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說七處三觀經卷下
後漢 三藏法師 安世髙譯
聞如是:
一時,佛在舍衞國,行在祇樹給孤獨園。佛便告比丘:“有四著。何等爲四?一爲欲著,二爲世間著,三爲見著,四爲癡著。亦有四離不著:離欲不著,離世間不著,離見不著,離癡不著。”從後說絶:
“欲見著癡繞,從是因縁在世間,亦從是受身;若能捨欲亦得離世間,見亦得斷,癡亦得滅,是得通樂見在,亦無爲從一切著,不復著,亦不復墮生死。”
佛說如是。
聞如是:
一時,佛在舍衞國,行在祇樹給孤獨園。佛便告比丘:“思想有四顚倒,意、見亦爾。從是顚倒,爲人身矇,爲綜,爲人意撰,不能走爲走;今世、後世自惱,居世間,爲生死不得離。何等爲四?一、以非常爲常,是爲思想顚倒,爲意顚倒,爲見顚倒。二者、以苦爲樂。三者、非身爲身。四者、不淨爲淨,爲思爲意爲見顚倒。”從後說絶:
“非常人意爲常,思苦爲樂,不應身用作身,不淨見淨,顚倒如是;意業離,便助魔,不宜欲得宜,令致老死。譬喻犢母,已有佛在世間,念天上天下得道眼度世,便見是法除一切苦,亦說苦從生亦度苦,亦見賢者八種行道至甘露;已聞是法者,便見非常、苦、非身,亦身已不淨見不淨,便無所畏,得樂見世,得無爲,從一切惱度世無所著。”
佛說如是。
聞如是:
一時,佛在舍衞國,行在祇樹給孤獨園。佛便告比丘:“四施爲人同心。何等爲四?一爲布施,二爲相愛,三爲利,四爲同利。第一說布施爲何等?無極布施不過於法。第二相愛,不過於數聞經亦開意。第三利,不過不信令信教人止,不持戒者令持戒,不學者令學,慳者令布施,愚者令黠,牽出入正道。第四同利,極同利無有過阿羅漢,阿那含、斯陀含、須陀洹亦爾,持戒者同利。”從後說絶。
聞如是:
一時,佛在舍衞國,行在祇樹給孤獨園。佛告比丘:“有四行法輪,令天亦人從是四輪行,若墮人天,是輪法行,便得尊一得豪,從善法行。何等爲四?一爲善羣居,二爲依賢者,三者知諦願,四爲宿命有橋行。”從後說絶:
“善羣居依賢者,爲知諦願宿命行,爲樂得無有憂,得善自在。”
佛說如是。
聞如是:
一時,佛在舍衞國,行在祇樹給孤獨園。佛告比丘:“人有四輩:有人自護身不護他人身,有人護他人身不自護身,有人亦不自護亦不護他人,有人亦自護亦護他人。”
佛說如是。
聞如是:
一時,佛在舍衞國,行在祇樹給孤獨園。佛告比丘:“人有四輩:有人自護身不護他人身,有人護他人身不自護身,有人亦不自護亦不護他人,有人亦自護亦護他人。是人不自護亦不護他人,是最下賤人;護他人不自護,是勝上;若人自護不護他人,是勝上;若自護亦護他人,是勝上人最第一。”
佛說如是。
聞如是:
