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説生經卷第一
西晉三藏竺法護譯
佛說那賴經第一
聞如是:
一時,佛遊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,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。
爾時,有族姓子,棄家捐妻子,捨諸眷屬,行作沙門。其婦端正姝好,見夫捨家作沙門,便復行嫁。族姓子聞之,心即生念:“與婦相娛樂時,夫婦之禮,戲笑放逸。”心常想此,不去須臾,念婦在前面類形貌、坐起舉動;愁憂憒(gui4)惱,不復慕樂淨修梵行,便歸其家。
諸比丘聞,便往啓佛。世尊應時遣人呼比丘來,輒即受教。比丘至已,爲佛作禮,却坐一面。佛即爲比丘蠲(juan1)色欲念,除癡愛失,爲說:塵勞之穢,樂少憂多,多壞少成,無有節限;惟有佛及諸弟子——明智之人,分别是耳;愛欲罪生,不可稱限;超越色欲,休息衆想,講閑居諦。
時,族姓子尋時證明賢聖之法。時諸比丘得未曾有,各共議言:“且當觀此。於是族姓子棄家牢獄、鋃鐺(lang2 dang1)杻械(chou3 xie4),想著妻子,而自繫(xi4)縛,不樂梵行。”
於時,世尊開示如來章句、諸通慧句、有目章句,化人賢聖。
時諸比丘白世尊曰:“我等觀察,是族姓子棄捐家居,信爲沙門,還念妻子形類、舉動家事。世尊爲說愛欲之瑕、法律之徳、生死之難、無爲之安,使至聖證無著之界。自非如來、至真、等正覺,孰能爾乎?”
佛告諸比丘:“此比丘者,不但今世,心常在欲,迷惑情色,不能自制,志縛在欲,無能制者——獨佛勸化,除其所惑愛欲之著耳。乃往過去久逺世時,有一國王名方迹,中宮婇女不可稱數,顏貌端正,色像難及;與他人諍,與婬蕩女離于慈哀;或與婢使,或與童子而或鬪諍;各各鬪諍,不肯共和;適鬪諍已,便出宮去。王方迹聞之,恚諸臣吏求諸婇女,不知所趣;愁憂不樂,涕泣悲哀,念諸婦女戲笑娛樂、夫婦之義、本現前時諸作妓樂,思念舉動坐起之法,反益用愁,不能自解。’
“於時,有一仙人興五神通,神足飛行,威神無極,名曰那賴。見方迹王爲愛欲惑,不能自解,爲興慈哀,欲爲蠲除愛欲之患。飛在空中,而現神足,忽然來下住王殿上。時王即見,尋起迎逆,讓之在牀,則便就座。
“問於王曰:‘大王何故意在愛欲,勞思多念,思想情色,不能自諫?’
“頓首:‘實然!宮中婇女,共爭尊卑上下之叙,不能相和,各馳捨去,是以憂慼,不能自解。’
“於是,仙人爲說愛欲之難、離欲之徳,世人求欲不知猒足,假使一人得一切欲,無猒無足。’以偈頌曰:
“‘一切世間欲,非一人不猒,
所有有危害,云何自喪己?
一切諸衆流,悉皆歸于海,
不以爲滿足,所愛不猒爾。
假使得爲梵,致尊豪難及,
所欲復超彼,不以爲猒足。
假使閻浮提,樹木諸草葉,
燒之不以猒,欲不足如是。
設八輩男子,端正顏貌姝,
一切加以欲,威力端正好。
設爲言増惡,毀欲於丈夫,
不以輕爲輕,求猒爲用猒。
大王當知此,設習愛欲事,
恩愛轉増長,譬如飲醎(xian2)水。
於時彼仙人,爲王方迹講,
爲說辛苦偈,令意得開解。’
“於時仙人爲方迹王,以是法教而開化。時,王即開解,無所慕樂,出家爲道,修四梵行,斷除愛欲,具足衆行;壽終之後,生于梵天。”
佛告諸比丘:“欲知爾時方迹王者,則此比丘是;那賴仙人者,則我身是。爾時相遭,今亦相遇。”
佛說如是,莫不歡喜。
佛說分衞比丘經第二
聞如是:
一時,佛遊舍衞祇樹給孤獨園,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。
有一比丘普行分衞,一一次第入婬蕩家舍。於時婬女,見比丘入至其家舍,歡喜踊躍,即從座起,尋而奉迎,稽首足下,請屈就座。又問比丘:“仁從何來?”
比丘答曰:“吾主分衞,故來乞匃。”
於是女人,即爲施設餚饌衆味,盛之滿鉢而奉上之。比丘即受,自退而去。彼時比丘,得是美食甘美豐足,心中歡喜不能自勝,數數往詣婬蕩女舍。時女心念,計此比丘守法難及,頻爲興設甘脃(cui4)肥美之食,而授與之。
往返不息,學問未明,所作不辦,未伏諸根。見婬蕩女顏色妙好,婬意爲動,志在放逸。著婬蕩女,口出輭(ruan3)柔恩情之辭,懷親附心與語,周旋彼家日日不懈。
分衞比丘,覩其好色,聽聞音聲,婬意爲亂,迷惑憒(gui4)錯,不能自覺。而佛經曰:“目見好色,婬意爲動。”又世尊曰:“雖覩女人,長者如母,中者如姊,少者如妹、如子、如女。當内觀身,念皆惡露,無可愛者,外如畫瓶,中滿不淨;觀此四大——地水火風,因縁合成,本無所有。”
時,彼比丘不曉空觀,但作色視,婬意則亂,爲婬女人而說頌曰:
“淑女年幼童清淨,顏貌端正姝妙好,
一一觀容無等倫,吾意志願共和同。”
時,婬蕩女見此比丘所說如是。“吾本不知兇惡貪婬,反以清淨奉戒意待,謂之仁賢,喜犯罪舋(xin4)。隨其來言,當折答之。”即時以偈而報頌曰:
“當持飲食來,香華好衣服,
若干種供養,爾乃與仁俱。”
於是比丘以偈答女,頌曰:
“吾無有財業,觀我行舉動,
以乞匃而立,所得者相與。”
於是,婬女以偈而頌曰:
“假使卿身無財業,何爲立志求難致?
