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阿含經卷第三
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 譯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有五受隂。云何爲五?色受隂,受、想、行、識受隂。觀此五受隂,是生滅法。所謂:此色、此色集、此色滅;此受、想、行、識,此識集、此識滅。云何色集?云何色滅?云何受、想、行、識集?云何受、想、行、識滅?受喜集是色集,受喜滅是色滅;觸集是受、想、行、識集,觸滅是受、想、行、識滅;名色集是識集,名色滅是識滅。比丘!如是色集、色滅,是爲色集、色滅;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集,受、想、行、識滅,是爲受、想、行、識集,受、想、行、識滅。」
佛說此經已,時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有五受隂。何等爲五?所謂:色受隂,受、想、行、識受隂。善哉!比丘不樂於色,不讚歎色,不取於色,不著於色。善哉!比丘不樂於受、想、行、識,不讚歎識,不取於識,不著於識。所以者何?若比丘不樂於色,不讚歎色,不取於色,不著於色,則於色不樂,心得解脫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不樂於識,不讚歎識,不取於識,不著於識,則於識不樂,心得解脫,若比丘不樂於色,心得解脫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不樂,心得解脫,不滅不生,平等捨住,正念正智。
「彼比丘如是知、如是見者,前際俱見,永盡無餘;前際俱見,永盡無餘已;後際俱見,亦永盡無餘;後際俱見,永盡無餘已;前後際俱見,永盡無餘,無所封著。無所封著者,於諸世間都無所取;無所取者,亦無所求;無所求者,自覺涅槃:『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』」
佛說此經已,時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有五受隂。何等爲五?謂:色受隂,受、想、行、識受隂。
「云何色受隂?所有色,彼一切四大,及四大所造色,是名爲色受隂。復次,彼色是無常、苦、變易之法。若彼色受隂,永斷無餘,究竟捨離、滅盡、離欲、寂沒,餘色受隂更不相續、不起、不出,是名爲妙,是名寂靜,是名捨離,一切有餘愛盡、無欲、滅盡、涅槃。
「云何受受隂?謂:六受身。何等爲六?謂:眼觸生受,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生受,是名受受隂。復次,彼受隂無常、苦、變易之法,乃至滅盡、涅槃。
「云何想受隂?謂:六想身。何等爲六?謂:眼觸生想,乃至意觸生想,是名想受隂。復次,彼想受隂無常、苦、變易之法,乃至滅盡、涅槃。
「云何行受隂?謂:六思身。何等爲六?謂:眼觸生思,乃至意觸生思,是名行受隂。復次,彼行受隂無常、苦、變易之法,乃至滅盡、涅槃。
「云何識受隂?謂:六識身。何等爲六?謂:眼識身,乃至意識身,是名識受隂。復次,彼識受隂是無常、苦、變易之法,乃至滅盡、涅槃。
「比丘!若於此法,以智慧思惟、觀察、分别、忍,是名隨信行;超昇離生,越凡夫地,未得須陀洹果,中間不死,必得須陀洹果。
「比丘!若於此法,増上智慧思惟、觀察、忍,是名隨法行;超昇離生,越凡夫地,未得須陀洹果,中間不死,必得須陀洹果。
「比丘!於此法如實正慧等見,三結盡斷知,謂:身見、戒取、疑。比丘!是名須陀洹果,不墮惡道,必定正趣三菩提,七有天人徃生,然後究竟苦邊。
「比丘!若於此法如實正慧等見,不起心漏,名阿羅漢,諸漏已盡,所作已作,捨離重擔(dan4),逮得己利,盡諸有結,正智心得解脫。」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有五受隂?謂:色受隂,受、想、行、識受隂。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,於五受隂生我見繫著,使心繫著而生貪欲。比丘!多聞聖弟子有慧有明,於此五受隂不爲見我繫著,使心結縛而起貪欲。