一時,佛在舍衞國,行在祇樹給孤獨園。佛告比丘:“有四輩雲:第一、但有雷無有雨;第二、但有雨無有雷;第三、亦無雨亦無雷;第四、亦有雨亦有雷。譬喻如雲,人亦有四輩:一者人但有雷無有雨;二者、但有雨無有雷;三者、無有雷無有雨;四者、亦有雷亦有雨。何等人爲有雷無有雨?是間,比丘!一人但說經,上亦說善,中亦說善,竟亦說善,有行分別,但要具行見要,亦自不知法,亦不知法如行,是人名爲但有雷無有雨。何等爲但有雨無有雷?是間有人亦不說法經,上亦不說善,中亦不說善,竟亦不說善,亦無有行分別,亦不要具行不見要,但意在法中行,知利行,亦知法,亦受法法行,亦同行隨法,是人爲但有雨無有雷。何等爲無有雨亦無有雷?爲不說經,上亦不說善,中亦不說善,竟亦不說善,分別亦不說,善要具行亦不說,善法亦自不解,到法亦自不行,是人名爲無有雨亦無有雷。何等爲亦有雨亦有雷?是間有人說經法,上亦說善,中亦說善,竟亦說善,分別亦說,善要具行亦自解,法到法法亦知,行亦說,善亦自在法中解,到法法行亦自知解,是人爲亦有雨亦有雷。”
佛說如是。
聞如是:
一時,佛在舍衞國,行在祇樹給孤獨園。佛便告比丘:“有四舍。何等四?一者爲舍舍,二爲守舍,三爲護舍,四爲行舍。何等爲舍舍者?念來不受,不聲舍,曉離逺,若以瞋恚亦從欺,不聲舍,曉離逺,是名爲舍舍。何等爲守舍者?眼已見色,不受相,不觀相。若從因縁見惡生,若從因縁見癡,若從因縁見不可意,若從因縁見弊惡意起;便自守受行福,守眼、耳、鼻、口、身、意,爲如法不受相,如上說,是名爲守舍。何等爲護舍?是間,比丘!比丘已生所非一善相,若紅汁、肨脹(pang4 zhang4),若狐犬半食,若血流赤,若青黒腐,若骨白,若髑髏,熟諦視視,善護令意莫失善相,是名爲護舍。何等爲行舍?是間,比丘!比丘覺意行離故,別分故,別分逺故,如是到至觀覺意,是名爲行舍。”從後說絶:
“守、舍亦護亦行,是名爲四舍諦,佛說如是,賢者行是不中止,爲盡苦得道。”
佛說如是,弟子起,禮佛受行。
聞如是:
一時,佛在舍衞國,行在祇樹給孤獨園。佛告比丘:“若比丘有四行,不自侵,要近無爲。何等爲四?是間,比丘!比丘持戒行戒中,律根亦閉至自守意,飯食節度,不多食不喜多食,上夜後夜常守行,是爲四行,比丘不自侵亦近無爲。”從後說絶:
“若比丘立戒根,亦攝食,亦知節度,亦不離覺,如是行精進,上夜後夜不中止。要不自侵減,要近無爲。”
佛說如是。
聞如是:
一時,佛在舍衞國,行在祇樹給孤獨園。佛便告比丘:“若賢者家中居法行侵,四家得歡喜。何等爲四?一者,父母妻子;二者,兒客奴婢;三者,知識、親屬、交友;四者,王、王天鬼神、沙門、婆羅門。”從後說絶:
“父母亦監,沙門亦婆羅門,天祠亦爾,居家信祠,若干人故,能事持戒親屬,亦彼人見在生者,亦不犯天王親屬,亦自身一切人亦受恩。如是居黠生,是間善行得豪,亦名聞現世,無有說盡,後世上天。”
佛說如是。
聞如是:
一時,佛在舍衞國,行在祇樹給孤獨園。是時,他婆羅門到佛以,到佛便問佛起居,已問起居便問佛:“何因縁,賢者!仐世人少顔色、無有力,多病、少壽、不大豪?”