如卿所作無羞慚,馳走促出離我家。”
時,逐出比丘,遣至祇樹門。諸比丘即來詣佛,啓白世尊,具說本末。佛言:“此比丘,宿命曾作水鼈(bie1),婬女曾作獼猴;故亦相好,志不得果,還自侵欺,不入正教,増益惱患。於今如是,志願婬女,願不從心,逆見折辱,慚愧而去。”
佛言:“乃往過去無數世時,大江水中,鼈所居遊;其江水邊,樹木熾盛,彼叢樹間,有一獼猴止頓彼樹。於時彼鼈從江水出,遥見樹木有此獼猴,而與談語,稍稍前行,欲親近之。數數往返,相見有日;日日如是,覩之不懈,則起婬意。心爲迷惑,汙染穢濁,不能自覺,則時以偈而歎頌曰:
“‘顏貌赤黃眼而青,遊叢樹間戲枝挌(ge2),
吾今欲問毛滑澤,欲何志求何所存?’
“獼猴以偈答曰:
“‘吾今具知鼈本末,爲國王子有聦明,
今卿何故而問我?我聞此言懷狐疑。’
“於是,鼈復以偈答曰:
“‘吾心常存志在卿,心懷恩愛思想爾,
以是之故而相問,當以何法而得㑹?’
“獼猴以偈報,頌曰:
“‘鼈當知之我處樹,不應與吾共合㑹,
假使欲得與我俱,在叢樹間相供養。’
“於是,鼈復以偈答曰:
“‘吾所服食以肉活,柔輭甘美勝果蓏(luo3),
不當貪求不可獲,當爲汝致衆柰果。’
“爾時獼猴以偈報曰:
“‘假使卿身不處樹,何爲求我不可致?
如今觀我無羞慚,且自馳走不忍見。’”
佛告諸比丘:“爾時獼猴,今婬蕩女人是;鼈者,分衞比丘是。彼時放逸而慕求之,不得如願,今亦如是。”
佛說如是,莫不歡喜。
佛說和難經第三
聞如是:
一時,佛遊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,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。
爾時,和難釋子多求眷屬,不覩其人,不察行跡,有欲出家,便除鬚髮而爲沙門,授成就戒。不問本末、何所從來?父母姓字、善惡好醜、識與不識,趣欲得人,而下鬚髮,授具足戒。
諸比丘呵:“不當爲此!趣有來人輒爲沙門,欲得眷屬,不顧後患。當問本末、何所從來、舉動安諦;爲見侵欺,後悔無及。”
和難比丘都不受諫,值得見人輒下鬚髮。
爾時之世,有凶惡人博掩之子,遥聞和難釋家之子,有無央數衣被鉢器,好求眷屬;趣得來學,不問本末、所從來處,便下鬚髮。其身飢凍,無以自活,欲往誑詐,心豫設計。詣和難所,恭敬肅肅,稽首爲禮,威儀法則,坐起安詳,無有卒暴。
和難釋子告其人曰:“沙門安隱,無憂無患,親近愛欲則非吉祥,懈怠無行。人不知者,爲欲所壞,而習愛欲,致無央數憒(gui4)惱之害。貪著愛欲,不能得度。”
其人答曰:“我身不能棄捐愛欲,而爲沙門。”
和難又問:“子何以故,不爲沙門?沙門者,多獲衆利。子便降意,出爲沙門,所學徳行,吾悉供給。”
其人答曰:“唯諾,從命。除諸憂患,假使安隱,便爲沙門。”則除鬚髮,授成就戒。
雖作沙門,受教易使,故自示現恭順無失,精進勤修,未曾懈怠,忍辱順教。時,和難見可信可保,不觀内態,不復狐疑,信之如一;以諸衣被(p1)及鉢震越諸供養具,皆用託之,出外遊行,意中安隱。不謂作態,悉斂衣鉢諸供養具,馳走藏【穴+鼠】(cuan4),獨在一處,與博掩子俱共飲食。
時,和難聞彼新弟子所在,即時速還,觀其室中,多所竊取,周帀普問。
“今爲所湊,權時不現。但遥聞之,彼博掩子落度凶暴,佯作沙門,欲欺詐卿,竊取財物。”衆人答曰:“卿性倉卒(cu4),不問本末,便下鬚髮。今所取物,在於獨處,博掩子俱而共食飲。”以知在彼,恐不禁制,默聲内惱。
諸比丘聞,具足白佛。於是大聖告諸比丘:“此博掩子落度之人,不但今世,以異形貌閑居之像,有所竊欺,前世亦然。和難比丘不刈,續信之。乃往過去久逺世時,時王舍城有一賢人,入婬蕩家,與婬女俱,飲食歌戲而相娛樂。所有財業不久殫(dan1)盡,其財物彼婬女人悉奪取之,不復聽入其家。婬女逐之,數數發遣,都不肯去。時婬女人驅出其家:“去更求財,爾乃來還。”求財不得。
“用求財故,到鬱單國;雖到彼國,無所識知。時,鬱單國有大尊者,多財饒寳,勢富無量。佯現仁賢,往詣尊者:‘吾爲賈(gu3)客,衆人之導,從某國來,多致財寳。道遇惡賊,悉見劫奪,皆失財業,貧窮委厄,無以自活。纔得濟命,盡力奔走,今歸尊者,給侍左右。’
“於時尊者見之如此,威儀法則,行歩進止,有威神徳:‘此則佳人。吾爲設計,令興復故。’
“其人黠(xia2)慧,聦明辯才,舉動應機,志不懈怠,意性易寤,極可尊者而以自樂;護慎其心,未曾放逸,所作成辦,無事不成;身行清淨,口言柔輭,無有麤獷(guang3),巧談美辭,衆人見者,莫不歡喜。尊者眷屬、家中大小,悉共敬愛,皆共讚譽。尊者見然,踊躍慰勞,咸以爲慶;見其行跡無有漏失,即時付信。
“於時尊者觀其人徳,内外表裏不覩瑕短,普勸助之:‘其人所作有所成立:第一恭敬,未曾輕慢;最見篤信,如弟如兄等無差别;戒定安諦,無有欺誑。’稍稍付信以大財業,即時竊取,出之在外,車載財寳諸好物還,至王舍城,與妖婬蕩女飲食相樂。
“彼於異時,其人不現,普徧行索,不知所湊;觀察藏中,大亡財寳,不可稱計。見無財寳,遍行求索,不知所湊。乃從人聞:‘此人還至王舍城,與婬女俱飲食。此博掩子!非是長者,非仁賢人。’
“尊者心念:‘以走逺近,不可復得。’甚自瞋恨,歎吒(zha4)說偈:
“‘非是賢君子,外貌似好華,
不可色信人,及柔輭美辭。
觀察舉動行,外現如佳善,
明者當逺慮,共止當察試。
乃知志性惡,博掩子揚聲,
吾時不棄捨,譬如雜毒食。
云何無返復,亦復薄恩情?
