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譯雜阿含經卷第十七
失譯人名附秦録
爾時,世尊在毗舍離獼猴陂岸大講堂中。時,有四十波利蛇迦比丘皆阿練若,著糞掃衣,盡行乞食,悉在學地,未離欲法,咸至佛所,頂禮佛足,在一面坐。
爾時,世尊作是念:「此諸比丘皆阿練若,著糞掃衣,盡行乞食,悉是學人,未斷欲結,吾當爲彼,如應說法,令諸比丘不起于座,心得解悟,盡諸結漏。」
佛告之曰:「比丘當知,生死長逺,無有邊際,無有能知其根原者,一切衆生皆爲無明之所覆蓋,愛結所使,纏繫其頸,生死長途,流轉無窮,過去億苦無能知者,譬如恒河流入四海。我今問汝:汝處生死,所出血多?爲恒河多?」
時,諸比丘白佛言:「世尊!如我解佛所說義者,我處生死,身所出血,多彼恒河四大海水。」
佛告諸比丘:「善哉!善哉!汝從徃世所受象身,爲他截鼻、截耳,或時截足,鐵鉤斵頭,及以斬項,所出之血,無量無邊。又受牛、馬、騾、驢、駱駝、猪、雞、犬、豕,種種禽獸,如受雞形,截其羽翼,及其項足,身所出血,是諸禽獸,各被割截,所出之血,不可計量。」復告諸比丘:「色爲是常?是無常乎?」
諸比丘白佛言:「世尊!色是無常。」
佛復問言:「色若無常,爲當是苦?爲非苦乎?」
比丘對曰:「無常故苦。」
佛復告言:「若無常苦是敗壞法,於此法中,賢聖弟子計有我,及我所不?」
比丘對曰:「不也。世尊!」
佛復告曰:「受、想、行、識爲是常耶?爲無常乎?」
比丘對曰:「斯皆無常。」
佛復問言:「若是無常,爲是苦耶?爲非苦耶?」
比丘對曰:「無常故苦。」
佛又問言:「若無常苦是敗壞法,賢聖弟子寧計是中我、我所不?」
比丘對曰:「不也。世尊!」
佛告比丘:「善哉!善哉!色是無常,無常故即無我,若無有我,則無我所,如是知實正慧觀察,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是故比丘,若有是色,乃至少時,,過去、未來、現在,若內、若外,若近、若逺,此盡無我,及以我所,如是稱實正見所見。若受、想,若行、若識,若多、若少,若內、若外,若近、若逺,過去、未來、現在,都無有我,亦無我所,如實知見。賢聖弟子見是事已,即名多聞。於色猒惡,受、想、行、識亦生猒惡,以猒惡故則得離欲,得離欲故,則得解脫。得解脫故,則解脫知見。若得解脫知見,即知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更不受有。」
佛說是時,四十波利蛇迦比丘不受後有,心得解脫。
時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在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,佛告諸比丘:「汝等當知,生死長逺,無有邊際,無有能知其根原者。一切衆生皆爲無明之所覆蓋,愛結纏縛,流轉生死,無有窮已,過去億苦無能知者,譬如恒河流注四海。」復告比丘:「生死長逺,於昔過去受形已來,憂悲哭泣,所出目淚爲多?爲恒河多?」
時,諸比丘白佛言:「世尊!如我解佛所說義者,生死長逺,目所出淚,踰彼恒河,亦多四海。」
佛告比丘:「善哉!善哉!所集目淚,實多四海。誠如汝言,過去來世,父毋棄背,伯叔、兄弟、姊妹、兒子、宗親、眷屬,悉皆死喪,及失錢財、象、馬、牛、羊,或受鞭打,或被傷割,侵毀形體,乃至繫閉,如斯衆苦,悲惱流淚,不可稱計。譬如暴流,漂衆草木,聚沫塞路。愛之聚沫,遮賢聖道,雨滴受身,數受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及餘惡趣。」
佛問比丘:「色爲是常?是無常乎?」
比丘對曰:「色是無常。」
佛復問言:「色若無常,爲當是苦?爲非苦耶?」
比丘對曰:「無常故苦。」
佛告比丘:「若無常苦是敗壞法,於斯法中,賢聖弟子寧計有我,及我所不?」
比丘對曰:「不也。世尊!」佛又問言:「受、想、行、識爲是常耶?是無常乎?」
比丘對曰:「斯皆無常。」
佛又問言:「若是無常,爲是苦耶?爲非苦乎?」
比丘對曰:「無常故苦。」又問:「若無常苦是敗壞法,賢聖弟子寧計是中我、我所不?」
比丘對曰:「不也。世尊!」
佛告比丘:「善哉!善哉!色是無常,無常故苦,苦即無我。若無有我,則無我所,如是知實正慧觀察,受、想、行、識,亦復如是。是故比丘,若有是色,乃至少許,過去、未來、現在,若內、若外,若近、若逺,此盡無我,及以我所,如是稱實正見所見。若受、想、行、識,若多、若少,若內、若外,若逺、若近,過去、未來、現在,都無有我,亦無我所,如實知見,賢聖弟子見是事已,即名聞,於色解脫,受、想、行、識,亦得解脫,憂悲苦惱一切解脫。」
佛說是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在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,佛告諸比丘言:「生死長逺,無有邊際,無有能知其根原者。一切衆生皆爲無明之所覆蓋,愛結纏縛,流轉生死,無有窮已,過去億苦無能知者。」復告比丘:「譬如恒河流注四海,於昔過去生死曠逺,飲於毋乳比恒河水,何者爲多?」
