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第六
西晉三藏無羅叉共竺叔蘭譯
治地品第二十一
佛告須菩提:「如汝所問菩薩摩訶薩摩訶僧那僧涅、摩訶衍三跋致者,菩薩行六波羅蜜,過從一地至一地。云何菩薩過從一地至一地?以諸法無所過,法無來者亦無去者,亦無有過亦無不過。諸法亦無有壞,亦不貢高亦不念,但治住地事亦不見地。何等菩薩爲治地事?始從第一地住,當行十事。何等爲十?一者先當淨於三垢,亦無所倚。二者所作施與不自爲身,所念無倚,爲一切衆生淨於四等心,亦不有衆生。三者爲布施不有所與、不有受者。四者當與善知識從事亦不貢高。五者欲得爲法不有一切法。六者欲爲出家不有愛欲。七者欲爲佛身不有相好。八者欲爲分流法教終不壞法。九者常欲滅於虜扈自用不有法財。十者欲爲諦說不有言教故。須菩提!是治地菩薩當爲是十事。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於二地中,常當念八法,亦當成之。何等爲八?一者當淨其戒。二者常念報恩。三者住於忍辱。四者得歡喜意。五者不捨一切。六者大慈爲始。七者恭於師尊敬事篤信。八者於諸波羅蜜如奉世尊常欲崇習。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於二地中當具足是八法。
「復次,須菩提!菩薩於三地中當住於五法。何等爲五?一者多學問無猒足。二者不入字法,分布法施亦不貢高。三者淨佛國土。四者施於善本而不貢高。五者住於羞恥慙愧之地。須菩提!是爲菩薩於三地中住於五法。須菩提!菩薩於四地中當不捨奉行十事法。一者不捨宴坐。二者少欲。三者知足。四者不捨沙門十二法行。五者不捨於戒。六者見欲污穢。七者於起意如泥洹。八者不惜身所有。九者無有懈慢。十者不慕所有。須菩提!是爲菩薩於四地中當奉行十事而不捨離。須菩提!菩薩於五地中當離八法。何等爲八?一者當逺離家業。二者當逺離比丘尼。三者善於功德逺離嫉妬。四者逺離世㑹。五者逺離忿諍。六者逺離闘訟。七者逺離高住。八者逺離蔑人。須菩提!是爲菩薩住五地中逺離八事。須菩提!菩薩於六住地當具足六法。何等爲六?所謂六波羅蜜。復有六事所不應爲。何等爲六?一者不爲聲聞意。二者不爲辟支佛意。三者不爲小意。四者見有所索者,逺離有猒足意。五者所有好物施與之後,逺離悔意。六者逺離吾我想。須菩提!是爲菩薩於六住中當具足六事、逺離六事。須菩提!菩薩於七住地有二十事所不當爲。何等二十?有吾我、有衆生、有壽有命想,有斷、有常、有念想,有種想,入隂、入性、入衰,欲生三界,不入依佛見、不入依法見、不入依僧見,不入依戒、不入空、不入無相、不入無願、不入道。是爲二十事所不當爲。當復具足二十事。何等爲二十?覺空無相,證不願慧,淨身口意,慈哀一切衆生亦不念有衆生,等視諸法。雖爾無所入,欲爲導御亦不貢高,無所生忍,一道教化,斷諸分別,轉於想,轉於見,轉於滅垢見,慧地自調意,慧無所礙,不染於欲事。須菩提!是爲菩薩摩訶薩於七住行地當具足是二十法。
「復次,須菩提!菩薩當復於八住地具足四法。何等爲四?以神通爲遊觀,入於衆生之意。到諸佛國觀其竒特。當自莊嚴其佛國土。往見禮敬供養諸佛,如其實觀佛身。當具足是四法。
「復次,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於八住地當復具足四法。何等四法?以智具足諸根淨佛國土,常坐如幻三昧,知其衆生本所作功德,所應得者各隨其所而成就之。須菩提!菩薩於八住地具足四法。