智者不與俱,雖救令當捨。
我時適見之,信故見欺侵,
非賢現賢貌,竊財而亡走。’”
佛告諸比丘:“爾時尊者,今和難比丘身是;落度欺者,今博掩子,作沙門欺和難者是。前世相侵,今世亦然。”
佛說如是,莫不歡喜。
佛說邪業自活經第四
聞如是:
一時,佛遊舍衞祇樹給孤獨園,與大衆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。
時,和難釋子爲人說經,論生活業,但講飲食、衣被之具。爲人說經,講福徳事報應之果,未曾講論道義之慧,大獲衣被、飲食諸饌,攝取此已,立離賢聖。有若干事,說俗經典、世間飲食,興起種種非宜之說,不演度世無極之慧。
諸比丘見所行分衞,在於人家,但說俗事、衣食之供,即時訶諫,轉相告令。衆學聞之,即共追隨呵諫所爲:“云何賢者?世尊大聖!已以聖通身最正覺,講世妙法,難及難了,玄普道教,無念無想,其心離名,安隱無患,明者所達。從無央數億百千劫,本從諸佛聽聞奉持,皆安隱度。諸比丘聞,以家之信,離家爲道;而返更說世俗經典,多想多求,興發諸事,世俗飲食無益之義,離聖賢迹,乃復講論世俗之事。”
時,比丘往啓世尊。佛告比丘:“是非沙門,此非具足!出家之業,因法生活,但求衣食,未曾教導。”
時佛世尊以無數事,訶之所作非道法教,告諸比丘:“和難釋子,愚騃(ye3)丈夫!非但今世,以衣食利世俗經典,廣說法也,欲自顯名,令衆供養,前世亦爾。
“乃往過去無數世時,於異閑居,多有神仙處在其中。有一仙人,愚冥無明,心閉意塞,爲國王太子及諸臣吏,惟但講說飲食諸饌、衣服之具,不論經道。處知時節,見乗車馬,逆爲說經;或爲迷者而往說經,或處罣礙而爲說經;或獲衣食、世俗諸饌,爲歎說經。由是之故,致美飲食諸供養具。
“時,異學梵志見之如此,爲國王子及諸大臣講說經典,遙見乗騎。時諸仙人,往啓和尚及餘仙人。聞之如斯,皆共訶諫,非之所爲。
“於時和尚、五通仙人問之菩薩,即時呵譴(qian4):‘不當如是!其有犯此非義之事,若有誹謗,計此二人皆非善哉,不爲竒雅。爲說此經,離聖賢住,不應典籍;其聽受者,亦不應宜,則兩墮落。’
“於是和難以偈頌曰:
“‘兩俱不解誼,計之兩墮落,
說法不得理,聽經不解義。
於世俗難值,神仙講道誼,
以俗衣食供,無知歎說此!
服食粳米飯,上美肉全供。
以依聖賢誼,欲論解典籍,
遊志在閑居,飯食採果糧,
是名所歡樂,神仙歎此法。
道徳寂所歌,法利爲梵志,
威儀自調伏,無得樂非法。
知節而少求,捨家行分衞,
寧以此業活,無得違經典。’”
佛告諸比丘:“欲知爾時,常以衣食諸饌說法,不論道者,今和難釋子是也!淨諸梵行其和上者,今比丘衆是;五通仙人,我身是。前世相遇,今亦相值。”
佛說如是,莫不歡喜。
佛說是我所經第五
聞如是:
一時,佛遊舍衞祇樹給孤獨園,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。
爾時,有一尊長者,財富無量,金銀珍寳不可稱數;勤苦治生,飢渴寒熱,觸冒諸難,憂慼諸患,不以道理,積此財業。雖爲財富,不自衣食,不能布施,不能供養奉事二親,不能給足妻子僕使。無益中外家室親里,安能布施爲福徳乎?衣即麤衣,食即惡食,意中悋惜;父母窮乏,妻子裸 凍,家室内外不與交通,各自兩隨,常恐煩嬈,有所求索,所作慳貪,悋惜如此;少福無智,第一矜矜,無所齎(ji1)持。本治生時,或能至誠,或不至誠,積累財寳不可稱計,不能衣食;於時壽終,旣無子姓,所有財寳皆沒入官。
世尊告比丘:“且聽!愚冥下士得微妙寳,不能衣食,不供父母、妻子奴客;萬分之後,無所復益,而有減損。”
比丘聞此,具足啓佛:“唯然,世尊!有一長者名號曰某,財寳無量,不能衣食,不供父母、妻子僕使,不能布施;一旦壽終,財物沒入官。”
佛告諸比丘:“今此尊長者,非但今世慳貪,愛惜財寳,前世亦然。乃往過去無數世時,有大香山,生無央數蓽?(bi4 ba2)諸藥及胡椒樹。蓽?樹上,時有一鳥,名曰我所,止頓其中。假使春月藥果熟時,人皆採取,服食療疾。
“時,我所鳥喚呼悲鳴:‘此果我所,汝等勿取!吾心不欲令人採之。’雖呌喚呼,衆人續取,不聽其聲。彼鳥薄福,愁憂叫呼,聲不休絕,縁是命過。”
佛言:“如是,如是!比丘!於是之間,愚騃(ye3)之子爲下士,治行求財,或正或邪積累財寳,一旦命盡,財不隨身。猶如彼鳥名我所者,見蓽?樹及諸藥樹且欲成熟,呌喚悲鳴:‘皆是我所!’人遂採取,不能禁制。”
於時世尊,則說頌曰:
“有鳥名我所,處在於香山,
諸藥樹成熟,呌喚是我所。
聞彼叫喚聲,餘鳥皆集㑹,
衆人取藥去,我所鳥懊惱。
如是假使人,積聚無量寳,
旣不念食飲,不施如斯鳥。
縣官及盜賊,怨家水火等,
奪之或燒没,如我所藥果。
不能好飲食,牀卧具亦爾,
香華諸供養,所有皆如是。
旣致得人身,來歸於種類,
命盡皆捨去,無一隨其身。
是故當殖徳,顧念于後世,
人所作功徳,後世且待人。
無得臨壽終,心中懷湯火,
吾前爲放逸,故當造徳本。”
佛告諸比丘:“欲知爾時我所鳥者,則今此尊長者是!是故,比丘!當修學此,不當慳惜,除垢濁心,常修清淨,是諸佛教!”