佛報告婆羅門:“仐世,婆羅門!非法貪世間,橫欲行意墮非法,以是輩人自誇念墮非法,橫墮貪非是是習者,便從是因縁日月不正行;已不正行,便星宿亦不正行;已星宿不正行,便日月亦不正,時歲亦不正;已時歲不正,便漏刻時不正;已漏刻時不正,便有橫風;已有橫風,便天不時時雨墮;已天不時時雨墮,便若人種地便不時生熟,得不如意;已不時生熟,所穀若人食,若畜生飛鳥,便少色、少力、多病、少命、少豪。是爲,婆羅門!本是因縁,仐世人少色、少力、多病、少命、少豪。”
他婆羅門持頭禮佛:“已覺知!從仐已後,自歸佛、自歸法、自歸比丘僧。”
佛說教如是。
聞如是:
一時,佛在舍衞國,行在祇樹給孤獨園。佛便告比丘:“五福時布施。何等爲五福?一者逺來布施,二者爲欲去布施,三者病瘦布施,四爲穀貴時布施,五爲嘗新未自食,當爲上與持戒者、仁者,從後自食爲福。”從後說絶:“黠人時與信,行無有慳意,時與賢者淨意無有疑,福德無有量。”
佛說如是,比丘受歡喜。
聞如是:
一時,佛在舍衞國,行在祇樹給孤獨園。佛便告比丘:“賢者布施有五品。何等五?一者爲,賢者!信與布施;二爲多與,三爲自手與,四爲時與,五爲不侵他人與。”
佛復告比丘:“信與布施得何等福?信與者,爲得與者,爲得富多,所有多財産、多珍寳、多可意、多好器物,世間亦信信者。是比丘!信布施福。
“何等爲多與富?如上頭說,亦從父母得愛敬難(nan3通“戁”),兄弟亦敬難,妻子亦敬難,兒從奴婢亦敬難,知識邊人亦敬難,五種親屬皆敬難。是比丘!從多與福。
“自手與,得何等自手與爲富?如上說,亦爲家中所有意得樂,樂得第一可、第一衣、第一牀卧具自意樂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細滑自意得樂,是比丘!爲從自手與得福。
“何等爲時與福?時與福者,爲富如上說,亦命欲盡時,財産、珍寳物現在對,如意不散四面,是比丘!時與福。
“何等爲,比丘!不侵他人行布施福?不侵他人持戒行布施者,爲富如上說。若所有從精進治生,自從手臂勤力,寒苦致犯治得,便從是無有能橫奪福者,縣官、盜賊、水火皆不能得害,亦無有用費不可意,是比丘!不侵他人行布施福。”從後說絶:“信、多、自手與、與時、不侵他人,賢者布施如是,從與施得樂無有極分別,行福亦分別。”
佛說如是。
聞如是:
一時,佛在舍衞國,行在祇樹給孤獨園。佛便告比丘:“若人意在五法中,設使聞佛法教,不應除塵垢,亦不得道眼。何等爲五?一者、若惱說經者;二者、若求便;三者、若求窮;四者、聞亦邪念意著他因縁;五者、亦無有自髙意,令所聞分別好醜。若人意隨是五法,設使聞說法,不應自解塵垢,亦不應生法眼。”
佛復告比丘:“有五法,若人意在五法,即聞佛所教行法,爲應自解塵垢,亦應得道眼。何等爲五?一者、無有惡意在說經者;二者、亦不求經中長短,有疑問解休;三者、意亦不在色,意亦不在他因縁;四者、亦自有黠意能解善惡;五者、分別自知;是五法。若人意隨是五法,能得自解塵垢,一爲不惱說經者,二爲不求經中長短,三爲不求窮,四者爲亦不邪念,五爲亦自有黠意,能分別白黒。”
佛說如是。
聞如是:
一時,佛在舍衞國,行在祇樹給孤獨園。佛便告比丘:“五行見一。何等爲五?若行者!有行者,是身從頭至手足,上髮頭腦皮,如有滿若干種不淨相,觀是身有髮毛爪齒、血脉、肌肉、筋骨、脾腎、大腸、小腸、大腹、小腹、大便、小便、淚汗、涕唾、肝肺、心膽、血、肥膏、髓、風、熱、頂(寧*頁)(ning3),若有是計,是爲第一念到見一。若行者復計如上說,意不動在他如上說,意念是,賢者第二行見一。若行者復觀是,如上說受識行,計是識爲仐世耶?爲後世耶?若行者有是意,是爲第三行見一。若行者念計如上說,爲計觀識仐世、後世無有止處,若行者覺是計,是爲第四行見一。若行者計如上說,人有識人計是事,是人仐世、後世無有止處,已不得淨觀一,若行者有是意解是計,爲第五淨行見一。”
佛說如是。
聞如是:
一時,佛在舍衞國,行在祇樹給孤獨園。佛便告比丘:“五因縁,比丘!令人眼不正,爲生癡,爲壞黠,爲惱人,令不得無爲。何等爲五?一者愛欲,二者瞋恚,三者睡眠,四者五樂,五者疑不信。”
佛說如是。
聞如是:
一時,佛在舍衞國,行在祇樹給孤獨園。是時,佛告比丘:“歩行有五德。何等五?一能走,二者有力,三者除睡,四者飲食易消不作病,五爲行者易得定意,已得定意爲久。”
佛說如是。
聞如是:
一時,佛在舍衞國,行在祇樹給孤獨園。佛便告比丘:“若有比丘五法行,能在山上亦澤中居,能草蓐居卧。何等爲五?一、能持戒不犯,攝守學戒;二、亦能攝根門守行;三、亦能行精進,亦有精進力,親不離要,不捨精進至得道;四、已受佛律自曉了;五、聞經亦已解諦。若行者受是五法,如上說,能得居山上亦澤中。”
佛說如是。
聞如是:
一時,佛在舍衞國,行在祇樹給孤獨園。是時,佛告阿難:“一切,阿難!我說身不可行惡,口意亦爾。”
阿難便白佛:“一切身、口、意不可行惡,人不止爲作,從是作望幾惡?”
