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阿含經卷第十
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 譯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。爾時,尊者舍利弗、尊者摩訶拘絺羅在耆闍崛(jue2)山。
時,尊者拘絺羅晡時 從禪起,詣尊者舍利弗所,共相問訊,種種相娯恱已,却坐一面。
時,尊者摩訶拘絺羅語舍利弗言:“欲有所問,寧有閑暇爲我說不?”
舍利弗言:“隨仁所問,知者當說”。
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言:“所謂無明 ,云何是無明?誰有此無明?”
舍利弗答言:“無明者謂不知,不知者是無明”。
何所不知?
謂:色無常,色無常如實不知;色磨滅法 ,色磨滅法如實不知;色生滅法,色生滅法如實不知。受、想、行、識,受、想、行、識無常如實不知;識磨滅法,識磨滅法如實不知;識生滅法,識生滅法如實不知。摩訶拘絺羅!於此五受隂 如實不知、不見、無無間等,愚闇不明,是名無明。成就此者,名有無明。
又問:“舍利弗!所謂明者,云何爲明?誰有此明?”
舍利弗言:“摩訶拘絺羅!所謂明者是知,知者是名爲明”。
又問:“何所知?”
謂:知色無常,知色無常如實知;色磨滅法,色磨滅法如實知;色生滅法,色生滅法如實知。受、想、行、識,受、想、行、識無常如實知;識磨滅法,識磨滅法如實知;識生滅法,識生滅法如實知。拘絺羅!於此五受隂如實知、見、明、覺、慧、無間等,是名爲明。成就此法者,是名有明。
是二正士各聞所說,展轉隨喜,從座而起,各還本處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。時,尊者舍利弗、尊者摩訶拘絺羅在耆闍崛(jue2)山。
時,摩訶拘絺羅晡時從禪起,詣尊者舍利弗所,共相問訊,種種相娯恱已,却坐一面。
時,尊者摩訶拘絺羅語舍利弗言:“欲有所問,寧有少暇爲我說不?”
舍利弗言:“仁者且問,知者當說”。
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言:“所謂無明,復云何爲無明?誰有此無明?”
舍利弗答言:“無明者謂不知,不知者是無明”。
何所不知?
謂:色不如實知,色集、色滅、色滅道跡不如實知。受、想、行、識不如實知,識集、識滅、識滅道跡不如實知。摩訶拘絺羅!於此五受隂不如實知、不知、不見、不無間等,愚闇不明,是名無明。成就此者,名有無明。
又問舍利弗:“云何爲明?誰有此明?”
舍利弗言:“所謂明者是知,知者是明”。
又問:“何所知?”
舍利弗言:“色如實知,色集、色滅、色滅道跡如實知。受、想、行、識如實知,識集、識滅、識滅道跡如實知。拘絺羅!於此五受隂如實知、見、明、覺、慧、無間等,是名爲明。成就此法者,是名有明”。是二正士各聞所說,展轉隨喜,從座而起,各還本處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。爾時,尊者舍利弗、尊者摩訶拘絺羅在耆闍崛(jue2)山。
時,摩訶拘絺羅晡時從禪起,詣舍利弗所,共相問訊,相娯恱已,却坐一面。
時,摩訶拘絺羅語舍利弗:“欲有所問,仁者寧有閑暇見答以不?”
舍利弗言:“仁者且問,知者當答”。
時,摩訶拘絺羅語舍利弗言:“所謂無明,無明者爲何謂耶?誰有此無明?”
舍利弗言:“不知,是無明”。
不知何等?
謂:色不如實知,色集、色滅、色味、色患、色離不如實知。受、想、行、識,識集、識滅、識味、識患、識離不如實知。摩訶拘絺羅!於此五受隂不如實知、不如實見、不無間等,若闇若愚,是名無明。成就此法者,名有無明。
又問:“明者。云何爲明?誰有此明?”
舍利弗言:“知者是明”。
爲何所知?
舍利弗言:“色如實知,色集、色滅、色味、色患、色離如是如實知。受、想、行、識如實知,識集、識滅、識味、識患、識離如實知。摩訶拘絺羅!於此五受隂如實知、如實見、明、覺、慧、無間等,是名爲明。成就此者,名爲有明”。
時,二正士各聞所說,歡喜而去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。爾時,尊者舍利弗共摩訶拘絺羅在耆闍崛山。
摩訶拘絺羅晡時從禪起,詣舍利弗所,共相問訊,相娯恱已,却坐一面。
時,摩訶拘絺羅語舍利弗:“欲有所問,仁者寧有閑暇見答以不?”
舍利弗言:“仁者且問,知者當答”。
時,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言:“若比丘未得無間等法,欲求無間等法,云何方便求?思惟何等法?”舍利弗言:“若比丘未得無間等法,欲求無間等法,精勤思惟:五受隂爲病、爲癰(yong1)、爲剌、爲殺,無常、苦、空、非我。所以者何?是所應處故。若比丘於此五受隂,精勤思惟,得須陀洹果證 ”。
又問:“舍利弗!得須陀洹果證已,欲得斯陀含果證 者,當思惟何等法?”