「云何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,於五受隂見我繫著,使心結縛而生貪欲?比丘!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,見色是我、異我、相在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是我、異我、相在。如是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,於五受隂說我繫著,使心結縛而生貪欲。
「比丘!云何聖弟子有慧有明,不說我繫著,使結縛心而生貪欲?聖弟子不見色是我、異我、相在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不見是我、異我、相在。如是,多聞聖弟子有慧有明,於五受隂不見我繫著,使結縛心而生貪欲,若所有色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若内、若外,若麤、若細,若好、若醜,若逺、若近,彼一切正觀皆悉無常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若内、若外、若麤、若細,若好、若醜,若逺、若近,彼一切正觀皆悉無常。」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有五受隂?謂:色受隂,受、想、行、識受隂。比丘!若沙門、婆羅門計有我,一切皆於此五受隂計有我。何等爲五?諸沙門、婆羅門於色見是我、異我、相在;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見是我、異我、相在。如是,愚癡無聞凡夫計我,無明分别,如是觀不離我所;不離我所者,入於諸根;入於諸根已,而生於觸;六觸入所觸,愚癡無聞凡夫生苦樂,從是生此等及餘,謂六觸身,云何六?謂:眼觸入處,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入處。比丘!有意界、法界、無明界,無明觸所觸。愚癡無聞凡夫言有、言無、言有無、言非有非無、言我最勝、言我相似,我知、我見。
「復次,比丘!多聞聖弟子住六觸入處,而能猒離無明,能生於明。彼於無明離欲而生於明,不有、不無、非有無、非不有無、非有我勝、非有我劣、非有我相似、我知、我見。作如是知、如是見已,所起前無明觸滅,後明觸集起。」
佛說是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。
爾時,世尊晡時從禪起,出講堂,於堂隂中大衆前,敷座而坐。爾時,世尊歎優陀那偈:
「法無有吾我,亦復無我所;
我旣非當有,我所何由生?
比丘解脫此,則斷下分結。」
時,有一比丘從座起,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,合掌白佛言:「世尊!云何『無吾我,亦無有我所;我旣非當有,我所何由生?比丘解脫此,則斷下分結。』?」
佛告比丘:「愚癡無聞凡夫計色是我、異我、相在;受、想、行、識,是我、異我、相在。多聞聖弟子不見色是我、異我、相在,不見受、想、行、識,是我、異我、相在;亦非知者,亦非見者。此色是無常,受、想、行、識是無常;色是苦,受、想、行、識是苦;色是無我,受、想、行、識是無我;此色非當有,受、想、行、識非當有;此色壞有,受、想、行、識壞有;故非我、非我所,我、我所非當有。如是解脫者,則斷五下分結。」
時,彼比丘白佛言:「世尊!斷五下分結已,云何漏盡,無漏心解脫、慧解脫,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:『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』?」
佛告比丘:「愚癡凡夫、無聞衆生於無畏處而生恐畏。愚癡凡夫、無聞衆生怖畏無我、無我所,二俱非當生,攀縁四識住,何等爲四?謂色識住:色攀縁、色愛樂,増進、廣大、生長;於受、想、行識住:攀縁、愛樂,増進、廣大、生長,比丘!識於此處,若來、若去、若住、若起、若滅,増進、廣大、生長。若作是說:更有異法,識若來、若去、若住、若起、若滅、若増進、廣大生長者,但有言說,聞已不知,増益生癡,以非境界故。所以者何?比丘!離色界貪已,於色意生縛亦斷;於色意生縛斷已,識攀縁亦斷;識不復住,無復増進、廣大、生長;受界、想、行界離貪已,於受、想、行意生縛亦斷;受、想、行意生縛斷已,攀縁亦斷,識無所住,無復増進廣大、生長。識無所住故不増長;不増長故無所爲作,無所爲作故則住,住故知足,知足故解脫,解脫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,無所取故,無所著;無所著故,自覺涅槃:『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』比丘!我說識不住東方、南、西、北方、四維、上、下,除欲見法,涅槃、滅盡、寂靜、清涼。」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生滅以不樂 及三種分别