比丘白佛:「如我解佛所說義者,過去乆逺所飲毋乳,多彼恒河,及四海水。」
「受形已來,無量無邊,或受象、馬、駝、驢、牛、羊、鹿等,種種畜獸,所飲毋乳,不可稱計。譬如暴流,漂諸草木,合成聚沫,妨塞途路。愛之聚沫,亦復如是,能遮聖道。」餘如上說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在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,佛告諸比丘:「生死長逺,無有邊際,無有能知其根原者。一切衆生皆爲無明之所覆蓋,愛所纏縛,流轉生死,無有窮已,過去億苦無能知者。假設有人,斬截天下大地草木,悉以爲籌,盡此諸籌,欲數過去無量世來所生之毋,亦不能盡其邊際。假設斬於大地草木,悉皆以爲四指之籌,欲算過去所生之父,終不能得知其邊際。」復告比丘:「生死長逺,邊不可得。」餘如上說。「汝諸比丘,當作是學,斷於生死,斷於諸有,更不受有。」
時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在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,佛告諸比丘:「生死長逺,無有邊際,無有能知其根原者。一切衆生皆爲無明之所覆蓋,愛所纏縛,流轉生死,無有窮已;過去億劫恒受衆苦,一切無有能得知者。」復告比丘:「假設有人,丸大地土,猶如豆粒,以此豆粒欲數過去所受生毋,盡此地土,亦不能得盡其邊際。」餘如上說。「是故汝等,應作是學,學斷後有,勤求方便,斷於後有。」
佛說是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在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,佛告諸比丘:「生死長逺,無有邊際,無有能知其根原者。一切衆生皆爲無明之所覆蓋,愛所纏縛,流轉生死,無有窮已,過去億數所受衆苦,一切無有能得知者。」
佛告比丘:「汝觀世間喜樂之衆,受上樂者,汝等決定應作是念:『我從過去以來,受如此樂,數受斯樂,亦皆敗失,如是生死長逺。』」餘如上說。「汝等今者,當作是學,勤修方便,斷於後有。」
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在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,佛告諸比丘:「生死長逺。」餘如上說。「若見衆生受極苦毒,憂愁懊惱,當作是念:『我從昔來無量劫中,亦受如是無量苦惱,生死長逺。』」餘如上說。「汝等比丘,當作是學,應勤方便,斷於後有,莫作起有因縁。」
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在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,佛告諸比丘:「生死長逺。」餘如上說。「汝等比丘,若見有人,心生驚怖,身毛爲竪,當知前身曽作怨害,是故生死長逺。」餘如上說。「汝等比丘,應作是學,當勤方便,斷於後有。」
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在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,佛告諸比丘:「生死長逺。」餘如上說。「若見衆生自然愛樂,起於欲心,心極親愛,汝等當知,先身之時,必爲父毋、兄弟、妻子,或作和尚、阿闍梨、師長所尊,是故當知,生死長逺。」餘如上說。「汝等比丘,當作是學,勤修方便,斷於後有,莫作生有因縁。」
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在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時,有一婆羅門,徃詣佛所,問訊世尊,在一面坐。白佛言:「世尊!未來當有幾佛出世?」
佛答之言:「未來當有恒河沙諸佛出現於世。」
時,婆羅門聞佛所說,作是念:「我當於未來佛所修梵行,迴還不逺。」復作是念:「我竟不問過去之世幾佛出世?」作是念已,還至佛所,白佛言:「世尊!過去之世幾佛出世?」
佛答之曰:「過去有無量恒河沙諸佛已出於世。」
時,婆羅門復作是念:「過去、未來諸佛出世,我不值遇,今得值佛,云何空過?我當於佛法中出家學道。」即起合掌白佛言:「世尊!唯願慈愍,聽我出家,於佛法中,修行梵行。」佛即聽許,?得出家。既出家已,獨處閑靜,精勤修集,斷於生死,得阿羅漢。
佛說是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佛在王舍城毗富羅山足。佛告諸比丘:「若有一人,於一劫中,流轉受生,收其白骨,若不毀壞,積以爲聚,如毗富羅山。賢聖弟子隨時聞,如實知苦聖諦,如實知苦集、知苦滅、知趣苦滅道,如是知見已,斷於三結,所謂身見、戒取、疑,名須陀洹,不墮惡趣,決定菩提,趣於涅槃,極至七生七死,得盡苦際。」說是事已,復說偈言:
「一人一劫中,流轉受生死,
積骨以爲聚,集之在一處,
