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阿含經卷第八
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 譯
誦六入處品第二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當正觀察眼無常,如是觀者,是名正見;正觀故,生猒;猒故離喜、離貪;離喜、貪故,我說心正解脫。
如是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離喜、離貪。離喜、貪故,比丘!我說心正解脫。
心正解脫者,能自記說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”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無常,如是,苦、空、非我,亦如是說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於眼當正思惟,觀察無常,所以者何?於眼正思惟,觀察無常故,於眼欲貪斷,欲貪斷故,我說心正解脫。
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正思惟、觀察故,欲貪斷,欲貪斷者,我說心正解脫。
如是,比丘!心正解脫者,能自記說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”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若於眼不識、不知、不斷、不離欲者,不堪任正盡苦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復如是。
諸比丘!於眼若識、若知、若斷、若離欲者,堪任正盡苦。於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若識、若知、若斷、若離欲者,堪任正盡苦”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於眼若不識、不知、不斷、不離欲者,不堪任越生、老、病、死苦。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不識、不知、不斷、不離欲者,不堪任越生、老、病、死苦。
諸比丘!於色若識、若知、若斷、若離欲者,堪任越生、老、病、死苦。於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若識、若知、若斷、若離欲,堪任越生、老、病、死苦”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於眼不離欲,心不解脫者,不堪任正盡苦。於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不離欲,心不解脫者,不堪任正盡苦。諸比丘!若於眼離欲,心解脫者,彼堪任正盡苦。於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離欲,心解脫者,堪任正盡苦”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若於眼、色不離欲,心不解脫老,不堪任越生、老、病、死苦。於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不離欲,心不解脫者,不堪任越生、老、病、死苦。
諸比丘!若於眼、色離欲,心解脫者,堪任越生、老、病、死苦。於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離欲,心解脫者,堪任越生、老、病、死苦”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若於眼生喜者,則於苦生喜;若於苦生喜者,我說彼不解脫於苦。
於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生喜者,則於苦生喜;於苦生喜者,我說彼不解脫於苦”。
諸比丘!若於眼不生喜者,則於苦不生喜;於苦不生喜者,我說彼解脫於苦。於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不生喜者,則於苦不生喜;於苦不生喜者,我說彼解脫於苦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一切無常,云何一切無常?謂:眼無常,若色、眼識、眼觸,若眼觸因縁生受:苦覺、樂覺、不苦不樂覺,彼亦無常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復如是。
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,於眼生猒,若色、眼識、眼觸、眼觸因縁生受:苦覺、樂覺、不苦不樂覺,於彼生猒。
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、意識、意觸、意觸因縁生受:苦覺、樂覺、不苦不樂覺,彼亦生猒。猒故不樂;不樂故解脫;解脫知見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”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無常經,如是苦、空、無我,亦如是說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一切無常,云何一切無常?謂:眼無常,若色、眼識、眼觸、眼觸因縁生受: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,彼亦無常。
如是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識,若法、意識、意觸因縁生受: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,彼亦無常。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,於眼解脫,若色、眼識、眼觸因縁生受: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,彼亦解脫。如是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法,意識、意觸因縁生受: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,彼亦解脫,我說彼解脫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苦、惱”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說一切無常,如是一切苦、一切空、一切非我、一切虚業法、一切破壞法、一切生法、一切老法、一切病法、一切死法、一切愁憂法、一切煩惱法、一切集法、一切滅法、一切知法、一切識法、一切斷法、一切覺法、一切作證、一切魔、一切魔勢、一切魔器、一切然、一切熾然、一切燒,皆如上二經廣說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伽闍尸利沙支提,與千比丘俱,皆是舊縈(ying2)髮婆羅門。
爾時,世尊爲千比丘作三種示現教化,云何爲三?神足變化示現、他心示現、教誡示現。
神足示現者,世尊隨其所應(ying4),而示現入禪定、正受:陵虚至東方,作四威儀:行、住、坐、卧;入火三昧,出種種火光:青、黃、赤、白、紅、玻瓈色;水火俱現,或身下出火、身上出水、身上出火、身下出水,周圓四方,亦復如是。
爾時,世尊作種種神變已,於衆中坐,是名神足示現。
他心示現者,如彼心、如彼意、如彼識;彼應作如是念,不應作如是念;彼應作如是捨,彼應作如是身證住,是名他心示現。
教誡示現者,如世尊說:“諸比丘!一切燒然,云何一切燒然?謂:眼燒然,若色、眼識、眼觸、眼觸因縁生受: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,彼亦燒然。
如是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燒然,若法、意識、意觸、意觸因縁生受: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,彼亦燒然。以何燒然?貪火燒然、恚火燒然、癡火燒然;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火燒然”。
爾時,千比丘聞佛所說,不起諸漏,心得解脫,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王舍城耆闍崛(jue2)山。
爾時,尊者羅睺羅徃詣佛所,稽首佛足,退住一面,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知、云何見,我内識身及外一切相,令我、我所、我慢使,繫著不生?”
