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說忠心經
東晉 西域沙门 竺曇無蘭 譯
聞如是:
一時,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是時,諸菩薩、四輩弟子、天龍鬼神、帝王人民,日會聽經。佛右面比丘,名曰目連,神通妙達、智如虛空,隨時變化、權智並行,普爲濟衆數如恒沙,諸天稽首靡不師仰。
佛告目連:「彼有大國,去斯八千,處在邊境。不覩三尊之至靈,希聞如來、無所著、正真、等覺神妙清化,習於顛倒衆邪之行,以爲真諦。王及臣民,奉事梵志等五百人,各有五通,力能移山住流,分身變化。國有大山,塞民逕路,舉國患之。王以山爲民艱難,具向梵志說之。梵志答曰:『吾等自爲民除患,王無慼焉!』即繞山坐,各一其心,以道定力,山起欲移。」
佛告目連:「汝往彼國,現道神化,長度梵志,濟其人民,令遠三塗,永處福堂。」
目連受教,承佛威神,尋路放光遏絕日明,懸處虛空當其山顶,山爲不動。
梵志驚曰:「此山已起,誰遏之乎?日又無光,此將有异!」中有明者,以道定意觀衆弟子心,誰穢濁者,令山不移?覩見諸心,普有道淨,國榮寶色,不穢其心。仰頭觀見,覩一沙門,當其山上。梵志僉曰:「正是瞿曇弟子所爲。」梵志呼曰:「王令吾等爲民除患,汝抑之爲?」
目連答曰:「吾自懸虛,誰抑汝山?」
梵志三盡道力,欲令山移,山又三下,遂成平地。梵志顧相謂曰:「夫有明達、道德深者,即吾等師。」咸興正服,稽首敬白:「願爲弟子,示吾極灵。」
目連答曰:「汝等欲去瞑就明者,善!吾有尊師,號曰無上正真、天中之天,爲一切智。汝等尋吾往至佛所。」
梵志答曰:「佛之導化,寧踰於師乎?」
目連曰:「佛以須彌爲芥子,吾以芥子爲須彌。」歎佛德畢,曰:「汝等尋吾後。」目連接諸梵志,猶若壯士屈伸臂頃,即在佛前,具陳其情,白佛言:「吾承無上正真之化,化諸梵志,斯等內外已淨,猶若新㲲易可爲色。唯願天尊!蕩其微垢,令成真淨。」梵志見佛,心開意喜,皆作沙門。
佛告诸比丘:「我爲汝曹說經,上語亦善、中語亦善、下語亦善,語中深說度世之道,政心爲本。聽我所言,使後世傳行之。」諸比丘皆叉手受教。
佛言:「人身有五賊,牽人入惡道。何等爲五:一者色、二者痛痒、三者思想、四者生死、五者識,是五者,人所常念。」
佛言:「人身常爲目所欺、爲耳所欺、爲鼻所欺、爲口所欺。目但能見不能听;耳但能聞不能見;鼻但能知臭香不能闻;口但能知味不能知香臭;身但能知寒溫不能知味,五者皆屬心,心爲本。」
佛告諸比丘:“欲求道者,當端汝心。人從癡故,隨十二因緣,便有生死。何等爲十二?一者本爲癡、二者行、三者識、四者名色、五者六入、六者触、七者痛、八者愛、九者取、十者有、十一者生、十二者死。施行善者,復得爲人;施行惡者,入泥犁、薜荔、畜生、鬼神中。佛坐思念人癡故便有生死。
「何等爲癡?本從癡中來,今生爲人復癡,心不解、目不開,不知死趣何道?見佛不問、見經不讀、見沙門不承事、不信道德、見父母不敬、不念世間苦、不知泥犁中考治劇,是名爲癡,故有生死不息。人生死如呼吸之間,脆不過於人命。人身中有三事身死:識去、心去、意去。是三者,常相追逐。施行惡者,入泥犁、禽兽、薜荔、畜生、鬼神中;施行善者,三亦相追逐,或生天上、或生人中;墮是五道中者,皆坐心不端故。」