貪著等觀察 是名優陀那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常當修習方便禪思,内寂其心。所以者何?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,内寂其心,如實觀察。云何如實觀察?此是色、此是色集、此是色滅;此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此是識集、此是識滅。
「云何色集,受、想、行、識集?愚癡無聞凡夫於苦、樂、不苦不樂受,不如實觀察;此受集、受滅、受味、受患、受離不如實觀察故,於受樂著生取,取縁有,有縁生,生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苦、惱。如是純大苦聚從集而生,是名色集,是名受、想、行、識集。
「云何色滅,受、想、行、識滅?多聞聖弟子受諸苦、樂、不苦不樂受,如實觀察,受集、受滅、受味、受患、受離如實觀察故,於樂著滅,著滅故取滅,取滅故有滅,有滅故生滅,生滅故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苦、惱滅,如是純大苦聚皆悉得滅,是名色滅,受、想、行、識滅。
「是故,比丘!常當修習方便禪思,内寂其心。比丘!禪思住,内寂其心,精勤方便,如實觀察。」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觀察,如是分别、種種分别、知、廣知、種種知、親近、親近修習、入、觸、證二經,亦如是廣說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常當修習方便禪思,内寂其心。所以者何?修習方便禪思,内寂其心已,如實觀察。云何如實觀察?如實觀察此色、此色集、此色滅,此受、想、行、識,此識集、此識滅。
「云何色集?云何受、想、行、識集?比丘!愚癡無聞凡夫不如實觀察色集、色味、色患、色離故,樂彼色,讚歎愛著,於未來世色復生。」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如是廣說。「彼色生,受、想、行、識生已,不解脫於色,不解脫於受、想、行、識。我說彼不解脫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,純大苦聚,是名色集,受、想、行、識集。
「云何色滅,受、想、行、識滅?多聞聖弟子如實觀察色集、色滅、色味、色患、色離,如實知故,不樂於色,不讚歎色,不樂著色,亦不生未來色。」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如是廣說。「色不生,受、想、行、識不生故,於色得解脫,於受、想、行、識得解脫。我說彼解脫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純大苦聚,是名色滅,受、想、行、識滅。
「是故,比丘!常當修習方便禪思,内寂其心,精勤方便,如實觀察。」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觀察,如是乃至作證十二經,亦應廣說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常當修習方便禪思,内寂其心。所以者何?比丘!修習方便禪思,内寂其心已,如實觀察。云何如實觀察?如實知此色、此色集、此色滅;此受、想、行、識,此識集、此識滅。
「云何色集,受、想、行、識集?愚癡無聞凡夫不如實知色集、色滅、色味、色患、色離。不如實知故,樂著彼色,讚歎於色;樂著於色,讚歎色故取;取縁有,有縁生,生縁老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。如是純大苦聚生,是名色集,受、想、行、識集。
「云何色滅,受、想、行、識滅?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集、色滅、色味、色患、色離。如實知故,不樂著色,不讚歎色;不樂著、讚歎色故,愛樂滅;愛樂滅故取滅,取滅故有滅,有滅故生滅,生滅故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滅,如是純大苦聚滅。云何多聞聖弟子如實知受、想、行、識?識集、識滅、識味、識患、識離如實知?知彼故不樂著彼識,不讚歎於識;不樂著、讚歎識故,樂愛滅;樂愛滅故取滅,取滅故有滅,有滅故生滅,生滅故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滅,如是純大苦聚滅。