使不毀敗壞,猶如毗富羅。
若觀四眞諦,正智所鑒察,
說苦因從生,苦滅八聖道,
安隱趣涅槃,流轉生死輪,
任運過七生,得盡於苦際。」
時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,頂禮而去。
血淚及毋乳,土丸如豆粒。
恐怖及彼愛,恒沙及骨聚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在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生死長逺。」亦如上說。爾時,衆中有一比丘,從座而起,整衣服,合掌向佛,白佛言:「世尊!劫爲乆近?」
佛告比丘:「吾可爲汝敷演而說,恐汝不解。」
比丘白佛:「頗可方喻,使我得知,佛告比丘:吾今爲汝,說其方喻,諦聽善思?」
佛言比丘:「譬如以鐵爲城,縱廣正等,髙一由旬,設盛芥子,滿中流溢。假設有人百年之中,取一芥子,城中芥子,可得都盡,劫之邊際,不可得知。」復告比丘:「劫之長逺,其喻如是。如斯長劫,百千億萬,乃至百千億萬苦惱,無量無邊麤惡痛苦,意所不喜,猶如聚沫,雨滴受身,數受地獄、餓鬼、畜生惡趣之中,人中惡趣,是故應斷後有,宜勤方便,逺離諸有。汝等比丘,當作是學。」
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在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,佛告諸比丘:「生死長逺。」餘如上說。於彼衆中有一比丘,即從座起,偏袒右肩,胡跪合掌,白佛言:「世尊!劫爲乆近?」
佛告比丘:「可爲汝說,汝不能解。」
比丘白佛:「爲可作方喻以不?」
佛言:「可作方喻。」佛告比丘:「如有破石,無有孔穴,共同一體,縱廣髙下,滿一由旬。假使有人,以細羅縠衣,或芻摩細輭,或以細㲲,百年一拂,令其壞盡,劫猶未盡。是故我說,劫之長逺,邊際難得。劫之乆近,其喻如是。如是長劫,數百、數千、數萬、數千億萬衆生,於斯長劫之中受大苦惱,麤澀痛苦,意所不喜,如似聚沫,雨滴所受,數受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入於惡趣。是故汝等,當斷後有,勤修行道,離於諸有因縁,應作是學。」
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在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,衆中有一比丘,從座而起,整衣服,長跪合掌,白佛言:「世尊!從昔已來,多少劫過?」
佛告比丘:「吾可說之,汝不能解。」
比丘白佛:「可作方喻說不?」
佛言:「可作方喻。假設有人,年滿百歲,於一日中,晨起、日中及日暮,三時各憶百千劫事,如是日日憶念,滿足百年,猶不能得過去劫數邊際。劫數長逺,亦復如是。衆生於是長逺劫中,受衆苦極麤澀痛苦,心不生喜,數受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入於惡趣。是故比丘,應斷後有,勤修方便,絶離諸有。汝等比丘,應作是學。」
時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在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,佛告諸比丘:「生死長逺。」餘如上說。「乃至過去億數之劫不可得知,於此大地,無有不是汝等故身生處死處。」復告比丘:「生死長逺,邊際難知。汝等比丘,應勤方便,斷離諸有。」
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在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,佛告諸比丘:「生死長逺。」乃至如上所說。復告比丘:「此世間中,無有一人不作汝父毋、兄弟、姊妹、妻子、眷屬,及以和上、阿闍棃、所尊之者,此世間中,無一衆生不殺害汝,爲汝怨者。亦復無有一衆生等,汝不食其肉血之者。亦復無有一衆生等,不食於汝身肉之者,如是無始生死,餘如上說。是故比丘,應勤方便,斷離諸有,當作斯學。」
佛說是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在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,佛告諸比丘:「譬如天雨,既至於地,即便生泡,速生速滅,生死之法,速生速滅,亦復如是。無始生死,長逺若斯。是故比丘,應勤方便,斷離諸有,當作是學。」
佛說是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在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,佛告諸比丘:「生死長逺。」如上所說。復告比丘:「天雨宻緻,如縛掃篲,東西南北,及以四維,間無空處。東方無量世界衆生,熾盛安樂,無量世界悉皆碎壞,無量世界衆生滿中,無量世界悉皆空虚,無有衆生在中居止;南西北方、四維上下,亦復如是。生死無始。」餘如上說。「是故比丘,當勤方便,斷離諸有,應作是學。」