舍利弗言:“拘絺羅!已得須陀洹果證已,欲得斯陀含果證者,亦當精勤思惟:此五受隂法爲病、爲癰、爲剌、爲殺,無常、苦、空、非我。所以者何?是所應處故。若比丘於此五受隂精勤思惟,得斯陀含果證”。
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言:“得斯陀含果證已,欲得阿那含果證 者,當思惟何等法?”
舍利弗言:“拘絺羅!得斯陀含果證已,欲得阿那含果證者,當復精勤思惟:此五受隂法爲病、爲癰(yong1)、爲剌、爲殺,無常、苦、空、非我。所以者何?是所應處故。若比丘於此五受隂精勤思惟,得阿那含果證”。
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言:“得阿那含果證已,欲得阿羅漢果證 者,當思惟何等法?”
舍利弗言:“拘絺羅!得阿那含果證已,欲得阿羅漢果證者,當復精勤思惟:此五受隂法爲病、爲癰、爲剌、爲殺,無常、苦、空、非我。所以者何?是所應處故。若比丘於此五受隂法精勤思惟,得阿羅漢果證”。
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:“得阿羅漢果證已,復思惟何等法?”
舍利弗言:“摩訶拘絺羅!阿羅漢亦復思惟:此五受隂法爲病、爲癰、爲剌、爲殺,無常、苦、空、非我。所以者何?爲得未得故,證未證故,見法樂住故”。
時,二正士各聞所說,歡喜而去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尊者舍利弗詣尊者阿難所,共相問訊已,却坐一面。
時,尊者舍利弗問尊者阿難言:“欲有所問,仁者寧有閑暇見答以不?”
阿難言:“仁者且問,知者當答”。
舍利弗言:“阿難!所謂滅者。云何爲滅耶?誰有此滅?”
阿難言:“舍利弗!五受隂是本行(xing2)所作,本所思願,是無常、滅法,彼法滅故,是名爲滅。云何爲五?所謂:色受隂是本行所作,本所思願,是無常、滅法,彼法滅故,是名爲滅。如是,受、想、行、識是本行(xing2)所作,本所思願,是無常、滅法,彼法滅故,是名爲滅”。
舍利弗言:“如是,如是。阿難!如汝所說:此五受隂是本行所作,本所思願,是無常、滅法,彼法滅故,是名爲滅。云何爲五?所謂:色受隂是本行所作,本所思願,是無常、滅法,彼法滅故,是名爲滅。如是,受、想、行、識是本行所作,本所思願,是無常、滅法,彼法滅故,是名爲滅。
阿難!此五受隂,若非本行所作,本所思願者。云何可滅?
阿難!以五受隂是本行所作,本所思願,是無常、滅法,彼法滅故,是名爲滅”。
時,二正士各聞所說,歡喜而去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尊者阿難住拘睒(shan3)彌 國瞿師羅園。
時,尊者阿難告諸比丘:“尊者富留那彌多羅尼子年少初出家時,常說深法,作如是言:阿難!生法計是我 ,非不生。阿難!云何於生法計是我,非不生?色生,生是我,非不生;受、想、行、識生,生是我,非不生。
譬如士夫手執明鏡及淨水鏡,自見面生,生故見,非不生。是故,阿難!色生,生故計是我,非不生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生,生故計是我,非不生。云何?阿難!色是常耶?爲無常耶?”
答曰:“無常”。
又問:“無常者,是苦耶?”答曰:“是苦”。又問:“若無常、苦者,是變易法,聖弟子於中復計我、異我、相在不?”答曰:“不也”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爲是常耶?爲無常耶?答曰:“無常”。若無常,是苦耶?答曰:“是苦”。又問:“若無常、苦者,是變易法,多聞聖弟子於中寧復計我、異我、相在不?”答曰:“不也”。
阿難!是故,色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若内、若外,若麤、若細,若好、若醜,若逺、若近,彼一切非我、不異我、不相在,如是,受、想、行、識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若内、若外,若麤、若細,若好、若醜,若逺、若近,彼一切非我、不異我、不相在如實知,如實觀察;不如是觀者,聖弟子於色生猒、離欲、解脫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如是,受、想、行、識生猒、離欲、解脫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
諸比丘,當知!彼尊者於我有大饒益,我從彼尊者所聞法已,逺塵離垢,得法眼淨。我從是來,常以此法爲四衆說,非餘外道、沙門、婆羅門出家者說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有衆多上座比丘住波羅㮈 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,佛般泥洹未乆。
時,長老闡(chan3)陀晨朝著衣持鉢,入波羅㮈城乞食。食已,還(huan2)攝衣鉢,洗足已,持戸鈎,從林至林,從房至房,從經行處至經行處,處處請諸比丘言:當敎授我,爲我說法,令我知法、見法,我當如法知、如法觀。
時,諸比丘語闡陀言:“色無常;受、想、行、識無常;一切行無常,一切法無我,涅槃寂滅”。
闡陀語諸比丘言:“我已知色無常,受、想、行、識無常;一切行無常,一切法無我,涅槃寂滅”。
闡陀復言:“然,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、不可得、愛盡、離欲、涅槃。此中云何有我而言:如是知、如是見,是名見法。?”第二、第三亦如是說。
闡陀復言:“是中,誰復有力,堪能爲我說法,令我知法、見法?”復作是念:尊者阿難今在拘睒(shan3)彌國瞿師羅園,曽供養親覲世尊,佛所讃歎,諸梵行者皆悉識知。彼必堪能爲我說法,令我知法、見法。
時,闡陀過此夜已,晨朝著衣持鉢,入波羅㮈城乞食。食已,還攝舉卧具,攝卧具已,持衣鉢詣拘睒彌國,漸漸遊行到拘睒彌國,攝舉衣鉢,洗足已,詣尊者阿難所,共相問訊已,却坐一面。
時,闡陀語尊者阿難言:“一時,諸上座比丘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。時,我晨朝著衣持鉢,入波羅㮈城乞食。食已,還攝衣鉢,洗足已,持戸鉤,從林至林,從房至房,從經行處至經行處,處處見諸比丘而請之,言:當敎授我,爲我說法,令我知法、見法。時,諸比丘爲我說法言:色無常;受、想、行、識無常;一切行無常,一切法無我,涅槃寂滅。
我爾時語諸比丘言:‘我已知色無常;受、想、行、識無常;一切行無常,一切法無我,涅槃寂滅’。然,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、不可得、愛盡、離欲、涅槃。此中云何有我而言:如是知、如是見,是名見法。
我爾時作是念:是中,誰復有力堪能爲我說法,令我知法、見法?