「復次,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九住地當具足十二法。何等爲十二?持無限處廣大之願,隨所應各授其證。天、龍、閱叉、揵陀羅悉皆具足。知其音聲,以辯才教授所因。胞胎成就。居家成就。父毋成就。種姓成就。宗親成就。得生成就。出家成就。莊嚴佛樹成就。諸善功德成就。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九住地當成就十二法。須菩提!十住菩薩摩訶薩當名之爲如來。」
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何等爲菩薩淨其所有?」
佛言:「所作衆善應薩云若意,是爲菩薩淨其所有。」
「何等爲菩薩等於衆生?」
佛言:「淨於四等心等於衆生。」
「何等爲菩薩施於所有?」
佛言:「施與衆生而不分別。」
「何等爲菩薩當與善知識從事?」
佛言:「教人入薩云若,勤修勸助,當與是人共從事,恭敬師受;是爲菩薩善知識。」
「何等爲欲得爲法?」
佛言:「所行法但求薩云若法,不墮羅漢、辟支佛地是。」
「何等爲菩薩常欲出家爲道?」
佛言:「在所生處常欲作沙門,無能中道爲作礙者,初不忘失出家之事。」
「何等爲意願佛身相?」
佛言:「若見佛形像,意常在佛,至得薩云若未曽有離時。」
「何等爲分流法化?」
佛言:「若佛在世、若般泥洹後,菩薩持十二部經教授,上教亦眞、中教亦眞、竟教亦眞,本末義解具足清淨。」
「何等爲菩薩不虜扈自用?」
佛言:「從滅恚怒以來,初不復墮下賤之處。」
「何等爲菩薩所說如諦?」
佛言:「如口所說言行相應。是爲菩薩十法事行。」
須菩提白佛言:「何等爲菩薩淨戒?」
佛言:「不念羅漢、辟支佛意及餘惡戒誹謗道者,是爲淨戒。」
「云何菩薩報恩念恩?」
佛言:「行菩薩道者小恩尚不忘,何況於大者?是爲念恩。」
「云何菩薩立忍辱力?」
佛言:「於諸衆生無侵無恚,是爲忍力。」
「云何菩薩得歡喜樂?」
佛言:「教授衆生以是爲樂。」
「云何菩薩不捨衆生?」
佛言:「欲救一切故。」
「云何菩薩而有大悲?」
佛言:「菩薩心念:『我當爲一一衆生故,在地獄中恒邊沙劫代受勤苦,一一衆生皆得佛道令般泥洹。』以是勸樂是爲大悲。」
「云何菩薩順尊師父於信恭敬?」
佛言:「事於師父如世尊想。」
「云何菩薩欲習諸波羅蜜?」
佛言:「逺離餘事但求諸波羅蜜。」
「何謂菩薩多學無猒?」
佛言:「諸十方佛世尊所說盡當受持,是爲無猒。」
「何謂菩薩持無所希望法施分布?」
佛言:「持所法施不希望道,何況其餘?」
「何謂菩薩淨佛國土?」
佛言:「爲諸善本種種功德,持是功德淨佛國土。」
「何謂菩薩生死無量阿僧祇劫不以爲限?」
佛言:「以諸功德備具,持是育養衆生淨佛國土,至具足薩云若,不猒不懈。」
「何謂菩薩立於慙愧?」
佛言:「恥於羅漢、辟支佛意。」
「何等爲菩薩不捨宴坐?」
佛言:「諸羅漢、辟支佛所不能及,是爲菩薩不捨宴坐。」
「何謂菩薩少於所欲?」
佛言:「菩薩道尚不欲,何況餘欲?」
「何謂菩薩而自知足?」
佛言:「得薩云若是爲知足。」
「何謂菩薩不捨沙門頭陀德行?」
佛言:「入深法忍者是。」
「何謂菩薩不捨於戒?」
佛言:「菩薩不復用戒,是爲不捨於戒。」
「何謂菩薩汙穢色欲?」
佛言:「於婬妬無所生。」
「何謂菩薩意與泥洹等?」
佛言:「菩薩不有一切諸法。」
「何謂菩薩棄捨所有?」
佛言:「不受内外所有,是爲棄捨。」「何謂菩薩不猒不懈?」
佛言:「不生二識之處,是爲不猒。」
「何謂菩薩於諸所有無所戀慕?」
佛言:「於諸物無念故。」
須菩提白佛言:「何等爲菩薩逺離居業?」
