芽莖、枝葉、花果、藥穀精氣滋味,増長雨澤,増長有益地水火風,増長喜樂,増長財寳,増長勝力,増長一切受用資具。此陀羅尼,能令一切智慧猛利,破煩惱賊。」
即說呪曰:
「䜟蒱(一) 䜟蒱(二) 䜟䜟蒱(三) 阿迦舍䜟蒱(四) 縛羯(口*洛)䜟蒱(五) 菴跋(口*洛)䜟蒱(六) 筏羅䜟蒱(七) 伐折(口*洛)䜟蒱(八) 阿路迦䜟蒱(九) 萏摩䜟蒱(十) 薩帝(丁簸切)摩䜟蒱(十一) 薩帝(丁簸切)昵(泥吉切)訶羅䜟蒱(十二) 毗婆(縛迦切)路迦挿婆䜟蒱(十三) 鄔波睒摩䜟蒱(十四) 奈野娜䜟蒱(十五) 鉢剌惹三牟底(都異切)剌拏䜟蒱(十六) 刹拏䜟蒱(十七) 毗濕婆(縛迦切)梨夜䜟蒱(十八) 舍薩多臘婆(縛迦切)䜟蒱(十九) 毗掗(汪賀切)荼素吒(知戒切二十) 莫醯隸(二十一) 萏謎(二十二) 睒謎(二十三) 斫羯洛細(二十四) 斫羯洛沫四隸(二十五) 厠(初几切)隷(二十六) 諀(四里切)隸(二十七) 揭剌婆跋羅伐剌帝(二十八) 㕧㘑(二十九) 鉢臘薜(三十) 鉢剌遮囉飯怛泥(三十一) 曷剌怛泥(三十二) 播囉(三十三) 遮遮遮遮(三十四) 㕧隸(三十五) 弭隸(三十六) 黳羯他(三十七) 託契(三十八) 託齲盧(三十九) 闥㘑(四十) 闥㘑(四十一) 弭㘑(四十二) 磨綻(徒界切)(四十三) 癉綻(徒界切)(四十四) 矩隸(四十五) 弭隸(四十六) 盎矩之多毗(四十七) 遏(口*梨)(四十八) 祁(口*梨)(四十九) 波囉祁(口*梨)(五十) 矩吒苦沫隸(五十一) 朾祇(上宅耕切)(五十二)朾祇(下葵許切)(五十三) 朾具隸(五十四) 滸盧(五十五) 滸盧(五十六) 滸盧(五十七) 矩盧窣都弭隸(五十八) 彌(口*李)第(五十九) 彌(口*李)綻(徒界切)(六十) 叛荼陀(六十一) 喝(訶葛切)羅(六十二) 㕧(許矣切)梨(六十三) 滸盧(六十四) 滸魯盧(六十五)
「善說能淨諸有塵,善說能淨鬪諍劫,
善說能淨濁惡意,善說能淨濁大種,
善說能淨濁惡味,善說能淨濁惡氣,
善說能滿諸希望,善說能成諸稼穡,
善說能令一切佛,如來世尊所加護,
善說又能令一切,菩薩加護而隨喜。
「世尊!如是具足水火吉祥光明大記明呪緫持章句,我於過去殑伽沙等佛世尊所,親承受持此陀羅尼,能令増長一切白法,廣說乃至増長一切受用資具。
「大徳世尊!此陀羅尼,普能濟度此四洲渚世尊弟子,一切苾芻及苾芻尼、鄔波索迦、鄔波斯迦,令其皆得増長憶念,廣說乃至増長一切受用資具。此陀羅尼,能令世尊甘露聖教熾然乆住,利益安樂三界衆生。」
爾時,地藏菩薩摩訶薩,演說如是大記明呪緫持章句。時,佉羅帝耶山普皆震動,俱胝天樂不鼓自鳴,雨無量種天妙香花及珍寳等,一切衆㑹咸悉驚躍,皆獲希竒得未曽有。
時,衆㑹中有大吉祥天女、具大吉祥天女、大池妙音天女、大堅固天女、具大水天女、放大光天女而爲上首,緫有一萬八千天女,於四大種皆得自在,從座而起,稽首佛足,合掌恭敬,而白佛言:「希有,大徳!甚竒,世尊!我等雖於諸四大種得自在轉,而不能知是四大種初中後相生滅違順。如此大士,已得微細甚深般若波羅蜜多,能善了知是四大種初中後相生滅違順。」
佛言:「如是,如是。天女!此善男子,已得微細甚深般若波羅蜜多,能善了知是四大種初中後相生滅違順。
「天女當知,如如意珠具足衆徳,能雨種種上妙珍寳,施諸衆生;此善男子亦復如是,能雨種種覺支珍寳,施諸衆生。如寳洲渚,種種珍寳充滿其中;此善男子亦復如是,成就種種覺支珍寳。如天波利質多羅樹,衆妙香花之所嚴飾;此善男子亦復如是,種種微妙佛法珍寳而自莊嚴。如師子王,一切畜獸無能驚伏;此善男子亦復如是,一切衆生無能驚伏。
「譬如朗日,能滅世間一切昬暗;此善男子亦復如是,能滅一切衆生惡見、無明昬暗。
「譬如明月,於夜分中,能示一切失道衆生平坦正路,隨其欲徃皆令得至;此善男子亦復如是,於無明夜,能示一切迷三乗道,馳騁生死曠野衆生三乗正路,隨其所應,方便安立,令得出離。