我時復作是念:尊者阿難今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,曽供養親覲世尊,佛所讃歎,諸梵行者皆悉知識。彼必堪能爲我說法,令我知法、見法。善哉!尊者阿難今當爲我說法,令我知法、見法”。
時,尊者阿難語闡陀言:“善哉!闡陀!我意大喜,我慶仁者能於梵行人前,無所覆藏,破虚僞剌。闡陀!愚癡凡夫所不能解色無常,受、想、行、識無常,一切諸行無常,一切法無我,涅槃寂滅。汝今堪受勝妙法,汝今諦聽,當爲汝說”。
時,闡陀作是念:我今歡喜得勝妙心,得踊恱心,我念堪能受勝妙法。
爾時,阿難語闡陀言:“我親從佛聞,敎摩訶迦旃延言:‘世人顚倒,依於二邊,若有若無,世人取諸境界,心便計著。
迦旃延!若不受,不取、不住、不計於我,此苦生時生、滅時滅。
迦旃延!於此不疑不惑,不由於他,而能自知,是名正見,如來所說。所以者何?迦旃延!如實正觀世間集者,則不生世間無見;如實正觀世間滅,則不生世間有見。
迦旃延!如來離於二邊,說於中道,所謂: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,謂:縁無明,有行,乃至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苦、惱集。所謂:此無故彼無,此滅故彼滅,謂:無明滅,滅則行滅,乃至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滅’”。
尊者阿難說是法時,闡陀比丘逺塵離垢,得法眼淨。爾時,闡陀比丘見法,得法、知法、起法,超越狐疑,不由於他,於大師敎法,得無所畏。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難言:“正應如是,如是智慧梵行,善知識敎授敎誡說法。我今從尊者阿難所,聞如是法,於一切行皆空、皆寂、悉不可得、愛盡、離欲、滅盡、涅槃,心樂正住解脫,不復轉還,不復見我,唯見正法”。
時,阿難語闡陀言:“汝今得大善利,於甚深佛法中,得聖慧明”。
時,二正士展轉隨喜,從座而起,各還本處。
輸屢那三種,無明亦有三,
無聞苦及滅,富留那闡陀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拘留國雜色牧牛聚落。
爾時,佛告諸比丘:“我以知見故,得諸漏盡,非不知見。云何以知見故,得諸漏盡,非不知見?謂:此色、此色集、此色滅;此受、想、行、識,此識集、此識滅。不修方便,隨順成就,而用心求:令我諸漏盡,心得解脫。當知彼比丘終不能得漏盡解脫。所以者何?不修習故,不修何等?謂:不修習念處、正勤、如意足、根、力、覺、道。譬如伏鷄,生子衆多,不能隨時䕃鷚 (yin4liu4),消息冷暖,而欲令子以觜(zui3)、以爪(zhao3)啄卵自生,安隱出㲉 (que4)。當知彼子無有自力,堪能方便以觜以爪安隱出㲉(que4)。所以者何?以彼雞母不能隨時䕃鷚(yin4liu4)冷暖,長養子故”。
如是,比丘不勤修習,隨順成就,而欲令得漏盡解脫,無有是處。所以者何?不修習故。不修何等?謂:不修念處、正勤、如意足、根、力、覺、道。若比丘修習隨順成就者,雖不欲令漏盡解脫,而彼比丘自然漏盡,心得解脫。所以者何?以修習故。何所修習?謂:修念處、正勤、如意足、根、力、覺、道。如彼伏雞,善養其子,隨時䕃鷚(yin4liu4),冷暖得所。正復不欲,令子方便,自啄卵出,然其諸子自能方便,安隱出㲉(que4)。所以者何?以彼伏雞,隨時䕃鷚,冷暖得所故。
如是,比丘善修方便,正復不欲,漏盡解脫,而彼比丘自然漏盡,心得解脫。所以者何?以勤修習故。何所修習?謂:修念處、正勤、如意足、根、力、覺、道。譬如巧師,巧師弟子,手執斧柯,捉之不已,漸漸微盡,手指處現,然彼不覺斧柯微盡,而盡處現。
如是,比丘精勤修習,隨順成就,不自知、見今日爾所漏盡,明日爾所漏盡,然彼比丘知有漏盡。所以者何?以修習故,何所修習?謂:修習念處、正勤、如意足、根、力、覺、道。譬如大舶,在於海邊,經夏六月,風飄日暴,藤綴(zhui4)漸斷。
如是,比丘精勤修習,隨順成就,一切結縛使煩惱纒,漸得解脫。所以者何?善修習故,何所修習?謂修習念處、正勤、如意足、根、力、覺、道。
說是法時,六十比丘不起諸漏,心得解脫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時,有異比丘於禪中思惟,作是念:頗有色常、恒、不變易、正住耶?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常、恒、不變易、正住耶?