佛說如是,莫不歡喜。
佛說野雞經第六
聞如是:
一時,佛遊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,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。
爾時,佛告諸比丘:“乃往過去無數世時,有大叢樹。大叢樹間,有野猫遊居在產,經日不食,飢餓欲極。見樹王上有一野雞,端正姝好,即行慈心,愍哀一切蚑(qi4)行喘息、人物之類。於時野猫心懷毒害,欲危雞命,徐徐來前在於樹下,以柔輭辭而說頌曰:
“‘意寂相異姝,食魚若好服,
從樹來下地,當爲汝作妻。’
“於時野雞,以偈報曰:
“‘仁者有四脚,我身有兩足,
計鳥與野猫,不宜爲夫妻。’
“野猫以偈報曰:
“‘吾多所遊行,國邑及郡縣,
不欲得餘人,惟意樂在人。
君身現端正,顏貌立第一,
吾亦微妙好,行清淨童女。
當共相娛樂,如雞遊在外,
兩人共等心,不亦快樂哉。’
“時,野雞以偈報曰:
“‘吾不識卿耶!是誰何求耶?
衆事未辦足,明者所不歎。’
“野猫復以偈報曰:
“‘旣得如此妻,反以杖擊頭,
在中貧爲劇,富者如雨寳。
親近於眷屬,大寳財無量,
以親近家室,息心得堅固。’
“野雞以偈答曰:
“‘息意自從卿,青眼如惡瘡,
如是見鎖繫,如閉在牢獄。’
“野猫以偈報曰:
“‘不與我同心,言口如剌(ci4)棘,
㑹當用何致,愁憂當思想。
吾身不臭穢,流出戒徳香,
云何欲捨我,逺遊在别處?’
“野雞以偈答曰:
“‘汝欲逺牽挽,凶弊如蛇虺(hui3),
捼(nuo2)彼皮柔輭,爾乃得叙申。’
“野猫以偈答曰:
“‘速來下詣此,吾欲有所誼,
并當語親里,及啓於父母。’
“野雞復以偈答曰:
“‘吾有童女婦,顏正心性好,
順禁戒如法,護意不欲違。’
“野猫以偈答曰:
“‘於是以棘杖,在家順正教,
家中有尊長,以法戒爲益。
楊柳樹在外,皆以時茂盛,
衆共稽首仁,如梵志事火。
吾家以勢力,奉事諸梵志,
吉祥多生子,當令饒財寳。’
“野雞以偈報曰:
“‘天當與汝願,以梵杖擊卿,
於世何有法,云何欲食雞?’
“野猫以偈答曰:
“‘我當不食肉,曝(pu4)露修清淨,
禮事諸天衆,吾爲得此智!’
“野雞以偈答曰:
“‘未曾見聞此,野猫修淨行,
卿欲有所滅,爲賊欲噉雞。
木與果各别,美辭陽喜笑,
吾終不信卿,安得雞不噉?
惡性而卒暴,觀面赤如血,
其眼青如藍,卿當食鼠蟲。
終不得雞食,何不行捕鼠?
面赤眼正青,呌喚言猫時,
吾衣毛則豎,輒避自欲藏,
世世欲離卿,何意今相掁(cheng2)。’
“於是猫復以偈答曰:
“‘面色豈好乎?端正皆童耶!
當問威儀則,及餘諸功徳。
諸行當具足,智慧有方便,
曉了家居業,未曾有我比。
我當好洗沐,今著好衣服,
起舞歌聲音,乃爾愛敬我。
又當洗仁足,爲其梳頭髻,
及當調譺(yi3)戲,然後愛敬我。’
“於是野雞以偈答曰:
“‘吾非不自愛,令怨家梳頭,
其與爾相親,終不得壽長。’”
佛告諸比丘:“欲知爾時野猫,今栴遮比丘是也!時野雞者,我身是也!昔者相遇,今亦如是。”
佛說如是,莫不歡喜。
佛說前世諍女經第七
聞如是:
一時,佛遊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,與大比丘衆俱。
爾時調達心念毒害,誹謗如來,自謂有道。衆人呵之,天龍鬼神、釋梵四王悉共曉喻:“勿得懷害向於如來!莫謗世尊!佛爲一切三界之尊,有三達智,無所罣礙,天上天下莫不歸命。云何誹謗?得罪無量。卿欲毀佛,猶如舉手欲擲日月,如以一塵欲超須彌,如持一毛度於虛空。”調達聞之,其心不改。
時,諸比丘具以啓佛:“調達有何重嫌,懷結乃爾?”
佛告諸比丘:“調達不但今世,世世如是!乃往久逺無數劫時,有一梵志,財富無數;有一好女,端正殊妙,色像第一。諸梵志法:其豪姓者,假使處女與明經者。於時梵志,請諸同學五百之衆,供養三月,察其所知。
“時,五百人中,有一人最上智慧,學於三經,博達五典,章句次第,不失經義,問者發遣,無所疑難,最處上座。又年朽耄(mao4),面色醜陋,不似人類,兩眼復青。父母愁憂,女亦懷惱:‘云何當爲此人作婦?何異恶鬼,當奈之何?’
“於時逺方有一梵志,年旣幼少,顏貌殊好,聦明智慧;綜練三經,通達五典,上知天文,下覩地理,災變吉凶皆豫能覩;能知六博、妖異蠱(gu3)道、懷妊(ren4)男女、產乳難易;愍傷十方蜎(xuan1)飛蠕(ruan3)動、蚑(qi4)行喘息、人物之類,懷四等心,慈悲喜護。聞彼豪姓大富梵志,請諸同學五百之衆,供養三月,欲處於女;尋時往詣,一一難問。諸梵志等,咸皆窮乏,無辭以對,五百之衆,智皆不及。年少梵志則處上座。
“時,女父母及女見之,皆大歡喜:‘吾求女壻,其日甚久,今乃獲願。’
“年尊梵志曰:‘吾年旣老,久許我女,以爲妻婦。且以假我所得賜遺(wei4),悉用與卿,可置此婦。傷我年髙,勿相毀辱。’
“年少答曰:‘不可越法以從人情。我應納之,何爲與卿?’