「云何多聞聖弟子如實知受、想、行、識?識集、識滅、識味、識患、識離如實知?知彼故,不樂著彼識,不讚歎於識;不樂著、讚歎識故,樂愛滅;樂愛滅故,取滅;取滅故,有滅;有滅故,生滅;生滅故,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滅,如是純大苦聚皆悉得滅。比丘!是名色滅,受、想、行、識滅。
「比丘!常當修習方便禪思,内寂其心。」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觀察,乃至作證十二經,亦如是廣說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常當修習方便禪思,内寂其心,如實觀察。云何如實觀察?如實知此色、此色集、此色滅;此受、想、行、識,此識集、此識滅。
「云何色集,受、想、行、識集?縁眼及色眼識生,三事和合生觸,縁觸生受,縁受生愛,乃至純大苦聚生,是名色集。如是,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縁意及法生意識,三事和合生觸,縁觸生受,縁受生愛。如是乃至純大苦聚生,是名色集,受、想、行、識集。
「云何色滅,受、想、行、識滅?縁眼及色眼識生,三事和合生觸,觸滅則受滅,乃至純大苦聚滅,如是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及法意識生,三事和合生觸,觸滅則受滅,受滅乃至純大苦聚滅,是名色滅,受、想、行、識滅。
「是故,比丘!常當修習方便禪思,内寂其心。」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觀察,乃至作證十二經,亦如是廣說。
受與生及樂 亦說六入處
一一十二種 禪定三昧經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我今當說有身集趣道,及有身集滅道。云何有身集趣道?愚癡無聞凡夫,見不如實知色集、色滅、色味、色患、色離。不如實知故,樂色、歎色、著色、住色;樂色、歎色、著色、住色故,愛樂取;縁取有,縁有生,縁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苦、惱。如是純大苦聚生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廣說,是名有身集趣道。比丘!有身集趣道,當知即是苦集趣道。
「云何有身滅道?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、色集、色滅、色味、色患、色離。如實知故,於色不樂、不歎、不著、不住;不樂、不歎、不著、不住故,彼色愛樂滅;愛樂滅則取滅,取滅則有滅,有滅則生滅,生滅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,純大苦聚滅。如色,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如是,是名有身滅道跡。有身滅道跡,則是苦滅道跡,是故說有身滅道跡。」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當說,有及當知,亦如是說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今當說:有身苦邊、有身集邊、有身滅邊,諦聽!善思念之,當爲汝說。云何有身苦邊?謂:五受隂,何等爲五?色受隂,受、想、行、識受隂,是名有身苦邊。云何有身集邊?謂:愛、當來有、貪喜俱,彼彼樂著,是名有身集邊。云何有身滅邊?即此愛,當來有、貪喜俱,彼彼樂著無餘斷、吐、盡、離欲、滅、寂、沒,是名有身滅邊。是故,當說有身苦邊、有身集邊、有身滅邊。」
佛說是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當說,有及當知,亦如是說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我今當說:有身、有身集、有身滅、有身滅道跡,諦聽!善思!當爲汝說。云何有身?謂:五受隂,云何爲五?色受隂,受、想、行、識受隂,是名有身。云何有身集?當來有愛,貪喜俱,彼彼染著,是名有身集。云何有身滅?當來有愛,貪喜俱,彼彼樂著無餘斷、吐、盡、離欲、滅,是名有身滅。