是比丘晡時從禪起,徃詣佛所,頭面禮足,却住一面,白佛言:“世尊!我於禪中思惟,作是念:頗有色常、恒、不變易、正住耶?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常、恒、不變易、正住耶?今白世尊,頗有色常、恒、不變易、正住耶?頗有受、想、行、識,常、恒、不變易、正住耶?”
爾時,世尊手執小土摶 (tuan2),告彼比丘言:“汝見我手中土摶不?”
比丘白佛:“已見,世尊!”
比丘!如是少土,我不可得。若我可得者,則是常、恒、不變易、正住法。
佛告比丘:“我自憶宿命,長夜修福,得諸勝妙可愛果報之事。曽於七年中,修習慈心,經七劫成壞,不還此世。七劫壞時,生光音天 ,七劫成時,還生梵世,空宫殿中作大梵王,無勝無上,領千世界。從是已後,復三十六反,作天帝釋。復百千反,作轉輪聖王,領四天下,正法治化,七寳具足,所謂輪寳、象寳、馬寳、摩尼寳、玉女寳、主藏臣寳、主兵臣寳,千子具足,皆悉勇健,於四海内,其地平正,無諸毒剌,不威不迫,以法調伏”。
灌頂王法有八萬四千龍象,皆以衆寳莊嚴而校飾之。寳網覆上,建立寳幢,布薩象王最爲導首,朝晡二時,自㑹殿前。我時念言:是大羣象,日日再反徃來,蹈殺衆生無數,願令四萬二千象百年一來。即如所願,八萬四千象中,四萬二千象百年一至。
灌頂王法復有八萬四千疋(pi3)馬,亦如純金,爲諸乗具,金網覆上,婆羅馬王爲其導首。
灌頂王法有八萬四千四種寳車,所謂:金車、銀車、瑠璃車、玻瓈車,師子、虎、豹皮,雜色欽(qin1)婆羅以爲覆儭 (chen4),跋求毗闍耶難提音聲之車,爲其導首。
灌頂王法領八萬四千城,安隱豐樂,人民熾盛,拘舍婆提王而爲上首。
灌頂王法有八萬四千四種宫殿,所謂:金、銀、瑠璃、玻瓈、摩尼瑠璃,由訶而爲上首。
比丘!灌頂王法有八萬四千四種寳牀,所謂:金、銀、瑠璃、玻瓈,種種繒褥 (qing2ru4)、氍氀 (qu2lv2)、毾㲪 (ta4deng1),迦陵伽卧具以敷其上,安置丹枕。
復次,比丘!灌頂王法復有八萬四千四種衣服,所謂:迦尸細衣、芻(chu2)摩衣、頭鳩羅衣、拘沾婆衣。
復次,比丘!灌頂王法有八萬四千玉女,所謂:刹利女、似刹利女,況復餘女。
復次,比丘!灌頂王法有八萬四千釜食,衆味具足。比丘!八萬四千玉女中,唯以一人以爲給(ji3)侍;八萬四千寳衣,唯著一衣;八萬四千寳牀,唯卧一牀;八萬四千宫殿,唯處一殿;八萬四千城,唯居一城,名拘舍婆提;八萬四千寳車,唯乗一車,名毗闍耶難提瞿沙,出城遊觀;八萬四千寳馬,唯乗一馬,名婆羅訶,毛尾紺色;八萬四千龍象,唯乗一象,名布薩陀,出城遊觀。
比丘!此是何等業報,得如是威德自在耶?此是三種業報,云何爲三?一者、布施,二者、調伏,三者、修道。比丘當知,凡夫染習五欲,無有猒足,聖人智慧成滿,而常知足。比丘!一切諸行,過去盡滅,過去變易,彼自然衆具及以名稱,皆悉磨滅。是故,比丘!永息諸行,猒離、斷欲、解脫。比丘!色爲常?無常?
比丘白佛言:“無常。世尊!”
若無常者,是苦耶?
比丘白佛:“是苦。世尊!”
比丘!若無常、苦,是變易法,聖弟子寧復於中計我、異我、相在不?
比丘白佛:“不也,世尊!”
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爲常、爲無常。
比丘白佛言:“無常。世尊!”
若無常者,是苦耶?
比丘白佛言:“是苦。世尊!”
比丘!若無常、苦,是變易法,聖弟子寧復於中計我、異我、相在不?
比丘白佛:“不也,世尊!”