“三月畢竟,即處女用與年少梵志。其年老者心懷毒惡:‘卿相毀辱而奪我婦,世世所在,與卿作怨。或當危害,或加毀辱,終不相置。’年少梵志常行慈心,彼猶懷害。”
佛告諸比丘:“爾時,年尊梵志,今調達是;年少梵志,我身是也;其女者,瞿夷是。前世之結,于今不解。”
佛說如是,莫不歡喜。
佛說墮珠著海中經第八
聞如是:
一時,佛在王舍城靈鷲山,與大比丘衆五百人俱,一切大聖神通已達。
時,諸比丘於講堂上,坐共議言:“我等世尊從無數劫精進不懈,不拘生死五道之患,欲得佛道救濟一切;用精進故,超越九劫,自致無上正真之道,爲最正覺。吾等蒙度,以爲橋梁。”
時佛遥聞比丘所議,起到講堂,問之何論。比丘白曰:“我等共議:世尊功徳巍巍無量,從累劫來,精進無猒,不避諸難,勤苦求道,欲濟一切,不中墮落,自致得佛。我等蒙度。”
佛告比丘:“實如所言,誠無有異。吾從無數劫以來,精進求道,初無懈息,愍傷衆生,欲度脫之,用精進故,自致得佛,超越九劫,出彌勒前。
“我念過去無數劫時,見國中人,多有貧窮,愍傷憐之。以何方便而令豐饒?念當入海,獲如意珠,乃有所救。撾(zha1)鼔揺鈴,‘誰欲入海採求珍寳?’
“衆人大㑹,僉當上船,更作教令:‘欲捨父母,不惜妻子,投身没命,當共入海。所以者何?海有三難:一者、大魚長萬八千里;二者、鬼神羅剎欲翻其船;三者、掁(cheng2)山。故作此令,使得無怨。’
“適更令己,衆人皆悔。時,五百人心獨堅固,便望風舉帆,乗船入海,詣海龍王,從求頭上如意之珠。龍王見之——用一切故,勤勞入海,欲濟窮士——即以珠與。
“時諸賈客各各採寳,悉皆具足,乗船來還。海中諸龍及諸鬼神,悉共議言:‘此如意珠,海中上寳!非世俗人所當獲者。云何損海,益閻浮利?誠可惜之!當作方計,還奪其珠,不可失之至於人間。’
“時龍鬼神晝夜圍繞若干之帀,欲奪其珠。導師徳尊,威神巍巍,諸鬼神龍雖欲飜(fan1)船奪如意珠,力所不任。
“於時導師及五百人,安隱度海。菩薩踊躍,住於海邊,低頭下手,呪願海神,珠繫頸。時,海龍鬼神因縁得便,使珠墮海。
“導師感激:‘吾行入海,乗船渉難,勤苦無量,乃得此寳,當救衆乏。於今海神,反令墮海!’
“勑邊侍人:‘促持器來!吾?(juan4)海水,若至底泥;不得珠者,終不休懈。’即器?(juan4)水。以精進力,不避苦難,不惜壽命;水自然趣,悉入器中。
“諸海龍神見之如是,心即懷懼:‘此人威勢精進之力,誠非世有。若今?(juan4)水,不久竭海。’即持珠來,辭謝還之:‘吾等聊試,不圖精進力勢如是。天上天下,無能勝君!’
“導師者獲寳,齎(ji1)還國中,觀寳求願,使雨七寳,以供天下,莫不安隱。
“爾時導師,則我身是;五百賈客,諸弟子者是。我所將導師精進行,入於大海,還得寳珠,救諸貧窮;于今得佛,竭生死海,智慧無量,救濟羣生,莫不得度。”
佛說如是,莫不歡喜。
佛說栴闍摩暴志謗佛經第九
聞如是:
一時,佛遊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,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。
爾時,國王波斯匿請佛及比丘衆於中宮飯。佛出祇樹,與大比丘及諸菩薩、天龍神鬼、眷屬圍遶。釋梵四王,華香伎樂,於上供養,香汁灑地。於時世尊與大衆俱,入舍衞城,欲詣王宮。
有比丘尼名曰暴志,木魁繫腹,似如懷妊,因牽佛衣:“君爲我夫,從得有身,不給衣食,此事云何?”
時諸大衆、天人、釋梵四王、諸天鬼神及國人民,莫不驚惶:“佛爲一切三界之尊,其心清淨過於摩尼,智慧之明超於日月,獨歩三界,無能逮者;降伏諸邪九十六種,莫不歸伏;道徳巍巍,不可爲喻。虛空無形,尚可汙染;佛以過彼,無有等侶。此比丘尼,旣佛弟子,云何懷惡,欲謗如來?”
於是世尊見衆㑹心,欲爲決疑,仰瞻上方。時,天帝釋尋時來下,化作一鼠,齧(ye4)繫魁繩,魁即墮地。衆㑹覩之,瞋喜交集,怪之所以。
時,國王瞋:“此比丘尼,棄家逺業,爲佛弟子,旣不能暢歎譽如來無極功徳,反還懷妬,結謗大聖乎!”即勑侍者掘地爲深坑,欲倒埋之。
時佛解喻:“勿得爾也!是吾宿罪,非獨彼殃。乃往過去久逺世時,時有賈客賣好真珠,枚數甚多,旣團明好。時有一女諧欲買之,向欲諧偶,有一男子遷益倍價,獨得珠去。女人不得,心懷瞋恨,有從請求,復不肯與,心盛遂怒:‘我前買珠,便來遷奪,又從請求,復不肯與。汝毀辱我,在在所生,當報汝怨,所在毀辱,悔無所及。’”
佛告諸比丘:“國王及諸比丘!買珠男子,則我身是;其女身者,則暴志是。因彼懷恨,所在生處,常欲相謗。”
佛說如是,衆㑹疑解,莫不歡喜。
佛說鼈、獼猴經第十
聞如是:
一時,佛遊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,與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。
時,諸比丘㑹共議言:“有此暴志比丘尼者,棄家逺業而行學道。歸命三寳,佛則爲父,法則爲母,諸比丘衆以爲兄弟;本以道法而爲沙門,遵修道誼,去三毒垢,供侍佛法及比丘僧,愍哀一切,行四等心,乃可得度。而反懷惡,謗佛謗尊,輕毀衆僧,甚可疑怪,爲未曾有。”
時佛徹聽,往問比丘:“屬(zhu3)何所論?”比丘具啓向所議意。
於時世尊告諸比丘:“此比丘尼,不但今世念如來惡,在在所生,亦復如是。吾自憶念,乃往過去無數劫時,有一獼猴王,處在林樹,食果飲水,時念一切蚑(qi4)行喘息人物之類,皆欲令度,使至無爲。時與一鼈以爲知友,親親相敬,初不相誤。鼈數往來,到獼猴所,飲食言談,說正義理。其婦見之數出不在,謂之於外婬蕩不節。即問夫壻:‘卿數出爲,何所至湊?將無於外,放逸無道?’