爾時,世尊告羅睺羅:“善哉!羅睺羅!能問如來甚深之義”。
佛告羅睺羅:“眼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若内、若外,若麤、若細,若好、若醜,若逺、若近,彼一切非我、非異我、不相在如實知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復如是”。
羅睺羅!作如是知、如是見,我此識身及外一切相,令我、我所、我慢使,繫著不生。
羅睺羅!如是,我、我所、我慢使,繫著不生者,羅睺羅!是名斷愛濁見,正無間等,究竟苦邊。
佛說此經已,尊者羅睺羅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内入處,如是,外入處: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;眼識,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識;眼觸,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;眼觸生受,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生受;眼觸生想,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生想;眼觸生思,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生思;眼觸生愛,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生愛,亦如上說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。
爾時,世尊告羅睺羅:“云何知、云何見,於此識身及外一切相,無有我、我所、我慢使繫著?”
羅睺羅白佛言:“世尊是法根、法眼、法依,善哉!世尊!當爲諸比丘廣說此義,諸比丘聞已,當受奉行”。
佛告羅睺羅:“善哉!諦聽,當爲汝說。諸所有眼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若内、若外,若麤、若細,若好、若醜,若逺、若近,彼一切非我、非異我、不相在如實正觀。羅睺羅!耳、鼻、舌、身意,亦復如是”。
羅睺羅!如是知、如是見,我此識身及外一切相,我、我所、我慢使繫著不生。
羅睺羅!如是比丘超越於二,離諸相,寂滅解脫。
羅睺羅!如是比丘斷諸愛欲,轉去諸結,究竟苦邊。
佛說此經已,羅睺羅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内入,如是外入,……乃至意觸因縁生受,亦如是廣說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尊者羅睺羅徃詣佛所,稽首佛足,退坐一面,白佛言:“善哉!世尊!爲我說法,我聞法已,獨一靜處,專精思惟,不放逸住。獨一靜處,專精思惟,不放逸住已,如是思惟: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,正住非家,出家學道,修持梵行,見法自知作證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”。
爾時,世尊觀察羅睺羅心,解脫慧未熟,未堪任受増上法,問羅睺羅言:“汝以授人五受隂未?”
羅睺羅白佛:“未也。世尊!”
佛告羅睺羅:“汝當爲人演說五受隂”。
爾時,羅睺羅受佛教已,於異時爲人演說五受隂。說已,還詣佛所,稽首佛足,退住一面,白佛言:“世尊!我已爲人說五受隂,唯願世尊爲我說法,我聞法已,獨一靜處,專精思惟,不放逸住,……乃至自知不受後有”。
爾時,世尊復觀察羅睺羅心,解脫智未熟,不堪任受増上法。問羅睺羅言:“汝爲人說六入處未?”
羅睺羅白佛:“未也。世尊!”