佛告比丘:“諸所有色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;若内、若外;若麤、若細;若好、若醜;若逺、若近;彼一切非我、不異我、不相在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;若内、若外;若麤、若細;若好、若醜;若逺、若近;彼一切非我、不異我、不相在。比丘!於色當生猒、離猒、離欲,解脫。如是於受、想、行、識,當生猒、離欲、解脫,解脫知見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”。
時,彼比丘聞佛所說,踊躍歡喜,作禮而去。常念土摶譬敎授,獨一靜處,精勤思惟,不放逸住,不放逸住已。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,正信非家,出家學道,爲究竟無上梵行,見法自知身作證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
時,彼尊者亦自知法,故心解脫,成阿羅漢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阿毗陀處恒河側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譬如恒河大水暴起,隨流聚沫,明目士夫諦觀分别。諦觀分别時,無所有,無牢、無實,無有堅固。所以者何?彼聚沫中無堅實故。如是諸所有色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;若内、若外;若麤、若細;若好、若醜;若逺、若近。比丘!諦觀思惟分别,無所有、無牢、無實、無有堅固。如病,如癰、如剌、如殺,無常、苦、空、非我。所以者何?色無堅實故”。
諸比丘!譬如大雨水泡,一起一滅,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别。諦觀思惟分别時,無所有、無牢、無實、無有堅固。所以者何?以彼水泡無堅實故。如是,比丘!諸所有受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;若内、若外;若麤、若細;若好、若醜;若逺、若近。比丘!諦觀思惟分别。諦觀思惟分别時,無所有、無牢、無實、無有堅固。如病、如癰、如剌、如殺,無常、苦、空、非我。所以者何?以受無堅實故。
諸比丘!譬如春末夏初,無雲無雨,日盛中時,野馬流動,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别。諦觀思惟分别時,無所有、無牢、無實、無有堅固。所以者何?以彼野馬無堅實故。如是,比丘!諸所有想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;若内、若外;若麤、若細;若好、若醜;若逺、若近。比丘!諦觀思惟分别。諦觀思惟分别時,無所有、無牢、無實、無有堅固。如病、如癰、如剌、如殺,無常、苦、空、非我。所以者何?以想無堅實故。
諸比丘!譬如明目士夫求堅固材,執持利斧,入於山林,見大芭蕉樹,【月+庸】(chong1)直長(chnag2)大,即伐其根,斬截其峯,葉葉次剥(bo1),都無堅實,諦觀思惟分别。諦觀思惟分别,無所有、無牢、無實、無有堅固。所以者何?以彼芭蕉無堅實故。如是,比丘!諸所有行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;若内、若外;若麤、若細;若好、若醜;若逺、若近。比丘!諦觀思惟分别。諦觀思惟分别時,無所有、無牢、無實、無有堅固。如病、如癰、如剌、如殺,無常、苦、空、非我。所以者何?以彼諸行無堅實故。
諸比丘!譬如幻師、若幻師弟子,於四衢(qu2)道頭,幻作象兵、馬兵、車兵、歩兵,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别。諦觀思惟分别時,無所有、無牢、無實、無有堅固。所以者何?以彼幻無堅實故。如是,比丘!諸所有識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;若内、若外;若麤、若細;若好、若醜;若逺、若近。比丘!諦觀思惟分别,諦觀思惟分别時,無所有、無牢、無實、無有堅固。如病、如癰、如剌、如殺,無常、苦、空、非我。所以者何?以識無堅實故。
爾時,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
觀色如聚沫,受如水上泡,
想如春時燄,諸行如芭蕉。
諸識法如幻,日種姓尊說,
周帀諦思惟,正念善觀察。
無實不堅固,無有我我所,
於此苦隂身,大智分别說。
離於三法者,身爲成棄物,
壽暖及諸識,離此餘身分。
永棄丘塚(zhong3)間,如木無識想,
此身常如是,幻僞誘愚夫。
如殺如毒剌,無有堅固者,
比丘勤修習,觀察此隂身。
晝夜常專精,正智繫念住,
有爲行長息,永得清涼處。
時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佛告諸比丘:“於無始生死,無明所蓋,愛結所繫,長夜輪迴,不知苦之本際。有時長乆不雨,地之所生百穀草木,皆悉枯乾。諸比丘!若無明所蓋,愛結所繫,衆生生死輪迴,愛結不斷,不盡苦邊。諸比丘!有時長夜不雨,大海水悉皆枯竭。諸比丘!無明所蓋,愛結所繫,衆生生死輪迴,愛結不斷,不盡苦邊。諸比丘!有時長夜須彌山王皆悉崩落,無明所蓋,愛結所繫,衆生長夜生死輪迴,愛結不斷,不盡苦邊。諸比丘!有時長夜此大地悉皆敗壞,而衆生無明所蓋,愛結所繫,衆生長夜生死輪迴,愛結不斷,不盡苦邊”。
比丘!譬如狗子繫柱,彼繫不斷,長夜繞柱,輪迴而轉。如是,比丘!愚夫衆生不如實知色,色集、色滅、色味、色患、色離,長夜輪迴,順色而轉。如是不如實知受、想、行、識、識集、識滅、識味、識患、識離,長夜輪迴,順識而轉。諸比丘!隨色轉,隨受轉、隨想轉、隨行轉、隨識轉。隨色轉故,不脫於色;隨受、想、行、識轉故,不脫於識;以不脫故,不脫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。
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,色集、色滅、色味、色患、色離。如實知受、想、行、識、識集、識滅、識味、識患、識離故,不隨識轉;不隨轉故,脫於色,脫於受、想、行、識,我說脫於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。
佛說此經已。時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衆生於無始生死,無明所蓋,愛結所繫,長夜輪迴生死,不知苦際。諸比丘!譬如狗繩繫著柱,結繫不斷故,順柱而轉,若住若卧,不離於柱。如是凡愚衆生,於色不離貪欲,不離愛、不離念、不離渴、輪迴於色,隨色轉,若住若卧,不離於色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隨受、想、行、識轉,若住若卧,不離於識”。
諸比丘!當善思惟觀察於心。所以者何?長夜心爲貪欲所染,嗔恚、愚癡所染故。比丘!心惱故衆生惱,心淨故衆生淨。比丘!我不見一色種種如斑色鳥,心復過是。所以者何?彼畜生心種種故,色種種。
是故,比丘!當善思惟觀察於心。諸比丘!長夜心貪欲所染,嗔恚、愚癡所染,心惱故衆生惱,心淨故衆生淨。比丘當知,汝見嗟(jie1)蘭那鳥種種雜色不?