「譬如大地,一切種子、樹山稼穡、地身衆生之所依止;此善男子亦復如是,一切殊妙菩提分法之所依止。
「譬如大寳妙髙山王,善住堅固,無缺無隙;此善男子亦復如是,善住一切不共佛法。由不棄捨諸衆生故,名爲無缺;一切善根皆善施與諸衆生故,名爲無隙。
「譬如虚空,一切衆生皆所受用;此善男子亦復如是,一切衆生皆所受用。此善男子,成如是等無量無邊諸功徳法。」
時諸大衆聞說地藏菩薩摩訶薩,成就無量稱讃功徳,皆獲希竒,得未曽有,尊重恭敬,皆大歡喜,至心諦觀地藏菩薩,目不暫捨。
爾時,世尊重顯此義,而說頌曰:
「地藏眞大士,具杜多功徳,
現聲聞色相,來稽首大師。
施諸衆生樂,救脫三有苦,
雨無量種雨,爲供養大師。
天帝無垢生,觀察四方已,
合掌恭敬住,讃請於大師。
我見世尊衆,末尼寳光明,
徧照諸佛國,無不皆明了。
六通照世間,今當來至此,
勇猛名地藏,現出家威儀。
七聖財伏藏,無畏佛音聲,
諸菩薩勝幢,衆生之導首。
解脫寳所依,福海具精進,
悲意樂聦敏,救苦諸有情。
與怖者爲城,如明月示道,
生善根如地,破惑如金剛。
能施解脫寳,如水漂衆惑,
煩惱熱爲蓋,愈疾如良醫。
一日稱地藏,功徳大名聞,
勝俱胝劫中,稱餘智者徳。
能解諸衆生,一切煩惱縛,
至健行定等,諸定之彼岸。
十二縁清淨,諸智如虚空,
破無邊佛土,諸有情暗聚。
隨諸土入定,四靜慮等流,
普令諸有情,入定除惑熱。
衆生宿惡業,刀兵病饑饉,
隨所在惱害,皆能令解脫。
衆生五趣身,諸苦所逼切,
歸敬地藏者,有苦悉皆除。
衆生乗苦輪,展轉相違害,
歸敬地藏者,皆住忍慈心。
十二縁所怖,追求苦所依,
歸敬地藏者,皆安住無畏。
若樂修諸福,正念戒聞慧,
歸敬地藏者,所求皆滿足。
樂一一功徳,工巧藥種子,
歸敬地藏者,所求皆滿足。
求諸穀藥田,男女衣僕使,
歸敬地藏者,所求皆滿足。
衆徳具相應,能住持大地,
因茲諸穀藥,潤澤而細輭。
諸煩惱所覆,樂行十惡業,
歸敬地藏者,煩惱惡皆除。
現作種種身,爲衆生說法,
具足施功徳,悲愍諸衆生。
假使百劫中,讃說其功徳,
猶尚不能盡,故皆當供養。」
大乗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一
龍藏音釋(註:現代音中,已無古音「入聲」;故凡遇「入聲。」字,皆取現代義同之音代之。)
1、隰:席入切,原隰也;髙平曰原,下平曰隰。
2、軫:章忍切(zhen3),車軫也。
3、逵:渠追切(kui2),久(應為「玖」即「九」)達道也。
4、轍:直列切(zhe2),車轍也。
5、洽:胡夾切(xia2),霑潤也。
6、醇:常倫切(chun2),厚也。
7、痼:古暮切(gu4),久病也。
8、坏:鋪杯切(pei1),未燒瓦器也。
9、盲:莫耕切(meng2),目無童(古同「瞳」)子也。
10、鍼:職深切(zhen1),與針同。
11、溟渤:溟,莫經切(ming2);渤,蒲没切(bo2)。溟渤,海也。
12、戢:側立切(入聲,取現代音ji2),歛也。
13、輭:而兖切(ruan3),柔也。
14、欻:許勿切(xu入聲,取現代音xu1),忽也。
15、壍:七豔切(qian4),坎也。
16、礫:郎擊切(li4),小石也。
17、剌:七自切(ci4)。
18、蠱:公戶切(gu3),蟲毒也。
19、癘:力制切(li4),疾疫也。
20、惙:株劣切(zhuo入聲,取現代音chuo4),疲也。
21、螫:施隻切(shi入聲,取現代音shi4),蟲行毒也。
22、顫:之膳切(zhan4),顫掉,四支寒動也。
23、䜟:楚譛切(chen4)。
24、睒:失冉切(shan3)。
25、黳:於𠔃切(yi1)。
26、齲:驅雨切(qu3)。
27、癉:當旱切(dan3)。
28、弭:綿婢切(mi3)。
29、[口*李]:音李(li3)。
淨土佛緣佛子供養此經一卷
西安釋典文化龍藏法音工作室製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