佛言:「遊諸佛國、轉所生處,常下鬚髮被著袈裟,是爲逺離家業。」
「何謂菩薩逺離比丘尼衆?」
佛言:「彈指之頃不與共止,彈指之頃不得生意,是爲菩薩離比丘尼。」
「何謂菩薩離於妬嫉?」
佛言:「菩薩當作是念:『我當安隱衆生,不宜生嫉。』」
「何謂菩薩離於聚㑹?」
佛言:「菩薩所住聚㑹,若有羅漢、辟支佛意者,常逺離之。」
「何謂菩薩逺離瞋恚?」
佛言:「不令恚害闘諍得其便。」
「云何菩薩逺離自舉?」
佛言:「内法不可得見故。」
「云何菩薩逺離訾蔑他人?」
佛言:「亦不見外法故。」
「何謂菩薩逺離十惡?」
佛言:「此十惡事,常欲壞於賢聖之道,何況佛道而不逺離?是故當逺離十惡。」
「何謂菩薩逺離(忄*龍)悷?」
佛言:「不見有法可貢高者,是爲離於(忄*龍)悷。」
「何謂菩薩逺離自用?」
佛言:「尚不見有形,當於何所而行自用?」
「何等爲菩薩逺離顚倒?」
佛言:「以形不可得見故。」
「云何菩薩離婬怒癡?」
佛言:「不復見婬怒癡形故。」
「云何菩薩在於六住,具足六波羅蜜?」
佛言:「住於六波羅蜜、諸佛世尊及聲聞、辟支佛所可度彼岸,是爲菩薩具足六波羅蜜。」
「云何菩薩不爲聲聞意?」
佛言:「以聲聞事非平等道故。不爲小意。何以故?亦非平等道故。云何不猒?猒者亦非平等道故。棄捨不悔,悔者非平等道。初發意者便當施與,亦不當惜。云何菩薩不當作吾我想?從本際以來不可見故;乃至衆生有壽命想,從本以來亦不可見故。云何菩薩不斷所生見?以諸法無有斷截,從有本以來無所生故。云何菩薩不爲常見?見法所不生者亦無有常故。云何菩薩不作念想?以無有垢故。云何菩薩不作種想?以諸見不可得見故。云何菩薩不入名色?不見有形故。云何菩薩不入五隂,亦不入性,亦不入衰,其實不可得見故。云何菩薩不入三界?以三界亦無眞故。云何菩薩不作住處,亦不與虚空作期,無所依怙。何以故?無有形像故。云何菩薩不入佛見?不從所依得見佛故。云何菩薩不與空諍?一切法空,空不與空諍故。云何菩薩具足於空?其欲具足相者,是爲具足空。云何菩薩得無相證?不念於諸相故。云何菩薩得無願智?不著三界故。云何菩薩淨於三事?具足十善故。云何菩薩以慧具足哀念衆生?以大悲利之故。云何菩薩無衆生?念欲淨佛國故。云何菩薩等觀諸法?以不高下諸法故。云何菩薩得於道覺?隨諸法所覺而度脫之故。云何菩薩得無所生忍?得諸法所有無生無滅,無所忍故。云何菩薩得無所生慧?知名色無所起故。云何菩薩得一道之教?無有二教故。云何菩薩滅諸分別?於諸法無所分部故。云何菩薩不修轉見?以不轉求羅漢、辟支佛意故。云何菩薩轉於垢濁?滅諸所習漏故。云何菩薩得滅諸垢而得清淨?所謂薩云若慧是。云何菩薩而自調意?不猒三界故。云何菩薩而得滅意?制六根故。云何菩薩慧無有礙?謂得佛眼故。云何菩薩知情欲不堅固?觀六衰故。云何菩薩能入衆生意?持一意悉知衆生所念故。云何菩薩遊於神通,從一佛國至一佛國?初無有佛國想故。云何菩薩得佛國觀?於是國住,徧見諸佛國亦無佛國想故。云何菩薩隨其所見,諸佛國土自成其國,住於遮迦越羅地?遊諸三千大千國土故。云何菩薩奉見諸佛?以見法故,是爲見佛。云何菩薩眞見佛身?逹法性故,是爲眞見。云何菩薩以智具足力?已住世尊十力之地,便能具足衆生力故。云何菩薩能淨佛國?能淨衆生故。云何菩薩如幻三昧?所作隨所應,無有動轉故。云何菩薩常住三昧?已得報應故。云何菩薩入諸功德?隨其道法而度脫之故。云何菩薩不復思議?能自成立教授一切故。云何菩薩所願諧偶?具足行六波羅蜜是故諧偶。云何菩薩知諸天、龍、鬼神所知所言?以辯才慧無所不了故。云何菩薩得胞胎成就?在所生常化生故。云何菩薩居家成就?生於豪貴家故。云何菩薩父母成就?得生刹利、婆羅門家故。