“其夫答曰:‘吾以獼猴結爲親友,聦明智慧,又曉義理;出輒往造,共論經法,但說快事,無他放逸。’
“其婦不信,謂爲不然。又瞋獼猴:‘誘訹(xu4)我夫,數令出入。當圖殺之,吾夫乃休。’因便佯病,困劣著牀。其壻瞻勞,醫藥療治,竟不肯差(chai4)。
“謂其夫言:‘勿復勞意,損其醫藥。吾病甚重,當得卿所親親獼猴之肝,吾乃活耳!’
“其夫答曰:‘是吾親友,寄身託命,終不相疑。云何相圖,用以活卿耶?’
“其婦答曰:‘今爲夫婦,同共一體;不念相濟,反爲獼猴,誠非誼理。’
“其婦逼夫,又敬重之,徃請獼猴:‘吾數往來,到君所頓;仁不枉屈,詣我家門。今欲相請,到舍小食。’
“獼猴答曰:‘吾處陸地,卿在水中,安得相從?’
“其鼈答曰:‘吾當負卿,亦可枉儀。’獼猴便從。
“負到中道,謂獼猴言:‘仁欲知不?所以相請,吾婦病困,欲得仁肝服食除病。’
“獼猴報曰:‘卿何以故,不早相語?吾肝挂樹,不齎(ji1)持來;促還取肝,乃相從耳。’便還樹上,跳?歡喜。
“時鼈問曰:‘卿當齎肝來到我家,反更上樹,跳?踊躍,爲何所施?’
“獼猴答曰:‘天下至愚,無過於卿!何所有肝而挂在樹?共爲親友,寄身託命,而還相圖,欲危我命!從今已往,各自别行。’”
佛告比丘:“爾時鼈婦,則暴志是;鼈者,則調達是;獼猴王者,則我身是。”
佛說如是,莫不歡喜。
佛說五仙人經第十一
聞如是:
一時,佛遊王舍城,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,與諸菩薩俱。
佛告諸㑹者:“乃往久逺無數劫時,有五仙人,處於山藪(sou3)。四人爲主,一人給侍,供養奉事,未曾失意,採果汲水,進以時節。一日逺行,採果水漿,懈廢眠寐,不以時還。日以過中,四人失食,懷恨飢恚,謂其侍者:‘卿給使令,何得如是?如卿所行,可爲【歹+凶】(xiong1)呪(zhou4),不宜族姓。’
“侍者聞之,憂慼難言,退在樹下,近水邊坐,偏翹一脚,思惟自責:‘執勞積久,今違四仙時食之供,旣失道教,不順四等。’遂感而死。其足常著七寳之屐,翹足而坐,寳屐墮水而没一隻。
“命過之後,即生外道爲【歹+凶】呪子。年十餘歲,與其同輩,戲于路側。時,有梵志過,見戲童人數猥多,遍觀察之,見【歹+凶】呪子特有貴相,應爲王者,顔貌殊異,於人中上。
“梵志命曰:‘爾有王相,不宜懊惱,遊於衆内。’
“童子答曰:‘吾【歹+凶】呪子,何有王相?’
“梵志又曰:‘如吾經典,儀容形體與讖(chen4)書符合,爾則應之。深思吾語,誠諦無欺。斯國之王,當用某月某日某時薨殯(hong1 bin4),必禪(shan4)爾位。’
“童子答曰:‘惟勿廣之,協令靜宻。設如仁信,當重念恩,不敢自憍。’
“梵志言畢,尋逃遁走,出之他國。後日未幾,王薨絕嗣,娉求賢士,以爲國胄(zhou4)。羣臣議曰:‘國之無主,如人之無首;宜速發遣使者,勤求有徳,以時立之。’
“使者四布,遥見斯童有異人之姿,輒尋遣人還啓羣臣:‘惟嚴王制,威儀法駕,幸來奉迎。’
“羣臣百寮莫不踊躍,如使者所白,嚴駕奉迎。香湯洗沐,五時朝服,寳冠劒帶,如先王之法,前後導衞,不違國典。即位處殿,南面稱制,境土安寧,民庶踊恱。
“於時梵志,仰瞻天文,下察地理,知已嗣立,即詣宮門求覲。門監啓曰:‘外有梵志,欲求覲尊。’王詔見之。
“梵志進入,占謝呪願,又白王曰:‘如我所瞻,今果前誓,寧審諦乎?’
“王曰:‘誠哉!道人神妙,蒙恩獲祚(zuo4)。’
“王曰:‘道人豈欲半國,分藏珍寳乎?婦女美人、車馬侍使,恣所欲得!’
“梵志答曰:‘一無所欲,惟求二願:一曰、飲食進止、衣服卧起,與王一等相須,勿有前後;二曰、叅(can1)議國事,所決同意,莫自專也。’
“王曰:‘善哉!思副二願,此豈不易乎!’
“王修治國,常以正法,不枉萬民。梵志受恩,因自憍恣,輕懱重臣。羣臣忿怨,俱進諫曰:‘王尊位髙,宜與國臣、耆舊叅誼;偏信乞士,遂令慠慢陵侮羣職。鄰國聞之,將爲所嗤(chi1),以致寇 (kou4)難。’
“王曰:‘吾少與之久有本誓,安可廢耶?’
“臣諫不止:‘若王食饌,但勿須之,則必改也!’王遂可之,伺梵志出,不復須還,則先之食。
“梵志恚曰:‘本要云何,今先獨食?’