佛告羅睺羅:“汝當爲人演說六入處”。
爾時,羅睺羅於異時爲人廣說六入處。廣說六入處已,來詣佛所,稽首禮足,退住一面,白佛言:“世尊!我已爲人廣說六入處,唯願世尊爲我說法,我聞法已,當獨一靜處,專精思惟,不放逸住,……乃至自知不受後有”。
爾時,世尊觀察羅睺羅心,解脫智未熟,不堪任受増上法。問羅睺羅言:“汝已爲人說尼陀那法未?”
羅睺羅白佛言:“未也。世尊!”
佛告羅睺羅:“汝當爲人演說尼陀那法”。
爾時,羅睺羅於異時爲人廣說尼陀那法已,來詣佛所,稽首禮足,退住一面,而白佛言:“世尊!爲我說法,我聞法已,獨一靜處,專精思惟,不放逸住,……乃至自知不受後有”。
爾時,世尊復觀察羅睺羅心,解脫智未熟,……廣說乃至告羅睺羅言:“汝當於上所說諸法,獨於一靜處,專精思惟,觀察其義”。
爾時,羅睺羅受佛敎勑,如上所聞法、所說法,思惟稱量,觀察其義,作是念:此諸法,一切皆順趣涅槃、流注涅槃、後住涅槃。
爾時,羅睺羅徃詣佛所,稽首禮足,退住一面,白佛言:“世尊!我已於如上所聞法、所說法獨一靜處,思惟稱量,觀察其義,知此諸法皆順趣涅槃、流注涅槃、後住涅槃”。
爾時,世尊觀察羅睺羅心,解脫智熟,堪任受増上法,告羅睺羅言:“羅睺羅!一切無常,何等法無常?謂:眼無常,若色、眼識、眼觸”,……如上無常廣說。
爾時,羅睺羅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,禮佛而退。
爾時,羅睺羅受佛教已,獨一靜處,專精思惟,不放逸住:“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,著袈裟衣,正信非家,出家學道,純修梵行,……乃至見法自知作證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”。成阿羅漢,已善解脫。
佛說此經已,羅睺羅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時,有異比丘來詣佛所,稽首佛足,退住一面,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知、云何見,次第疾得漏盡?”
爾時,世尊告彼比丘:“當正觀無常,何等法無常?謂:眼無常,若色、眼識、眼觸、眼觸因縁生受: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,當觀無常。
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當觀無常,若法、意識、意觸、意觸因縁生受: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,彼亦無常。比丘!如是知、如是見,次第盡有漏”。
時,彼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作禮而去。
如是,比丘所說經。若差别者:云何知、云何見,次第盡盡一切結,斷一切縛、斷一切使、斷一切上煩惱、斷一切結、斷諸流、斷諸扼(e4)、斷諸取、斷諸觸、斷諸蓋、斷諸受、斷諸垢、斷諸愛、斷諸意、斷邪見生正見、斷無明生明。比丘!如是觀察眼無常,……乃至如是知、如是見,次第無明斷,明生。
時,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,歡喜已,作禮而去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時,有異比丘徃詣佛所,稽首佛足,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知、云何見,次第我見斷、無我見生?”
佛告彼比丘:“於眼正觀無常,若色、眼識、眼觸、眼觸因縁生受: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,彼亦正觀無我。
如是,……乃至意觸因縁生受,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,彼亦正觀無我。
比丘!如是知、如是見,次第我見斷,無我見生”。
時,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,歡喜已,作禮而去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毗舍離耆婆拘摩羅藥師菴羅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若有比丘能斷一法者,則得正智,能自記說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”。
諸比丘白佛言:“世尊是法根、法眼、法依”,唯願演說!諸比丘聞已,當受奉行。
佛告諸比丘:“諦聽!善思!當爲汝說。
諸比丘!云何一法斷故,乃至不受後有?所謂:無明離欲;明生,得正智,能自記說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”。
時,有異比丘從座起,整衣服,偏袒右肩,爲佛作禮,右膝著地,合掌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知、云何見,無明離欲;明生?”