「云何有身滅道跡?謂八聖道:正見、正志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方便、正念、正定,是名有身滅道跡。是名當說有身、有身集、有身滅、有身滅道跡。」
佛說是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餘如是說。差别者:「當知有身,當知斷有身集,當知證有身滅,當知修斷有身道跡。」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當說,有及當知,亦如是說。又復差别者:「比丘知有身,斷有身集,證有身滅,修斷有身道,是名比丘斷愛欲縛諸結等法,修無間等,究竟苦邊。」
又復差别者:「是名比丘究竟邊際,究竟離垢,究竟梵行,純淨上士。」
又復差别者:「是名比丘阿羅漢盡諸有漏,所作已作,已捨重擔,逮得己利,盡諸有結,正智心解脫。」
又復差别者:「是名比丘斷關、度塹(qian4),超越境界,脫諸防邏,建聖法幢。」
又復差别者:「云何斷關?謂:斷五下分結。云何度塹?謂:度無明深塹。云何超越境界?謂:究竟無始生死。云何脫諸防邏?謂:有愛盡。云何建聖法幢?謂:我慢盡。」
又復差别者:「是名比丘斷五支,成六支,守護一,依四種,棄捨諸諦,離諸求,淨諸覺,身行息,心善解脫,慧善解脫,純一立梵行,無上士。」
其道有三種 實覺亦三種
有身四種說 羅漢有六種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當說所知法、智及智者。諦聽,善思,當爲汝說。云何所知法?謂:五受隂。何等爲五?色受隂,受、想、行、識受隂,是名所知法。
「云何爲智?調伏貪欲、斷貪欲、越貪欲,是名爲智。
「云何智者?阿羅漢是。阿羅漢者,非有他世死、非無他世死、非有無他世死、非非有無他世死,廣說無量,諸數永滅。
「是名說所知法、智及智者。」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我今當說重擔、取擔、捨擔、擔者。諦聽!善思!當爲汝說。云何重擔?謂五受隂。何等爲五?色受隂,受、想、行、識受隂。
「云何取擔?當來有愛,貪喜俱,彼彼樂著。
「云何捨擔?若當來有愛,貪喜俱,彼彼樂著永斷無餘,已滅,已吐、盡、離欲、滅、沒。
「云何擔者?謂士夫。是士夫者,如是名,如是生,如是姓族,如是食,如是受苦樂,如是長壽,如是乆住,如是壽命齊限。是名爲重擔、取擔、捨擔、擔者。」
爾時,世尊而說偈言:
「已捨於重擔,不復應更取,
重任爲大苦,捨任爲大樂,
當斷一切愛,則盡一切行,
曉了有餘境,不復轉還有。」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有五受隂。何等爲五?色受隂,受、想、行、識受隂。愚癡無聞凡夫不如實知色、色集、色滅、色味、色盡、色離。有如實知故,於色所樂、讚歎、繫著住,色縛所縛,内縛所縛,不知根本,不知邊際,不知出離,是名愚癡無聞凡夫。以縛生,以縛死,以縛從此世至他世;於彼亦復以縛生,以縛死,是名愚癡無聞凡夫。隨魔自在,入魔網中,隨魔所化,魔縛所縛,爲魔所牽。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
「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、色集、色滅、色味、色患、色離。如實知故,不貪喜色,不讚歎,不繫著住,非色縛所縛,非内縛所縛,知根本,知津濟,知出離,是名多聞聖弟子。不隨縛生,不隨縛死,不隨縛從此世至他世,不隨魔自在,不入魔手,不隨魔所作,非魔所縛,解脫魔縛,離魔所牽;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」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有五受隂。何等爲五?謂:色受隂,比丘!於色猒、離欲、滅、不起、解脫,是名如來、應、等正覺;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猒、離欲、滅、不起、解脫,是名如來、應、等正覺。比丘亦於色猒、離欲、滅,名阿羅漢慧解脫;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猒、離欲、滅,名阿羅漢慧解脫。比丘!如來、應、等正覺,阿羅漢慧解脫,有何差别?」
比丘白佛:「如來爲法根、爲法眼、爲法依,唯願世尊爲諸比丘廣說此義,諸比丘聞已,當受奉行。」