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,佛告諸比丘:「生死長逺。」如上所說。乃至無始生死,亦如上說。復告比丘:「譬如擲杖,或根著地,或頭著地,或墮不淨、穢惡之處,或復墮於清淨之處。一切衆生亦復如是,爲無明所覆,或生天上及在人中,或墮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或復墮於阿修羅有,以是義故,生死長逺。」廣說如上。「是故比丘,當斷諸有,應如是學。」
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在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,佛告諸比丘:「譬如五輻車輪,其有力者,旋轉速疾。一切衆生,亦復如是,爲無明覆,輪轉五道,所謂人、天、地獄、餓鬼,及以畜生,如是無始生死。是故比丘,當斷諸有,應作善法。」
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在王舍城毗富羅山下。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,無有住時,不可保信,是壞敗法。以是義故,汝諸比丘,於諸行所,應知止足,生猒惡想,離於愛欲,而求解脫。」
復告比丘:「此毗富羅山,往昔之時,名曰婆耆半闍。爾時,此城名帝彌羅,彼時人民壽四萬?,諸人民等,欲上此山,經於四日,然後乃能至彼山頂。時,世有佛,號迦孫如來、應供、正徧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無上士、調御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,爲諸弟子而說法要,初中後善,其義深逺,其語巧妙,純一無雜,具足清白梵行之相。比丘當知,爾時,婆耆半闍山相,於今已滅,人民盡死,是佛世尊入涅槃後,人壽轉減。以是義故,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,無有住時,不可保信,是壞敗法。是故比丘,於諸行所,應知止足,生猒惡想,離於愛欲,而求解脫。」
復告比丘:「乃往昔時,此山名曰朋迦,于時此城名阿毗迦,時,彼世人壽三萬?,此諸衆生,若欲上山,經於三日,便得往還。時,世有佛世尊,號迦那含牟尼如來、應供、正徧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無上士、調御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。爾時,如來普爲大衆演說法要,所演說者,初中後善,其義深逺,其語巧妙,具足清淨,顯發梵行之相。比丘當知,彼佛世尊入涅槃後,人民轉減,于時山相,於今已滅,人民死盡。是故比丘,諸行無常,是變易法,不可恃怙,㑹歸磨滅。汝等應當於諸行所,宜知止足,生猒惡想,離於愛欲,而求解脫。」
佛復告諸比丘:「乃往古昔,此山名曰善邊,爾時,國土名曰赤馬,于時人民壽二萬?。當爾之時有佛出世,號曰迦葉如來、應供、正徧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無上士、調御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,廣爲大衆敷演分别諸法祕奧,其所說者初中後善,其義深逺,其語巧妙,純一無雜,具足清白梵行之相。比丘當知,善邊山名於今已滅,人皆終殁,彼佛世尊入般涅槃,人命轉減。以是義故,諸行無常,是變易法,無有住時,不可恃怙,㑹歸磨滅。是故宜應於諸行所,生於止足,猒惡之想,離於愛欲,而求解脫。
「此山今復名毗富羅,而斯國土名摩竭提,是中衆生壽命百年,或増或減,此諸衆生若欲上山,須㬰之頃,即便往還。我釋迦文出現於世,十號具足,爲衆演說無量經典,其所說者,初中後善,其義深逺,其語巧妙,純一無雜,具足清白梵行之相。」
復告比丘:「此山名字并及國人,不乆亦當悉皆滅盡,我亦不乆當入涅槃。以是義故,諸行無常,是變易法,無有住時不可恃怙,㑹歸磨滅。是故比丘,宜應至心於諸行所,生止足想,猒惡之心,離於愛欲,而求解脫。」
爾時,世尊即說偈言:
「婆耆半闍帝彌羅,阿毗迦羅朋伽迦,
善邊之山赤馬國,毗富羅山摩竭提,
諸山悉滅人亦終,佛入涅槃壽命滅。
「以是義故,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,生滅滅已,寂滅爲樂。」
時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城、山、過去,無地方所,衆生無不是。
麤雨滴雨、如縛掃篲,擲杖、還轉輪 ,毗富羅。
别譯雜阿含經卷第十七
释典文化龙藏法音供养群供养此经一卷
西安释典文化龙藏法音工作室制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