云何菩薩種姓成就?得繼過去諸菩薩種故。云何菩薩宗親成就?以衆菩薩爲眷屬故。云何菩薩得生成就?生時光明普徧無量國土,震動無量國土故。云何菩薩出家成就?菩薩出家時,安諸無央數百千衆生,滿具足是三乗之願故。云何菩薩莊嚴佛樹?以黃金爲樹,七寳爲枝葉,其枝葉光明悉徧照十方無央數刹土,是爲佛樹成就。云何菩薩諸善功德成就?菩薩摩訶薩淨佛土淨衆生,是爲成就淨諸功德也。云何十住菩薩名爲如來?用具足六波羅蜜,諸習緒盡,得佛十八法,具足薩云若慧。須菩提!是故菩薩摩訶薩已得十住名爲如來。」
「云何菩薩已住十地?」
佛告須菩提:「菩薩摩訶薩漚惒拘舍羅行六波羅蜜乃至三十七品,行十八法,過滅淨地、種性地、八地、見地、薄地、滅婬怒癡地、已作地、辟支佛地、菩薩地。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過是九地,便住佛地。須菩提!是爲菩薩摩訶薩十住之地,當知是爲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三跋致。」
問出衍品第二十二
佛告須菩提:「汝所問:『菩薩摩訶薩從何所出衍中?當住何所?』者,今當說之。」
佛言:「當出三界,隨薩云若住,而無所倚。何以故?摩訶衍與薩云若是法共等,亦不別、亦不同,亦無形、亦非見,亦非礙一相,一相者謂無相。何以故?須菩提!無相之法,亦不出亦非不出。須菩提!若無相法出者,法性亦當復出生。假令無相法出生者,如亦當復出生。欲出生無相法者,爲欲出生眞際。若欲出生無相法者,爲復欲出生不可思議性。欲出生無相法者,爲復欲出生安隱之性。欲出生無相法者,爲欲出生滅盡。欲出生無相法者,爲欲出生滅盡之體。欲出生無相法者,爲欲出生色空、痛想行識空。何以故?色空者,亦不出三界亦不住薩云若;痛想行識空亦爾。何以故?須菩提!色色自空,痛想行識識自空。欲出生無相法者,爲欲出眼空、爲欲出意空。欲出生無相法者,爲欲出六衰及十二因縁空。何以故?六衰空者,亦不出三界亦不住薩云若。欲出生無相法者,爲欲出生㝱、幻、炎、響、光、影。欲出生無相法者,爲欲出生如來之所作化。何以故?㝱、幻、炎、響、光、影及如來所化,亦不出三界亦不住薩云若。何以故?㝱以㝱事空,炎事、幻事、響光事、影事,乃至如來所化,事皆自空。欲出生無相法者,爲欲出生檀波羅蜜。欲出生無相法者,爲欲出生尸波羅蜜、羼波羅蜜、惟逮波羅蜜、禪波羅蜜。欲出生無相法者,爲欲出生般若波羅蜜。何以故?須菩提!六波羅蜜事,亦不出三界亦不住薩云若。何以故?六波羅蜜六波羅蜜空故。欲出生無相法者,爲欲出生内外空。欲出生無相法者,爲欲出有空、無空。何以故?須菩提!内外空事至有無空事自空,亦不出三界亦不住薩云若。何以故?内外空空乃至有無空空。欲出生無相法者,爲欲出生四意止、四意斷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意、八正行。欲出生無相法者,爲欲出生十八法。欲出生無相法者,爲欲出生羅漢、辟支佛,上至如來等正覺也。何以故?羅漢、辟支佛事上至佛,亦不出三界亦不住薩云若。何以故?羅漢羅漢事空,辟支佛辟支佛事空,佛佛事空。欲出生無相法者,爲欲出生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果、辟支佛果、佛果。欲出生無相法者,爲欲出生薩云若。欲出生無相法者,爲欲出生名相。欲出生行者,爲欲出生設法教數。何以故?須菩提!名空及設教法行空空。何以故?名空空故。欲出生無相法者,爲欲出生無所生、無所滅、無所著、無所斷、無所有。以是故,須菩提!