佛告諸比丘:「皆當端汝目、端汝耳、端汝鼻、端汝口、端汝身、端汝心,身體皆當斷於土, 神當不復入泥犁、薜荔、畜生、鬼神中。視人家有惡子,爲吏所取,皆坐心不端故。人身中有百字,如車有百名。人多貪好怒,不思惟身中事,死堕泥犁中,後悔之無所復及。我棄國捐遮迦越王,憂斷生死,欲使世間人得泥洹道,第一精進者,立得阿羅漢;第二精進者,得阿那含;第三精進者,得斯陀含;第四精進者,得須陀洹;雖不能大精進,當持五戒:不殺、不盜、不婬、不欺、不飲酒。」
佛言:「人坐起常當思念四事。何等四?一者自觀人身,觀他人身;二者自觀痛痒,觀他人痛痒;三者自觀意,觀他人意;四者自觀法,觀他人法。心小欲乱意,當自端視人身體,飽亦極、飢亦極、住亦極、行亦極、寒亦極、熱亦極、卧亦极。臥欲來時,當自驚起,坐端心坐;心不端者,當起立;立不端者,當經行;心儻不端者,當自正。譬如有國王將兵出鬪,健者在前;既在前圖复却退,欲却著後人。
「比丘!既棄家捐妻子、剃鬚髮爲沙門,雖一世苦,後長解脫。已得道者,內自歡喜,視妻如視姊弟、視子如知識,無貪愛之心。常當慈哀十方諸天、人民、泥犁、禽兽、薜荔、蜎飛蠕動之類,皆使富貴安隱度脫,得泥洹之道。見畋猎,當以慈心傷哀之,知生不復癡。能有是意者,常念師恩,事佛如人念父母;如獄中有死罪囚,有賢者往請囚出囚。黠慧者常念賢者恩,比丘已得道者,當念佛,如是念經,當如人念饭食。
「諸比丘當相承事,如弟事兄,中有癡者,當問黠者,展轉相教;問黠者如瞑中有燈火,無得陰謀作惡、無得諍訟。見金銀當如見粪土,無得妄證入人罪法,言語無得中傷人意。不见莫言見、不聞莫言聞,行道常當低頭,視地蟲無得蹈殺。無得貪人婦女,無得形相人婦女。坐自思惟,去貪愛之心,乃得道耳。」
佛告諸比丘:「欲求道者,當端汝心,於閑處坐,自呼吸其氣息,知息短長。長息不報,形體亦極;閉氣不息,形體亦極。分別自思惟,形體誰作者?心當觀外,亦當觀内。自思惟歡然,與人有異心,當是時不用天下珍寶。心稍欲隨正道,意復小動者,即還自守其意,意即爲還。譬如人有鏡,鏡不明不見其形,磨去其垢,即自見形。人去貪婬、去瞋恚、去愚癡,譬如磨鏡。谛思惟,天下無堅固,皆有無常。」
佛告諸比丘:「持心當如四方石,石在中庭,雨墮亦不能壞、日炙亦不能销、風吹亦不能起,持心當如石。」
「天下人心,如流水中草木,各自流行,不相顧望。前者亦不顧後,後者亦不顧前,草木流行,各自如故。人心亦如是,一念來、一念去,如草木前後不相顧望。於天上天下無所復樂,寄居天地間,棄身不復死。道成乃能知師恩,見師即承事,不見者思惟其教誡,如孝子念父母,如人念饭食,道定便更慈哀天下人民、蜎飛蠕動之類。坐獨自歎已脫身於天下及五道:一者天道、二者人道、三者畜生道、四者餓鬼道、五者泥犁道。爲羅漢者,即能飛行變化。身中出水火、出無間入無孔,欲離世間,取泥洹去者,即能。」
佛告諸比丘:「道不可不學,經不可不讀。」佛說經已,五百沙門皆得阿羅漢道。
阿難白佛言:「是諸沙門,聞經意解,何其疾也?」
佛言:「此諸比丘,前迦葉佛時受誦斯經;中間無佛,隨世因緣廢不復聞,至今吾爲說,聞即得道。」
佛說經竟,諸菩薩、四輩弟子、帝王人民、天龍鬼神,無不歡喜,爲佛作禮。
佛說忠心經
西安释典文化龙藏法音工作室制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