佛告比丘:“當正觀察眼無常,若色、眼識、眼觸、眼觸因縁生受: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,彼亦正觀無常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復如是。比丘!如是知、如是見,無明離欲;明生”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毗舍離耆婆拘摩羅藥師菴羅園。
爾時,世尊告尊者阿難:“於眼當如實知、如實見,若眼、眼色、眼識、眼觸、眼觸因縁生受: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,彼亦如實知、如實見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復如是。
彼如實知、如實見已,於眼生猒,若色、眼識、眼觸、眼觸因縁生受: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,彼亦生猒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復如是。
猒已不樂,不樂已解脫,解脫知見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”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毗舍離耆婆拘摩羅藥師菴羅園。
爾時,世尊說一切優陀那偈已,告尊者阿難:“眼無常、苦、變易、異分法,若色、眼識、眼觸、眼觸因縁生受: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,彼亦無常、苦、變易、異分法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復如是。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,於眼得解脫,若色、眼識、眼觸、眼觸因縁生受,彼亦解脫。
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法、意識、意觸、意觸因縁生受: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,彼解脫。
我說彼解脫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”。
佛說此經已,尊者阿難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毗舍離城耆婆拘摩羅藥師菴羅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當勤方便禪思,内寂其心,所以者何?比丘!方便禪思,内寂其心,如是如實知顯現。於何如實知顯現?於眼如實知顯現,若色、眼識、眼觸、眼觸因縁生受: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,彼亦如實知顯現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復如是。
此諸法無常、有爲,亦如是如實知顯現”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毗舍離耆婆拘摩羅藥師菴羅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當修無量三摩提,精勤繫念,所以者何?修無量三摩提,精勤繫念已,則如實顯現。於何如實顯現?於眼如實顯現,……如是廣說,……乃至此諸法無常、有爲,此如實顯現。”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毗舍離耆婆拘摩羅藥師菴羅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過去、未來眼無常,況現在眼!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,不顧過去眼,不欣未來眼,於現在眼猒、不樂、離欲、向猒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復如是”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無常,苦、空、無我,亦如是說。
如内入處四經,如是外入處: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四經,内外入處四經,亦如是說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毗舍離耆婆拘摩羅藥師菴羅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有六觸入處,云何爲六?眼觸入處,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入處。沙門、婆羅門於此六觸入處集、滅、味、患、離不如實知,當知是沙門、婆羅門去我法律逺,如虚空與地”。
時,有異比丘從座起,整衣服,爲佛作禮,合掌白佛言:“我具足如實知此六觸入處集、滅、味、患、離”。
佛告比丘:“我今問汝,汝隨問答我。比丘!汝見眼觸入處是我、異我、相在不?”
答言:“不也,世尊!”
佛告比丘:“善哉!善哉!於此眼觸入處非我、非異我、不相在,如實知見者,不起諸漏,心不染著,心得解脫,是名初觸入處已斷、已知,斷其根本,如截多羅樹頭,於未來法永不復起,所謂眼識及色。
汝見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入處是我、異我、相在不?”
答言:“不也,世尊!”