佛告比丘:「諦聽!善思!當爲汝說。如來、應、等正覺未曾聞法,能自覺法,通達無上菩提,於未來世開覺聲聞而爲說法,謂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、八道。比丘!是名如來、應、等正覺未得而得,未利而利,知道、分别道、說道、通道,能復成就諸聲聞教授教誡;如是說正順欣樂善法,是名如來、羅漢差别。」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有五受隂。何等爲五?色受隂,受、想、行、識受隂。汝等比丘當觀察於色,觀察色已,見有我、異我、相在不?」
諸比丘白佛言:「不也,世尊!」
佛告比丘:「善哉!善哉!色無我,無我者則無常,無常者則是苦。若苦者,彼一切非我、不異我、不相在,當作是觀。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隂觀察非我、非我所。如是觀察已,於世間都無所取;無所取者,則無所著;無所著者,自覺涅槃:『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』」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當斷色欲貪,欲貪斷已,則色斷;色斷已,得斷知;得斷知已,則根本斷。如截多羅樹頭,未來不復更生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欲貪斷,乃至未來世不復更生。」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若色起、住、出,則苦於此起,病於此住,老、死於此出;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如是說。比丘!若色滅、息、沒,苦於此滅,病於此息,老、死於此沒;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」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過去、未來色尚無常,況復現在色!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察已,不顧過去色,不欣未來色,於現在色猒、離欲、滅、寂靜;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
「比丘!若無過去色者,多聞聖弟子無不顧過去色;以有過去色故,多聞聖弟子不顧過去色。若無未來色者,多聞聖弟子無不欣未來色;以有未來色故,多聞聖弟子不欣未來色。若無現在色者,多聞聖弟子不於現在色生猒、離欲、滅盡向;以有現在色故,多聞聖弟子於現在色生猒、離欲、滅盡向。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如是說。」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無常,苦、空、非我三經,亦如是說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當說聖法印及見清淨。諦聽!善思!若有比丘作是說:『我於空三昧未有所得,而起無相、無所有、離慢、知見。』者,莫作是說。所以者何?若於空未得者而言我得無相、無所有、離慢、知見者,無有是處!若有比丘作是說:『我得空,能起無相、無所有、離慢知見。』者,此則善說。所以者何?若得空已,能起無相、無所有、離慢、知見斷,斯有是處!云何爲聖弟子及見清淨?」
比丘白佛:「佛爲法根、法眼、法依,唯願爲說!諸比丘聞說法已,如說奉行。」
佛告比丘:「若比丘於空閑處樹下坐,善觀色無常、磨滅、離欲之法。如是觀察受、想、行、識,無常、磨滅、離欲之法。觀察彼隂無常、磨滅、不堅固、變易法,心樂、清淨、解脫,是名爲空。如是觀者,亦不能離慢、知見清淨。
「復有正思惟三昧,觀色相斷,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相斷,是名無相。如是觀者,猶未離慢、知見清淨。
「復有正思惟三昧,觀察貪相斷,瞋恚、癡相斷,是名無所有。如是觀者,猶未離慢、知見清淨。
「復有正思惟三昧,觀察我、我所,從何而生?
「復有思惟,觀察我、我所,從若見、若聞、若齅(xiu4)、若甞、若觸、若識而生。
「復作是觀察:『若因、若縁而生識者,彼識因、縁,爲常、爲無常?』
「復作是思惟:『若因、若縁而生識者,彼因、彼縁皆悉無常。』復次,彼因、彼縁皆悉無常,彼所生識云何有常?