答言:“曽見。世尊!”
佛告比丘:“如嗟(jie1)蘭那鳥種種雜色,我說彼心種種雜,亦復如是。所以者何?彼嗟蘭那鳥心種種故,其色種種。是故,當善觀察思惟於心,長夜種種貪欲、嗔恚、愚癡種種;心惱故衆生惱,心淨故衆生淨”。
譬如:畫師、畫師弟子,善治素地,具衆彩色,隨意圖畫種種像類。
如是,比丘!凡愚衆生不如實知色,色集、色滅、色味、色患、色離。於色不如實知故,樂著於色,樂著色故,復生未來諸色。
如是,凡愚不如實知受、想、行、識、識集、識滅、識味、識患、識離;不如實知故,樂著於識;樂著識故,復生未來諸識;當生未來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故,於色不解脫,受、想、行、識不解脫,我說彼不解脫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。
有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,色集、色滅、色味、色患、色離。如實知故,不樂著於色,以不樂著故,不生未來色。
如實知受、想、行、識、識集、識滅、識味、識患、識離。如實知故,不染著於識,不樂著故,不生未來諸識。不樂著於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故,於色得解脫,受、想、行、識得解脫,我說彼等解脫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。
佛說此經已,時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在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譬如:河水從山㵎出,彼水深駛,其流激 (ji1)注,多所漂没。其河兩岸,生雜草木,大水所偃,順靡水邊,衆人渉渡,多爲水所漂,隨流没溺,遇浪近岸,手援草木,草木復斷,還隨水漂”。
如是,比丘!若凡愚衆生不如實知色集,色滅、色味、色患、色離;不如實知故,樂著於色,言:“色是我”。彼色隨斷;如是,不如實知受、想、行、識、識集、識滅、識味、識患、識離;不如實知故,樂著於識,言:“識是我”。識復隨斷。
若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、色集、色滅、色味、色患、色離;如實知故,不樂著於色;如實知受、想、行、識、識集、識滅、識味、識患、識離;如實知故,不樂著識;不樂著故。如是,自知得般涅槃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
佛說此經已,時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非汝所應法,當盡捨離,捨彼法已,長夜安樂。比丘!何等法非汝所應,當速捨離,如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非汝所應,當盡捨離,斷彼法已,長夜安樂。譬如:祇桓(huan2)林中樹木,有人斫(zhuo2)伐枝條,擔持而去,汝等亦不憂慼。所以者何?以彼樹木非我、非我所”。
如是,比丘!非汝所應者,當盡捨離,捨離已,長夜安樂。何等非汝所應,色非汝所應,當盡捨離,捨離已,長夜安樂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非汝所應,當速捨離,捨彼法已,長夜安樂。諸比丘!色爲常耶?爲無常耶?
諸比丘白佛言:“無常。世尊!”
比丘!無常者,爲是苦耶?
答言:“是苦。世尊!”
佛告比丘:“若無常、苦,是變易法,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有我、異我、相在不?”
答言:“不也,世尊!”
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爲是常耶?無常耶?
答言:“無常。世尊!”
比丘!若無常者,是苦耶?
答言:“是苦。世尊!”
佛告比丘:“若無常、苦,是變易法,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有我、異我、相在不?”
答言:“不也,世尊!”