“王曰:‘雖吾先食,卿出未歸,豫别案饌,卿自來晚。’
“梵志罵曰:‘咄,【歹+凶】呪子!不顧義理,而違本誓。’
“羣臣聞之臨臣毀君,咸奏欲殺。王詔羣臣:‘以何罪罪之?’
“各各進曰,或云甑(jing4)蒸之,或云煑之,或云支解,或云臼擣,或云五杌(wu4)截耳割舌挑目殺之。
“王無所聽:‘吾奉道法,慈心愍哀衆生之類,不害蠕(ruan3)動,況危人命!但給資粮,驅令出國。’羣臣奉詔,即給衣粮,逐使出境。
“獨渉逺路,觸冐(mao4)寒暑,疲極憔悴,無所似類,而到他國,詣異梵志家——舊與親親。又而問曰:‘卿從何來?何所綜習?業何經典?能悉念乎?’
“答曰:‘吾從逺來,飢寒見逼,忘所誦習。’
“梵志心念:‘此人所誦,今已廢忘,無所能化,當令田作。’輒給奴子及犂牛耕。見梵志耕種,苦役奴子,酷令平地,走使東西。奴子無聊,欲自投水,往到河側,則得一隻七寳之屐,心自念言:‘欲與大家,大家無恩;欲與父母,必賣噉食。梵志困我,役使無賴;吾當奉承,以屐上之,可獲寛恣。’則齎屐還,用上梵志。
“梵志欣豫,心自念言:‘此七寳屐,其價難貲(zi1)。吾違王意,以屐奉之,?(qian1)咎可解。’尋還王國,以屐上王,深自陳悔前之罪舋,願得原赦。
“王曰:‘善哉!’
“王即納受,内(na4)之幔裏(li3),别座坐之,㑹諸羣臣,則詔之曰:‘卿等寧見前所逐梵志不耶?’
“答曰:‘不見!’
“‘設使見者,當如之何?’
“答曰:‘當斷其手足,截其耳鼻,斷頭斬腰,五毒治之。’
“王曰:‘設使見者,能識之乎?’
“臣曰:‘不審!’
“王出寳屐,以示羣臣,命梵志出,與臣相見:‘致此異寳,當共原之?’
“羣臣啓曰:‘此梵志罪,如山如海,不可赦也!獻屐一隻,何所施補?若獲一緉(liang3双也),罪可除也!’王即可之,重逐梵志,令更求一隻。
“梵志懊惱:‘吾本呼嗟,而轉加劇。’
“還故主人,主人問曰:‘卿至何所,而所從來?’梵志匿之,不敢對說,云偶行還。則付犂牛奴子,使令耕種如前。
“於時梵志問奴子曰:‘汝前寳屐,本何從得?’奴子俱行,示得屐處,至于水側,遍恣求之,不知隻處。
“奴子捨去,梵志心念:‘此之寳屐,必從上流來,下行求之不得。’即逆流上行,見大蓮華順流迴波,魚口銜之;其華甚大,有千餘葉。
“梵志心念:‘雖不得屐,以此華上之,儻可解過,得復前寵。’便復執華,則見四仙人坐於樹下。前爲作禮,問訊起居、聖體萬福。
“仙人曰:‘然!卿所從來?’
“答曰:‘吾失王意,雖獻一屐,不足解過,故逆流來,求之未獲。’
“仙人告曰:‘卿爲學人,當知進退!彼國王者,是吾弟子,存待愛敬,同食坐起叅誼。云何一旦罵之凶呪乎?卿之罪重,當相誅害!今不相聞。’指示樹下:‘則王先身爲侍者時,供給仙時,坐翹一脚,感結而終,寳屐墮水,一隻著脚,便自取去。’
“梵志取屐,稽首謝過,還到本國,續以上之。王即歡喜,羣臣意解,復其寵位。”
佛告諸比丘:“爾時王者,則吾身是;四仙人者,拘留秦佛、拘那含文尼佛、迦葉佛、彌勒佛是也;其梵志者,調達是也。”
佛說爾時,莫不歡喜。
佛說舅甥經第十二
聞如是:
一時,佛遊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,與大比丘衆俱。
佛告諸比丘:“乃昔過去無數劫時,姊弟二人。姊有一子,與舅俱給官御府織金縷、錦綾、羅綺(qi3)縠(hu2)、珍妙異衣。見帑 (tang3)藏中綺寳好物,貪意爲動,即共議言:‘吾織作勤苦不懈,知諸藏物好醜多少,寧可共取,用解貧乏乎?’
“夜人定後,鑿作地窟,盜取官物,不可貲數。明,監藏者覺物減少,以啓白王。王詔之曰:‘勿廣宣之令外人知。舅甥盜者,謂王多事,不能覺察;至于後日,遂當慴(she4)伏,必復重來。且嚴警守,以用待之;得者收捉,無令放?。’藏監受詔,即加守備。
“其人久久,則重來盜。外甥教舅:‘舅年尊,體羸力少;若爲守者所得,不能自脫。更從地窟,却行而入;如令見得,我力強盛,當濟免舅。’
“舅纔(cai2才)入窟,爲守者所執。執者喚呼,諸守人捉甥不制。畏明日識,輒截舅頭,出窟持歸。
“晨曉,藏監具以啓聞。王又詔曰:‘輿出其屍,置四交路;其有對哭,取死屍者,則是賊魁。’棄之四衢,警守積日。
“於時逺方,有大賈(gu3)來,人馬車馳,填噎(ye1)塞(se4)路,奔突猥逼。其人射鬧,載兩車薪,置其屍上。
“守者明朝具以啓王。王詔微伺,伺不周密,若有燒者,收縛送來。’
“於是外甥將教僮豎(shu4),執炬舞戲。人衆緫(zong3)鬧,以火投薪,薪燃熾盛。守者不覺,具以啓王。王又詔曰:‘若已蛇維,更増守者,嚴伺其骨;來取骨者,則是元首。’
“甥又覺之,兼猥釀酒,特令醲(nong2)厚;詣守備者,微而沽之。守者連宿(su4)飢渴,見酒宗,共沽飲;飲酒過多,皆共醉寐。孚因酒瓶,受骨而去。
“守者不覺,明復啓王。王又詔曰:‘前後警守,竟不級獲!斯賊狡黠,更當設謀。’
“王即出女,莊嚴瓔珞,珠璣寳飾,安立房室於大水傍(p2)。衆人侍衞,伺察非妄,必有利色來趣女者。素教誡女:得逆抱捉,喚令衆人則可收執。
“他日異夜,甥尋竊來,因水放株,令順流下,唱呌犇(ben1)隐。守者驚趣,謂有異人,但見株杌(wu4)。如是連宿(su4),數數不變;守者杌摺 (wu4 zhe2),睡眠不驚。
“甥即乗株,到彼女室,女則執衣,甥告女曰:‘用爲牽衣?可捉我臂。’
“甥素凶黠,豫持死人臂以用授女。女便放衣,轉捉死臂,而大稱呌。遲守者夢,甥得脫走。明具啓王,王又詔曰:‘此人方便獨一無雙,久捕不得,當柰之何?’