摩訶衍從三界出,住薩云若不動處。須菩提!汝所問:『衍住何所?』佛言衍無所住。何以故?如諸法亦無所住,衍所住如無所住。譬如法性亦不住亦不不住,衍者、不住亦不不住,無所生、亦不住亦不不住。不生不滅、不著不斷,無所有,亦不住亦不不住。衍亦如是。何以故?法性事亦不住亦不不住,法性事自空故。乃至無所有,無所有亦自空。須菩提!衍無所住。何以故?諸法無所住而住而不動。如須菩提所問:『誰當出衍者?』無有從衍中出者。何以故?須菩提!所可出者及衍、甫當出者,亦無所有,是亦不可見。諸法亦不可見,當從何法出?何以故?吾我不可見故。乃至壽命、知見之事,從本至竟淨,從我人至知見及法性不可,見如亦不可見,眞際亦不可見至竟淨。不可思議、性、隂、衰不可見,六波羅蜜亦不可見至竟淨。内外空至有無空,亦不可見至竟淨。三十七品、佛十八法亦不可見至竟淨。從須陀洹至羅漢、辟支佛,上至佛,亦不可見至竟淨。從須陀洹道至羅漢、辟支佛道,上至阿耨多羅三耶三菩,亦不可見至竟淨,不生不滅、不著不斷,無所有,不可見至竟淨。過去當來今現在,亦無所有至竟淨。去住從此至彼,亦無所有至竟淨。増減亦不可見至竟淨。阿誰不生而不可見?法性不生不可見。何以故。法性亦不可見亦不不可見,如不可見無所見,空、眞際至般若波羅蜜,無所有不可見。内外空至有無空,無所見亦不可見。三十七品及十八法,無所有不可見。從須陀洹至佛,無所有不可見。從須陀洹道至佛道、阿耨多羅三耶三菩,無所有不可見,無所生不可見。至無所有,從無所有,無所有不可見。何以故?須菩提!無所有不可見。初住地亦不可見。至十住地,無所有不可見。無所有不可見至竟常淨。何等爲初住地滅淨地、種性地、第八地、見地、薄地、除垢地、所作已作地、辟支佛地、菩薩地、佛地,於内外空亦不見。初地不可見,至内外空有無空無所有。第二住地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乃至第十,從内外空有無空,至第十住亦不可見。何以故?須菩提!從一住至十住,亦無所有亦不可見,至竟淨。内外空至有無空,衆生淨,無所有至竟淨。内外空至有無空,佛國淨,無所有至竟淨。内外空有無空,五眼無所有,至竟淨。須菩提!如是,菩薩摩訶薩以無所倚事,令諸法以摩訶衍出薩云若。」
歎衍品第二十三
須菩提白佛言:「唯,世尊!摩訶衍摩訶衍者,出諸天、世間人、阿須倫之上。衍與空等,如虚空,與無量無央數衆生而作救護,以是,世尊!爲摩訶衍。菩薩摩訶薩亦不見來時、亦不見去時、亦不見住處;摩訶衍如是,亦不見前後、亦不見中央。世尊!是故摩訶衍名爲無有與等者,而無有雙,是故名曰摩訶衍。」
佛告須菩提:「如是,如是!須菩提!摩訶衍者,六波羅蜜是。復有摩訶衍,所謂諸陀隣尼門、諸三昧門,首楞嚴三昧乃至虚空際解脫無所著三昧,是爲菩薩摩訶薩摩訶衍。須菩提!復有摩訶衍,内外空乃至有無空,是爲摩訶衍復有摩訶衍。三十七品、佛十八法,是爲菩薩摩訶薩摩訶衍。如須菩提所言,摩訶衍者,出諸天、阿須倫、世間人民之上。須菩提!假令欲界其中所有,實有、不異諦、不顚倒、有常、堅强,亦不變易,非爲空法。若當爾者,摩訶衍亦不能出過諸天、龍、阿須倫、世間人民上。須菩提!當知欲界,劫盡燒時所有皆盡,無常無强、亦無堅固用。是故摩訶衍出過世間人民、諸天、阿須倫之上。若使色界亦當有常、常堅固者,摩訶衍亦不能出其上。用色界空無常,堅固亦當壞盡亦不乆住,是故摩訶衍出過其上。至于無色界皆當滅盡,亦如是。須菩提!若色湛然堅固、有常、諦、不顚倒,爲是堅固法者,摩訶衍亦復不能過諸天、阿須倫、世間人民上;用色無常、無强堅固、不諦、顚倒故,摩訶衍出過其上。痛想行識皆悉無常,亦如是。