佛告比丘:“善哉!善哉!於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入處非我、非異我、不相在。作如是如實知見者,不起諸漏,心不染著,心得解脫,是名比丘六觸入處已斷、已知,斷其根本,如截多羅樹頭,於未來世欲不復生,謂意識法”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毗舍離耆婆拘摩羅藥師菴羅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莫樂、莫苦!所以者何?有六觸入處地獄,衆生生彼地獄中者,眼所見不可愛色、不見可愛色;見不可念色、不見可念色;見不善色、不見善色,以是因縁故,一向受憂苦。
耳聲、鼻香、舌味、身觸、意識法,見不可愛,不見可愛;見不可念,不見可念;見不善法,不見善法,以是因縁故,長受憂苦”。
諸比丘!有六觸入處,其有衆生生彼處者,眼見可愛,不見不可愛;見可念色,非不可念色;見善色,非不善色,以是因縁故,一向長受喜樂。
耳聲、鼻香、舌味、身觸、意所識法,可愛非不可愛,可念非不可念,善非不善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毗舍離耆婆拘摩羅藥師菴羅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我昔未成正覺時,獨一靜處,禪思思惟,自心多向何處?觀察自心,多逐過去五欲功德,少逐現在五欲功德,逐未來世轉復微少。
我觀多逐過去五欲心已,極生方便,精勤自護,不復令隨過去五欲功德”。我以是精勤自護故,漸漸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汝等諸比丘亦復多逐過去五欲功德,現在、未來亦復微少。汝今亦當以心多逐過去五欲功德故,増加自護,亦當不乆得盡諸漏,無漏心解脫、慧解脫,現法自知作證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
所以者何?眼見色因縁生内受,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法因縁生内受: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。是故,比丘!於彼入處當覺知,若眼滅,色想則離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滅,法想則離。
佛說:“當覺六入處”,言已,入室坐禪。
時,有衆多比丘,世尊去後,作此論義:世尊爲我等畧說法要,不廣分别,而入室坐禪。世尊說言:“當覺六入處!若彼眼滅,色想則離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滅,法想則離”。我等今日於世尊畧說法中猶故不解,今此衆中,誰有慧力,能爲我等於世尊畧說法中廣爲我等演說其義?
復作是念:唯有尊者阿難,常侍世尊,常爲大師之所讃歎,聦慧梵行。唯有尊者阿難堪能爲我等於世尊畧說法中演說其義。我等今日皆共徃詣尊者阿難所,問其要義,如阿難所說,悉當奉持。
爾時,衆多比丘徃詣尊者阿難所,共相問訊已,於一面坐,白尊者阿難言:“尊者!當知世尊爲我等畧說法要,如上所說,具問阿難,當爲我等廣說其義”。
尊者阿難語諸比丘:“諦聽,善思,於世尊畧說法中,當爲汝等廣說其義。世尊畧說者,即是滅六入處有餘之說,故言:‘眼處滅,色想則離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入處滅,法想則離’。世尊畧說此法已,入室坐禪,我今已爲汝等分别說義”。
尊者阿難說此義已,諸比丘聞其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我不爲一切比丘說不放逸行,亦非不爲一切比丘說不放逸行”。
不向何等像類比丘說不放逸行?若比丘得阿羅漢,盡諸有漏,離諸重擔,逮得己利,盡諸有結,心正解脫,如是像類比丘,我不爲說不放逸行,所以者何?彼諸比丘已作不放逸故,不復堪能作放逸事,我今見彼諸尊得不放逸果,是故不爲彼說不放逸行。
爲何等像類比丘說不放逸行?若諸比丘在學地者,未得心意増上安隱,向涅槃住,如是像類比丘,我爲其說不放逸行,所以者何?以彼比丘習學諸根,心樂隨順資生之具,親近善友,不乆當得盡諸有漏,無漏心解脫、慧解脫,現法自知作證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所以者何?彼眼識所可愛樂、染著之色,彼比丘見已,不喜、不讃歎、不染、不繫著住。以不喜、不讃歎、不染、不著住故,專精勝進,身心止息,心安極住不忘,常定一心,無量法喜,但逮得第一三昧正受,終不退減,隨於眼色;於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識法,亦復如是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當爲汝等演說二法,諦聽!善思!何等爲二?眼、色爲二,耳聲、鼻香、舌味、身觸、意法爲二,是名二法”。
若有沙門、婆羅門作如是說:“是非二者,沙門瞿曇所說二法,此非爲二”。彼自以意說二法者,但有言說,問已不知,増其疑惑,以非其境界故。所以者何?縁眼、色,眼識生,三事和合縁觸,觸生受,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,若於此受集、受滅、受味、受患、受離不如實知者,種貪欲身觸,種瞋恚身觸,種戒取身觸,種我見身觸,亦種植増長諸惡不善法,如是,純大苦聚皆從集生,如是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法縁,生意識,三事和合觸廣說如上。