比丘!是故,諸所有色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;若内、若外;若麤、若細;若好、若醜;若逺、若近;彼一切非我、不異我、不相在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;若内、若外;若麤、若細;若好、若醜;若逺、若近;彼一切非我、不異我、不相在,聖弟子觀此五受隂非我、非我所。如是觀時,於諸世間無所取著,無所取著者,自得涅槃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
佛說此經已,時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無常想修習、多修習,能斷一切欲愛、色愛、無色愛、掉、慢、無明。譬如:田夫於夏末秋初深耕其地,發荄(gai1)、斷草。如是,比丘!無常想修習、多修習,能斷一切欲愛、色愛、無色愛、掉、慢、無明”。
譬如:比丘!如人刈(yi4)草,手攬 (lan3)其端,舉而抖擻 (dou3sou3),萎枯 (wei1ku1)悉落,取其長(chang2)者,如是,比丘!無常想修習、多修習,能斷一切欲愛、色愛、無色愛、掉、慢、無明。
譬如:菴羅果著樹,猛風摇條,果悉墮落。如是,無常想修習、多修習,能斷一切欲愛、色愛、無色愛、掉、慢、無明。
譬如:樓閣中心堅固,衆材所依,攝受不散。如是,無常想修習、多修習,能斷一切欲愛、色愛、無色愛、掉、慢、無明。
譬如:一切衆生跡,象跡爲大,能攝受故。如是,無常想修習、多修習,能斷一切欲愛、色愛、無色愛、掉、慢、無明。
譬如:閻浮提一切諸河,悉趣大海,其大海者,最爲第一,悉攝受故。如是,無常想修習、多修習,能斷一切欲愛、色愛、無色愛、掉、慢、無明。
譬如:日出能除一切世間闇冥。如是,無常想修習、多修習,能斷一切欲愛、色愛、無色愛、掉、慢、無明。
譬如:轉輪聖王,於諸小王最上、最勝。如是,無常想修習、多修習,能斷一切欲愛、色愛、無色愛、掉、慢、無明。
諸比丘!云何修無常想,修習、多修習,能斷一切欲愛、色愛、無色愛、掉、慢、無明?
若比丘於空露地、若林樹間,善正思惟,觀察色無常;受、想、行、識無常,如是思惟,斷一切欲愛、色愛、無色愛、掉、慢、無明,所以者何?無常想者,能建立無我想;聖弟子住無我想,心離我慢,順得涅槃。
佛說是經已,時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有比丘名曰低舍,與衆多比丘集於食堂,語諸比丘言:“諸尊!我不分别於法,不樂修梵行,多樂睡眠,疑惑於法”。
爾時,衆中有一比丘,徃詣佛所,禮佛足,却住一面,白佛言:“世尊!低舍比丘以衆多比丘集於食堂,作如是說,唱言:我不能分别於法,不樂修梵行,多樂睡眠,疑惑於法”。
佛告比丘:“是低舍比丘是愚癡人,不守根門,飲食不知量,初夜後夜,心不覺悟,懈怠嬾(lan3)惰,不勤精進,不善觀察思惟善法;彼於分别法,心樂修梵行,離諸睡眠,於正法中離諸疑惑,無有是處。若當比丘守護根門,飲食知量,初夜後夜,覺悟精進,觀察善法,樂分别法,樂修梵行,離於睡眠,心不疑法,斯有是處”。
爾時,世尊告一比丘:汝徃語低舍比丘言:“大師呼汝”。
比丘白佛:“唯然,受敎”。前禮佛足,徃詣低舍所,而作是言:“長老低舍!世尊呼汝!”低舍聞命,詣世尊所,稽首禮足,却住一面。
爾時,世尊語低舍比丘言:“汝低舍!實與衆多比丘集於食堂,作是唱言:諸長老!我不能分别於法,不樂修梵行,多樂睡眠,疑惑於法耶?”
低舍白佛:“實爾。世尊!”
佛問低舍:“我今問汝,隨汝意答。於意云何?若於色不離貪,不離欲、不離愛、不離念、不離渴,彼色若變、若異,於汝意云何?當起憂、悲、惱、苦、爲不耶?”
低舍白佛:“如是,世尊!若於色不離貪、不離欲、不離愛、不離念、不離渴,彼色若變、若異,實起憂、悲、苦、惱,世尊!實爾不異”。
佛告低舍:“善哉!善哉!低舍!正應如是,不離貪欲說法。低舍!於受、想、行、識,不離貪、不離欲、不離愛、不離念、不離渴,彼識若變、若異,於汝意云何?當起憂、悲、苦、惱、爲不耶?”
低舍白佛:“如是,世尊!於識不離貪、不離欲、不離愛、不離念、不離渴,彼識若變、若異,實起憂、悲、苦、惱,世尊!實爾不異”。
佛告低舍:“善哉!善哉!正應如是,識不離貪欲說法”。
佛告低舍:“於意云何?若於色離貪、離欲、離愛、離念、離渴,彼色若變、若異時,當生憂、悲、苦、惱耶?”
低舍白佛:“不也,世尊!如是不異”。
於意云何?受、想、行、識,離貪、離欲、離愛、離念、離渴。彼識若變、若異,當生憂、悲、苦、惱耶?