「無常者,是有爲行,從縁起,是患法、滅法、離欲法、斷知法,是名聖法印、知見清淨;是名比丘當說聖法印、知見清淨……」如是廣說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毗耶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。
爾時,有離車名摩訶男,日日遊行,徃詣佛所。時,彼離車作是念:「若我早詣世尊所者,世尊及我知識比丘皆悉禪思,我今當詣七菴羅樹阿耆毗外道所。」即徃詣彼富蘭那迦葉住處。
時,富蘭那迦葉——外道衆主,與五百外道前後圍遶,高聲嬉戲,論說俗事。時,富蘭那迦葉遥見離車摩訶男來,告其眷屬,令寂靜住:「汝等默然!是離車摩訶男是沙門瞿曇弟子,此是沙門瞿曇白衣弟子,毗耶離中最爲上首,常樂寂靜,讚歎寂靜,彼所之詣寂靜之衆,是故汝等應當寂靜。」
時,摩訶男詣彼衆富蘭那所,與富蘭那共相問訊,相慰勞已,却坐一面。時,摩訶男語富蘭那言:「我聞富蘭那爲諸弟子說法:『無因、無縁衆生有垢,無因、無縁衆生清淨。』世有此論,汝爲審有此,爲是外人相毀之言?世人所撰(shuan4),爲是法、爲非法,頗有世人共論、難問、嫌責以不(fou3)?」
富蘭那迦葉言:「實有此論,非世妄傳。我立此論,是如法論,我說此法,皆是順法,無有世人來共難問而呵責者。所以者何?摩訶男!我如是見、如是說:『無因、無縁衆生有垢,無因、無縁衆生清淨。』」
時,摩訶男聞富蘭那所說,心不喜樂,呵罵已,從座起去,向世尊所,頭面禮足,却坐一面,以向與富蘭那所論事,向佛廣說。
佛告離車摩訶男:「彼富蘭那爲出意語,不足記也。如是富蘭那愚癡,不辨、不善、非因而作是說:『無因、無縁衆生有垢,無因、無縁衆生清淨。』所以者何?有因、有縁衆生有垢,有因、有縁衆生清淨。
「摩訶男!何因、何縁衆生有垢,何因、何縁衆生清淨?摩訶男!若色非一向是苦,非樂、非隨樂、非樂長養、離樂者,衆生不應因此而生樂著。摩訶男!以色非一向是苦,非樂、隨樂、樂所長養、不離樂,是故衆生於色染著;染著故繫,繫故有惱。摩訶男!若受、想、行、識非一向是苦,非樂、非隨樂、非樂長養、離樂者,衆生不應因此而生樂著。摩訶男!以識非一向是苦,非樂,隨樂、樂所長養、不離樂,是故衆生於識染著;染著故繫,繫故生惱。摩訶男!是名有因、有縁衆生有垢。
「摩訶男!何因、何縁衆生清淨?摩訶男!若色一向是樂,非苦、非隨苦、非憂苦長養、離苦者,衆生不應因色而生猒離。摩訶男!以色非一向樂,是苦、隨苦、憂苦長養、不離苦,是故衆生猒離於色;猒故不樂,不樂故解脫。摩訶男!若受、想、行、識一向是樂,非苦、非隨苦、非憂苦長養、離苦者,衆生不應因識而生猒離。摩訶男!以受、想、行、識非一向樂,是苦、隨苦、憂苦長養、不離苦,是故衆生猒離於識;猒故不樂,不樂故解脫。摩訶男!是名有因、有縁衆生清淨。」
時,摩訶男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,禮佛而退。
知法及重擔 徃詣觀欲貪
生及與畧說 法印富蘭那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支提竹園精舍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多聞聖弟子於何所而見無常、苦?」
諸比丘白佛言:「世尊爲法根、法眼、法依,唯願爲說!諸比丘聞已,當如說奉行。」
佛告比丘:「諦聽!善思!當爲汝說。多聞聖弟子於色見無常、苦,於受、想、行、識,見無常、苦。比丘!色爲是常、無常耶?」
比丘白佛:「無常。世尊!」
「比丘!無常者是苦耶?」
比丘白佛:「是苦。世尊!」
「比丘!若無常、苦,是變易法,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我、異我、相在不?」
比丘白佛:「不也,世尊!」
「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是故,比丘!所有諸色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若内、若外,若麤、若細,若好、若醜,若逺、若近,彼一切皆非我、非異我、不相在。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察,猒於色,猒受、想、行、識,猒故不樂,不樂故解脫,解脫故:『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』」
時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毗耶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多聞聖弟子於何所見非我、不異我、不相在。如是平等正觀,如實知見?」
比丘白佛:「世尊爲法根、法眼、法依,唯願爲說!諸比丘聞已,如說奉行。」
佛告比丘:「諦聽!善思!當爲汝說。多聞聖弟子於色見非我、不異、不相在,是名如實正觀。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」
佛告諸比丘:「色爲是常、爲無常耶?」
比丘白佛:「無常。世尊!」
復告比丘:「若無常者,是苦不?」
比丘白佛:「是苦。世尊!」
「比丘!若無常、苦,是變易法,多聞聖弟子於中寧見有我、異我、相在不?」
比丘白佛:「不也,世尊!」
「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是故,比丘!所有諸色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若内、若外,若麤、若細,若好、若醜,若逺、若近,彼一切皆非我、不異我、不相在,是名如實正觀。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察,於色得解脫,於受、想、行、識得解脫。我說彼解脫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,純大苦聚。」