復次,眼縁色,生眼識,三事和合觸,觸縁受: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,於此諸受集、滅、味、患、離如是知。如是知已,不種貪欲身觸,不種瞋恚身觸,不種戒取身觸,不種我見身觸,不種諸惡不善法,如是,諸惡不善法滅,純大苦聚滅。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法亦復如是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有二因縁生識,何等爲二?謂:眼色、耳聲、鼻香、舌味、身觸、意法,如是廣說,……乃至非其境界故,所以者何?眼、色因縁生眼識,彼無常、有爲、心縁生。色若眼、識,無常、有爲、心縁生,此三法和合觸,觸已受,受已思,思已想,此等諸法無常、有爲、心縁生,所謂:觸、想、思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復如是”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尊者富留那比丘徃詣佛所,稽首佛足,退住一面,白佛言:“世尊說現法,說滅熾然、說不待時、說正向、說即此見,說縁自覺,世尊!云何爲現法,……乃至縁自覺?”
佛告富留那:“善哉!富留那!能作此問。富留那!諦聽!善思!當爲汝說。此富留那!比丘眼見色已,覺知色、覺知色貪:我此内有眼識色貪,我此内有眼識色貪如實知。富留那!若眼見色已,覺知色、覺知色貪:我此内有眼識色貪如實知者,是名現見法”。
云何滅熾然?云何不待時?云何正向?云何即此見?云何縁自覺?富留那!比丘眼見色已,覺知色,不起色貪覺:我有内眼識色貪,不起色貪覺如實知,若富留那!比丘眼見色已,覺知色,不起色貪覺,如實知色,不起色貪覺如實知,是名滅熾然、不待時、正向、即此見、縁自覺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復如是。
佛說此經已,富留那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在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言大海者,愚夫所說,非聖所說,此大海小水耳。云何聖所說海?謂:眼識色已,愛念、染著,貪樂身、口、意業,是名爲海。一切世間阿修羅衆,……乃至天、人,悉於其中貪樂沉没,如狗壯藏,如亂草藴,此世、他世絞結纒鎻(chan2suo3),亦復如是。耳識聲、鼻識香、舌識味、身識觸,此世、他世絞結纒鎻,亦復如是”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身、口、意業,如是貪、恚、癡,老、病、死,亦如是說。如五根三經,六根三經,亦如是說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所謂海者,世間愚夫所說,非聖所說,大海小水耳。眼是人大海,彼色爲濤(tao2)波,若能堪忍色濤波者,得度眼大海,竟於濤波洄澓(hui2fu2)諸水、惡蟲、羅刹女鬼。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是人大海,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爲濤波,若堪忍彼法濤波,得度於意海,竟於濤波、洄澓、惡蟲、羅刹女鬼”。
爾時,世尊以偈頌曰:
大海巨濤波,惡蟲羅刹怖,
難度而能度,集離永無餘。
能斷一切苦,不復受餘有,
永之般涅槃,不復還放逸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我今當爲汝等說苦集道跡、苦滅道跡。諦聽!善思,當爲汝說”。
云何苦集道跡?縁眼、色,生眼識,三事和合觸,縁觸受,縁受愛,縁愛取,縁取有,縁有生,縁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集,如是,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復如是,是名苦集道跡。
云何苦滅道跡?縁眼、色,生眼識,三事和合觸,觸滅則受滅,受滅則愛滅,愛滅則取滅,取滅則有滅,有滅則生滅,生滅則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苦、惱滅,如是,純大苦聚滅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如是說,是名苦滅道跡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我今當說涅槃道跡,云何爲涅槃道跡?謂:觀察眼無常,若色、眼識,眼觸因縁生受:内覺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,彼亦無常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復如是,是名涅槃道跡”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有似趣涅槃道跡,云何爲似趣涅槃道跡?觀察眼非我,若色、眼識、眼觸因縁生受:若内覺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,彼亦觀察無常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復如是,是名似趣涅槃道跡。”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有趣一切取道跡,云何爲趣一切取道跡?縁眼、色,生眼識,三事和合觸,觸縁受,受縁愛,愛縁取,取所取故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復如是,取所取故,是名趣一切取道跡”。
云何斷一切取道跡?縁眼、色,生眼識,三事和合觸,觸滅則受滅,受滅則愛滅,愛滅則取滅。如是知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復如是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當知一切知法、一切識法,諦聽!善思!當爲汝說”。