“女即懷妊,十月生男。男大端正,使乳母抱行,周遍國中:‘有人見與有嗚噈(wu1 cu4)者,便縛送來。’抱兒終日,無嗚噈者。
“甥爲餅師,住餅爐下。小兒飢啼,乳母抱兒趣餅爐下,市餅餔(bu4)兒。甥旣見兒,即以餅與,因而嗚之。
“乳母還白王曰:‘兒行終日,無來近者;飢過餅爐,時賣餅者授餅乃嗚。’
“王又詔曰:‘何不縛送?’
“乳母答曰:‘小兒飢啼,餅師授餅,因而嗚之。不憶是賊,何因囚之?’
“王使乳母更抱兒出,及諸伺候;見近兒者,便縛將來。甥酤美酒,呼請乳母及微伺者,就于酒家;勸酒大醉眠卧,便盜兒去。醒悟失兒,具以啓王。王又詔曰:‘卿等頑騃(ye3),貪嗜狂水,旣不得賊,復忘失兒!’
“甥時得兒,抱至他國。前見國王,占謝答對,引經說義。王大歡喜,輒賜祿位,以爲大臣,而謂之曰:‘吾之一國,智慧方便無逮卿者;欲以臣女,若吾之女,當以相配,自恣所欲。’
“對曰:‘不敢!若王見哀,其實欲索某國王女。’
“王曰:‘善哉!從所志願!’
“王即有名,自以爲子;遣使者往,往令求彼王女。
“王即可之。王心念言:‘續是盜魁,前後狡猾。’即遣使者:‘欲迎吾女,遣其太子,五百騎乗,皆使齊整。’王即勑外,疾嚴車騎。
“甥爲賊臣,即懷恐懼,心自念言:‘若到彼國,王必被覺,見執不疑。’使啓其王:‘若王見遣,當令人馬五百騎具,衣服鞍勒一無差異,乃可迎婦。’王然其言,即往迎婦。
“王令女飲食待客,善相娛樂。二百五十騎在前,二百五十騎在後,甥在其中,跨馬不下。女父自出,屢觀察之。王入騎中,躬執甥出:‘爾爲是非,前後方便,捕何叵(po3)得?’
“稽首答曰:‘實爾,是也!’
“王曰:‘卿之聦哲,天下無雙!隨卿所願。’以女配之,得爲夫婦。”
佛告諸比丘:“欲知爾時外甥,則吾身是;女父王者,舍利弗是也;舅者,調達是也;國王父,輸頭檀是也;母,摩耶是;婦,拘夷是;子,羅云是。”
佛說是時,莫不歡喜。
佛說生經卷第一
龍藏音釋(註:現代音中,已無古音“入聲”;故凡遇“入聲”字,皆取現代義同之音代之。)
姝:春朱切,美也。
憒:古對切(gui4),心亂也。
鋃鐺:鋃,魯堂切(lang2);鐺,都郎切(dang1)。鋃鐺,鎖也。
杻械:杻,欶九切(chou3),梏也。械,下戒切(xie4),桎也。
脃:此芮切(cui4),物易斷也。古同“脆”——【廣韻】俗作脆。
舋:許刃切(xin4),隙也。
輭:乳兖切(ruan3),柔也。
果蓏:蓏,郎果切(luo3)。果蓏,在木曰果,在地曰蓏。
?【穴+鼠】:取亂切(cuan4),匿也。
殫:都寒切(dan1),竭也。
黠:胡八切(xia2),慧也。
騃:語駭切(ye3),癡也。
譴:詰戰切(qian4),責也。
裸:魯果切(luo3),赤體也。
蚑:去智切(qi4),蟲行貌。
喘:尺兖切(chuan3)。
虺:許韋切(hui3),蝮也。
捼:音那(nuo2),兩手相切摩也。
噉:徒覽切(dan4),食也。
譺:魚記切(yi3),啁(嘲笑)也。
耄:莫報切(mao4),惛忘也。
蠱:公土切(gu3),惑也。
妊:汝鴆切(ren4),孕也。
蜎:許玄切(xuan1),小飛也。
蠕:而兖切(ruan3),蟲動貌。
撾:側加切(zha1),擊也。
掁:除庚切(cheng2),觸也。
?:俱願切(juan4),抒滿也。
齧:倪結切(ye4),噬也。
訹:雪律切(xu4),誘也。註:古音爲(xu入聲),現代音已無入聲,故取義同音(xu4)代之。
藪:蘇后切(sou3)。
【歹+凶】:音凶(xiong1)。
薨:呼肱切(hong1),死也。
殯:必刃切(bin4),殯殮也。
胄;直又切(zhou4),裔也。
嗤:充之切(chi1),笑也。
寇:丘候切(kou4),與冦(寇)同。原版爲,無字符,以“寇”代替。
甑:子孕切(jing4),甗也。
杌:五忽切(wu4)。
帑:他曩切(tang3),金幣所藏也。
噎:一結切(ye入聲),窒也。註:現代音已無入聲,故取義同音(ye1)代之。
犇:逋昆切(ben1),與奔同。
摺:質涉切(zhe入聲)。註:現代音已無入聲,故取義同音(zhe2)代之。
噈:子六切(zu入聲),嗚噈,口相就也。註:現代音已無入聲,故取義同音(cu4)代之。
餔:音步(bu4),飤也。
叵:普火切(po3),不可也。
释典文化龙藏法音供养群供养此经一卷
西安释典文化龙藏法音工作室制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