佛說此經時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色是無常,無常則苦,苦則非我;非我者,彼一切非我、不異我、不相在,如實知,是名正觀。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隂非我、非我所觀察;如是觀察,於諸世間都無所取,無所取故無所著,無所著故自覺涅槃:『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』」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比丘!於何所不見我、異我、相在?」
比丘白佛:「世尊爲法根、法眼、法依,唯願爲說!諸比丘聞已,如說奉行。」
佛告比丘:「諦聽,善思,當爲汝說。於色不見有我、異我、相在不?於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比丘!色爲是常、無常耶?」
比丘白佛:「無常。世尊!」
佛言:「比丘!若無常者,是苦不?」
比丘白佛:「是苦。世尊!」
「比丘!若無常、苦,是變易法,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我、異我、相在不?」
比丘白佛:「不也,世尊!」
「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是故,比丘!諸所有色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若内、若外,若麤、若細,若好、若醜,若逺、若近,彼一切非我、不異我、不相在。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比丘!多聞聖弟子觀察五受隂非我、非我所。如是觀察者,於諸世間都無所取,無所取者無所著,無所著故自覺涅槃:『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』」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若無常色有常者,彼色不應有病、有苦,亦不應於色有所求,欲令如是、不令如是。以色無常故,於色有病、有苦生,亦得不欲令如是、不令如是。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比丘!於意云何?色爲常、爲無常耶?」
比丘白佛:「無常。世尊!」
「比丘!無常爲是苦不?」
比丘白佛:「是苦。世尊!」
「比丘!若無常、苦,是變易法,多聞聖弟子於中寧見是我、異我、相在不?」
比丘白佛:「不也,世尊!」
「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是故,比丘!諸所有色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若内、若外,若麤、若細,若好、若醜,若逺、若近,彼一切非我、非我所如實知。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多聞聖弟子正觀於色,正觀已,於色生猒、離欲、不樂、解脫;受、想、行、識,生猒、離欲、不樂、解脫:『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』」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色是苦。若色是苦者,不應於色有病、有苦生,亦不欲令如是,亦不令不如是。以色是苦,以色是苦故,於色病生,亦行於色欲令如是、不令如是。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比丘!色爲常、無常耶?」
比丘白佛:「無常。世尊!」
「比丘!無常者是苦不?」
比丘白佛:「是苦。世尊!」
「比丘!若無常、苦,是變易法,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我、異我、相在不?」
比丘白佛:「不也,世尊!」
「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是故,比丘!諸所有色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若内、若外,若麤、若細,若好、若醜,若逺、若近,彼一切非我、不異我,不相在,如實觀察。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多聞聖弟子於色得解脫,於受、想、行、識得解脫;我說彼解脫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苦、惱,純大苦聚。」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已,歡喜奉行。
雜阿含經卷第三
音释:
1.重擔,擔:都濫切(dan4)。重擔:謂五陰重擔也。
2.塹,七豔切(qian4)。
3.齅,许救切(xiu4),以鼻㨫气也。
4.獼猴,獼:音彌;猴:音候。獼猴:猿系之屬。
5.撰,雛綰切(shuan4)。
6.難問,難:乃旦切(nan4)。難問:謂:詰難問之也。
7.以不,不:俯九切(fou3),以不猶言可不可也。
释典文化龙藏法音供养群供养此经一卷
西安释典文化龙藏法音工作室制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