云何一切知法、一切識法?諸比丘!眼是知法、識法,若色、眼識、眼觸、眼觸因縁生受:内覺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,彼一切是知法、識法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復如是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我不說一法不知、不識,而得究竟苦邊。
云何不說一法不知、不識,而得究竟苦邊?謂:不說於眼不知、不識而得究竟苦邊,若色,眼識,眼觸,眼觸因縁生受:内覺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亦復不說,不知不見而得究竟苦邊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復如是”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一切欲法應當斷,云何一切欲法應當斷?謂:眼是一切欲法應當斷。若色,眼識,眼觸,眼觸因縁生受:内覺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,彼一切欲法應當斷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復如是”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我不說一法不知、不斷而究竟苦邊。
云何不說一法不知、不斷而究竟苦邊?謂:不說眼不知、不斷而究竟苦邊,若色,眼識,眼觸,眼觸因縁,生受:内覺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,彼一切不說不知、不斷而究竟苦邊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復如是”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我今當說斷一切計,諦聽!善思!當爲汝說”。
云何不計?謂:不計我見色,不計眼我所,不計相屬。若色,眼識,眼觸,眼觸因縁生受:内覺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,彼亦不計樂我、我所,不計樂相樂。不計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復如是。
如是,不計者,於諸世間常無所取,無所取故無所著;無所著故,自覺涅槃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上所說,眼等不計,一切事不計亦如是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計者是病,計者是癰(yong1),計者是剌,如來以不計住故,離病、離癰、離剌”,是故,比丘欲求不計住,離病、離癰、離剌者,彼比丘莫計眼我、我所,莫計眼相屬;莫計色、眼識、眼觸、眼觸因縁生受:内覺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,彼亦莫計是我、我所、相在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復如是。
比丘!如是,不計者,則無所取,無所取故無所著,無所著故自覺涅槃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眼等所說,餘一一事亦如是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我今當說増長法、損滅法。云何増長法?謂:縁眼、色、生眼識,三事和合觸,縁觸受,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,是名増長法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復如是,是名増長法。
云何損滅法?縁眼、色,生眼識,三事和合觸,觸滅則受滅,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復如是,是名損滅法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増長、損滅,如是,起法、處變易法、集法、滅法,亦如上說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“我今當說有漏、無漏法。
云何有漏法?謂:眼色,眼識,眼觸,眼觸因縁生受:内覺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。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法、意識、意觸、意觸因縁生受:内覺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,世俗者,是名有漏法”。
云何無漏法?謂:出世間意,若法、意識、意觸、意觸因縁生受,内覺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,出世間者,是名無漏法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雜阿含經卷第八
音释:
1.扼:乙革切(e4),谓:四扼也。
2.鎻:蘇果切(suo3),連鎻也。
3.濤:徒刀切(tao2),大波也。
4.洄澓。洄:胡隈切(hui2),泝洄也,逆流而上曰泝洄;澓:房六切(fu2),水洄流也。
释典文化龙藏法音供养群供养此经一卷
西安释典文化龙藏法音工作室制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