佛告阿難:“爲五惡。何等爲五?一爲自欺身,二者爲亦欺他人,三爲語時上下不可賢者,四爲十方不名聞,五爲已死墮地獄。”
佛復告阿難:“一切身善行,我教爲可作,口意亦爾。”
阿難復白:“佛說:一切身善行,我教當爲行,口意亦爾。人亦行是行,欲望幾福?”
佛告阿難:“爲五福。何等五?一爲不自欺身,二爲亦不欺他人,三爲語言上下可賢者意,四爲十方名聞,五爲已死上天。”
佛說如是。
聞如是:
一時,佛在舍衞國,行在祇樹給孤獨園。佛便告比丘:“有五惱人人相依可。何等爲五?若比丘人人相依可已,有時依有過,使比丘僧不欲見出,便相依者念:‘所我相依者,比丘僧便出不欲見。’便愛著,意不欲至比丘聚:‘我何以當復至比丘聚?’便不復行;已聚不復行,便不復見比丘聚;已不復見比丘聚,便不聞法;已不聞法,便不墮法,便離法,便不在法。是比丘第一惱人人相依。二者,亦有比丘若人所愛者,所愛若人亦有犯過,便比丘聚,便有過者最著下坐,便愛者意計:‘我所愛者,爲比丘聚最著下坐。我不復爲至比丘聚中。’亦如上說。三者,持鉢袈裟至他國。四者,棄戒受白衣。五者,自坐愁失名,亦如上說。”
佛說如是。
聞如是:
一時,佛在舍衞國,行在祇樹給孤獨園。是時,佛告比丘:“五惡不忍辱。何等爲五?一者多怨,二者多讒,三者多不可意,四者十方不名聞惡行,五者已命盡身墮惡地獄,是爲五惡不忍辱者。”
佛復告比丘:“有五善忍辱者,爲無有怨,爲無有讒,爲無有不可意,爲有十方名聞,爲命盡生天上。”
佛說如是。
聞如是:
一時,佛在舍衞國,行在祇樹給孤獨園。是佛告比丘:“有五惡不耐行者人,不耐行者人。比丘!何等爲五?一者爲從不耐者爲麤,二爲急性,三爲已後恨,四爲無有愛多憎,五爲身命盡墮地獄;倒是爲淨。”
佛說如是。
聞如是:
一時,佛在舍衞國,行在祇樹給孤獨園。佛便告比丘:“象有五相,爲應官,爲中王用,爲可王意,爲象引王墮法中。何等五?一者聞受,二者能住,三者能鬪,四者能走,五能自守。何等爲,比丘!官象自守?若象入軍中,前足能鬪,後足、尻(kao1)、背、腹、肩、頸、鼻能自護,如是名爲自守。
“若比丘五因縁具,便應禮、名聞,便應從人受叉手,便福地無有極。何等爲五?聞受爲一,能二,受爲三,行爲四,守爲五。何等爲口中味、身中細滑、意中所念能制不受相?如是比丘!比丘能自守,爲守六衰,第二者爲禪,第三受爲忍辱,第四能爲持戒,第五聞受爲精進。行者有是五事,便應名聞,便應從人受叉手,便福地無有極。”弟子聞,可意受。
聞如是:
一時,佛在舍衞國,行在祇樹給孤獨園。佛告比丘:“五惡不依他人。何等爲五?一者、不依者,意不解;二者、依者,意曲離;三者、自意不解;四者、犯道行;五者、不受佛嚴教。五善依他人,不相嫉者,好意解(一);解意,不隨亂(二);自意解(三);天下等意行(四);後來者與眼(五)。”
佛說如是。
聞如是:
一時,佛在舍衞國,行在祇樹給孤獨園。彼時,佛告比丘:“諸畏是謂爲欲。比丘!謂諸苦是謂爲欲。比丘!諸病是謂爲欲。比丘!諸結是謂爲欲。比丘!諸瘡是謂爲欲。比丘!諸染泥是謂爲欲。比丘!諸著是謂爲欲。比丘!諸墮母腹中是謂爲欲。
“比丘!何以故諸畏爲欲?用世間癡人爲貪欲所泆,爲貪欲所縛,用現世不得脫諸畏,後世亦不得脫。比丘!以是故,諸畏爲欲。
“比丘!何以故諸苦爲欲?用世間癡人爲貪欲所泆,爲貪欲所縛,用見世不得脫諸畏,後世亦不得脫。比丘!以是故,諸苦爲欲。
“比丘!何以故諸病爲欲?用世間癡人爲貪欲所泆、所縛,用現世不得脫諸畏,後世亦不得脫。比丘!以是故,諸病爲欲。
“比丘!何以故諸結爲欲?用世間癡人爲貪欲所泆,爲貪欲所縛,用現世不得脫諸畏,後世亦不得脫。以是故,諸結爲欲。
“比丘!何以故諸瘡爲欲?用世間癡人爲貪欲所泆,爲貪欲所縛,用現世不得脫諸畏,後世亦不得脫。比丘!以是故,諸瘡爲欲。
“比丘!何以故諸染泥爲欲?用世間癡人爲貪欲所泆,爲貪欲所縛,用現世不得脫諸畏,後世亦不得脫。比丘!以是故,諸染泥爲欲。
“比丘!何以故諸著爲?用世間癡人爲貪欲所泆,爲貪欲所縛,用現世不得脫諸畏,後世亦不得脫。比丘!以是故,諸著爲欲。
“比丘!何以故諸墮母腹中爲欲?用世間癡人爲貪欲所泆,爲貪欲所縛,用現世不得脫諸畏,後世亦不得脫。比丘!是故,諸墮母腹中爲欲。”佛以說是,從後說絶:
“畏、苦、病、結、瘡是謂爲欲,癡人爲是所縛已,可色從後墮母腹中,上頭所說。比丘正意已,知莫離諸畏,爲深黠人度彼,當觀世間生老行展轉。”
時,佛如是說。
“瘡有八輩:一爲疑瘡,二爲愛瘡,三爲貪瘡,四爲瞋恚瘡,五爲癡瘡,六爲憍慢瘡,七爲邪瘡,八爲生死瘡。”
聞如是:
一時,佛在舍衞國,行在祇樹給孤獨園。佛便語比丘,比丘至,佛便說是譬喻:“比丘!人有腫之歲,若干歲聚,便爲所腫九孔、九痛、九漏,從所孔、所漏、所滴、所走,但爲不淨出,但爲不淨走,眞惡、難惡出流走腫。比丘!爲是身四因縁,名是四因縁身者,爲九孔、九痛,爲九漏,從所漏、所滴、所走,但爲不淨出,但爲不淨流,但爲臭惡出流走。如是,比丘!爲因縁腫,可慚、可怖、可畏、可學,如是比丘!”
佛說如是,比丘受行歡喜。
聞如是:
一時,佛在王舍國鷄山中,佛便告比丘:“人居世間一劫中生死,取其骨藏之不腐、不消、不滅,積之與須彌山等;人或有百劫生死者,或有千劫生死者,尚未能得阿羅漢道泥洹。”
佛告比丘:“人一劫中,合㑹其骨與須彌山等,我故現其本因縁。比丘!若曹皆當拔其本根,去離本惡,用是故,不復生死;不復生死,便得度世泥洹道。”
佛說如是。
佛說七處三觀經卷下
龍藏音釋:
1.肨脹:肨,匹絳切(pang4)。脹,知亮切(zhang4)。
2.(寧*頁):乃挺切(ning3)。
3.尻:丘力切(kao1應為丘刀切),脊梁盡處為尻。
释典文化龙藏法音供养群供养此经一卷
西安释典文化龙藏法音工作室制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