若眼耳鼻舌身意,色聲香味細滑法及十二因縁,湛然有常、堅强、牢固、諦、不顚倒、常乆安者,摩訶衍亦復不能出過其上;用諸法及十二因縁,無常、無堅、無强、無牢、無固、不諦、顚倒,皆如劫燒非安法故,摩訶衍德出過諸天、龍、鬼神、世間人民上。須菩提!若法性中有所有者,不爲摩訶衍;以法性無所有故,爲摩訶衍。假令如、眞際、不可思議,體有所有者,亦不爲摩訶衍;以如、眞際、不可思議、體無所有故,爲摩訶衍。須菩提!若六波羅蜜有所有者,不爲摩訶衍;以六波羅蜜無所有故,爲摩訶衍,出過諸天、龍、阿須倫、世間人民上。若内外空及有無空有所有者,不爲摩訶衍;以内外空及有無空無所有故,爲摩訶衍,出過諸天、阿須倫、世間人民上。若三十七品及十八法有所有者,不爲摩訶衍;用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無所有故,爲摩訶衍,出過諸天、阿須倫、世間人民上。須菩提!若八軰地法須陀洹法、斯陀含法、阿那含法、阿羅漢法、辟支佛法、阿惟三佛法、佛法有所有者,不爲摩訶衍;用八軰法從須陀洹至佛法無所有故,爲摩訶衍,出過諸天、阿須倫、世間人民上。須菩提!若八軰從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、辟支佛、阿惟三佛、佛有所有者,不爲摩訶衍;用種性從須陀洹上至佛無所有故,爲摩訶衍,出過諸天、阿須倫、世間人民上。須菩提!若諸天、阿須倫、世間人民有所有者,不爲摩訶衍;用諸天、阿須倫、世間人民無所有故,爲摩訶衍,出過其上。須菩提!若有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乃至佛坐,中間諸可所作,發意以來有所有者,不爲摩訶衍;用菩薩摩訶薩初發意以來乃至佛坐,無所有故,爲摩訶衍,出過諸天、阿須倫、世間人民上。須菩提!若菩薩摩訶薩金剛慧有所有者,菩薩不覺諸習緒不成薩云若;用金剛慧無所有故,菩薩覺諸習緒成薩云若,以是故出過諸天、阿須倫、世間人民上。須菩提!若如來、無所著、等正覺三十二大士之相有所有者,如來、無所著、等正覺不能出諸天、阿須倫、世間人民上,無此威德神曜光明巍巍之事;用三十二相無所有故,如來、無所著、等正覺威德神曜光明巍巍,出過諸天,阿須倫,世間人民上。須菩提!若如來、無所著、等正覺光明有所有者,如來光明不能遍至十方恒邊沙國土。須菩提!用光明無所有故,能遍照恒沙國土。須菩提!若八種聲有所有者,如來音聲不能周遍十方恒邊沙無量國土。若佛法輪有所有者,如來不能轉法輪——諸沙門、婆羅門、世間人民,諸天、鬼神、龍,諸魔諸梵所不能轉者。須菩提!若衆生有所有者,如來不能爲衆生轉法輪,令諸衆生於無餘泥洹界而般泥洹;以衆生非物,無所有故,是以如來而轉法輪令得泥洹,當來者亦當復般泥洹。」
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第六
音釋:
1.胞胎:胞班交切,胎衣也,胎土来切,凡孕而未生,皆曰胎
2.虜扈:虜籠五切,扈胡古切,虜扈縱橫行貌
3.恚:於避切,恨怒也
4.婬妬:婬夷斟切,婬妷也,妬都故切,妬忌也
5.訾蔑:訾將此切,毀也,蔑彌結切,陵蔑也
6.(忄*龍)悷:(忄*龍)力董切,悷郎計切,(忄*龍)悷多惡不調也
7.諧偶:諧雄皆切,偶五口切,諧偶和合也
8.劫燒:劫居怯切,梵語具云劫波此云時分,燒失照切,劫燒謂大三災中劫火所燒之時也
西安釋典文化龍藏法音工作室校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