低舍答曰:“不也,世尊!如是不異”。
佛告低舍:“善哉!善哉!低舍!今當說譬,夫智慧者,以譬得解。如二士夫共伴行一路,一善知路,一不知路,其不知者語知路者,作如是言:我欲詣某城、某村、某聚落,當示我路。時,知路者即示彼路,語言:‘士夫,從此道去,前見二道,捨左從右前行,復有坑㵎(jian4)渠流,復當捨左從右,復有叢林,復當捨左從右。汝當如是漸漸前行,得至某城’”。
佛告低舍:“其譬如是:不知路者,譬:愚癡凡夫;其知路者,譬如來、應、等正覺;前二路者,謂:衆生狐疑。左路者,三不善法:貪、恚、害覺;其右路者,謂三善覺:出要離欲覺、不瞋覺、不害覺;前行左路者,謂:邪見、邪志、邪語、邪業、邪命、邪方便、邪念、邪定;前行右路者,謂:正見、正志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方便、正念、正定;坑㵎渠流者,謂:瞋恚、覆障、憂悲;叢林者,謂:五欲功德也。城者,謂:般涅槃”。
佛告低舍:“佛爲大師,爲諸聲聞所作已作,如今當作哀愍悲念,以義安樂,皆悉已作。汝等今日,當作所作,當於樹下,或空露地,山巖窟宅,敷草爲座,善思正念,修不放逸,莫令乆後心有悔恨,我今敎汝”。
爾時,低舍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衆中有少諍(zheng4)事,世尊責諸比丘故,晨朝著衣持鉢,入城乞食。食已出,攝舉衣鉢,洗足,入安陀林 ,坐一樹下,獨靜思惟,作是念:衆中有少諍事,我責諸比丘,然彼衆中多年少比丘,出家未乆,不見大師,或起悔心,愁憂不樂。我已長夜於諸比丘生哀愍心,今當復還,攝取彼衆,以哀愍故。
時,大梵王知佛心念,如力士屈伸臂頃,從梵天没,住於佛前,而白佛言:“如是,世尊!如是,善逝!責諸比丘,以少諍事故。於彼衆中多有年少比丘,出家未乆,不見大師,或起悔心,愁憂不樂。世尊長夜哀愍,攝受衆僧。善哉!世尊!願今當還攝諸比丘”。
爾時,世尊心已垂愍梵天,故黙然而許。時,大梵天知佛世尊,黙然已許,爲佛作禮,右遶三帀,忽然不現。
爾時,世尊,大梵天王還去未乆,即還祇樹給孤獨園。敷尼師壇,斂(lian3)身正坐,表現微相,令諸比丘敢來奉見。時,諸比丘來詣佛所,懷慚愧色,前禮佛足,却坐一面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出家之人,卑下活命,剃髮持鉢,家家乞食,如被禁呪。所以然者,爲求勝義故,爲度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,究竟苦邊 故。諸善男子!汝不爲王、賊所使,非負債人,不爲恐怖,不爲失命而出家,正爲解脫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,汝等不爲此而出家耶?”
比丘白佛:“實爾。世尊!”
佛告比丘:“汝等比丘爲如是勝義而出家。云何於中猶復有一愚癡凡夫,而起貪欲,極生染著,瞋恚兇暴,懈怠下劣,失念不定,諸根迷亂?譬如:士夫 從闇而入闇,從冥入冥,從糞厠 出,復墮糞厠,以血洗血,捨離諸惡,還復取惡。我說此譬,凡愚比丘亦復如是。又復,譬如:焚尸火㮇 (tian4),捐棄塜間,不爲樵伐之所採拾。我說此譬,愚癡凡夫比丘而起貪欲,極生染著,瞋恚兇暴,懈怠下劣,失念不定,諸根散亂,亦復如是”。
比丘!有三不善覺法。何等爲三?貪覺、恚覺、害覺,此三覺由想而起。云何想?想有無量種種,貪想、恚想、害想,諸不善覺從此而生。比丘!貪想、恚想、害想、貪覺、恚覺、害覺,及無量種種不善。云何究竟滅盡?於四念處繫心,住無相三昧,修習多修習,惡不善法從是而滅,無餘永盡,正以此法。
善男子、善女人信樂出家,修習無相三昧;修習、多修習已,住甘露門,乃至究竟甘露、涅槃。我不說此甘露涅槃,依三見者。何等爲三?有一種見如是如是說:命則是身。復有如是見:命異身異。又作是說:色是我,無二無異,長存不變。多聞聖弟子作是思惟:世間頗有一法可取而無罪過者?思惟已,都不見一法可取而無罪過者。我若取色,即有罪過;若取受、想、行、識,則有罪過。作是知已,於諸世間,則無所取,無所取者,自覺涅槃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
佛說此經已。時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應說小土摶(tuan2),泡沫二無知,
河流祇林樹,低舍責諸想。
雜阿含經卷第十
音釋:
1、拘睒彌。梵語也,亦雲憍賞彌,中印度境也。睒:失冉切(shan3)。
2、波羅㮈。梵语也,此云:鹿苑。㮈:乃带切(nai4)。
3、䕃鷚。䕃:於禁切(yin4),庇也;鷚:力救切(liu4)。䕃鷚:雞浮卵也。
4、㲉:克角切(que4)卵殼也。
5、土摶。徒官切(tuan2)。土摶:謂:摶土為團也。
6、儭:初覲切(chen4)。
7、繒褥。繒:慈陵切(qing2),棉帛也也;褥:如欲切(ru4),裀褥也。
8、氍氀。氍:其俱切(qu2);氀:力朱切(lv2)。氍氀:毛褥之類。
9、毾㲪。毾:他盍切(ta4);㲪:音登,毛席类也。
10、激:吉歷切(ji1),水激射也。
11、攬:魯敢切(lan3),撮持也。
12、抖擻。抖:當口切(dou3);擻:蘇後切(sou3)。抖擻:振舉貌。
13、萎枯。萎:邕危切(wei1)蔫也;枯:空胡切(ku1),枯槁也。
14、糞厠。糞:方問切(fen4),秽也;厠:初吏切(chi4)溷厠也。
15、㮇:他念切(tian4),添火木也。
释典文化龙藏法音供养群供养此经一卷
西安释典文化龙藏法音工作室制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