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西來玄化應運略録
宋 正議大夫 安國軍節度使 開國侯 程輝編
准《五分律》說:釋迦牟尼佛,生中印土迦維羅城刹帝利家,父名白淨飯王,母號摩耶,右脇而生,紫磨金色;不紹王位,十九踰城,至雪山中;六年苦行,日食麻麥。又至象頭山,學不用處定,三年知非遂捨。又至鬱頭藍,學非想定,三年知非亦捨。即以無心意而受行,悉摧伏諸外道。世尊時年三十,於二月八日明星出時,成等正覺;於鹿野苑中,度憍陳如等五人,爲教興之始也。
又准《周書異記》說:周昭王二十四年,甲寅歲四月八日,有光來照殿前。王問太史蘇由,對曰:西方當有大聖人生,後一千年,教流此土。
至後漢孝明帝永平七年,正月十五日,帝夜夢金人,身長丈六,赫奕如日,來詣殿前曰:聲教流傳此土。
帝旦集群臣,令占所夢。時,通人傅毅對曰:“臣覽《周書異記》云:西方有大聖人出世,滅後千載,當有聲教流傳此土。陛下所夢,將必是乎。”
帝遂遣王遵等一十八人,西訪佛法,至月氏國,遇摩騰、竺法蘭二菩薩,將白㲲上畫釋迦像,及《四十二章經》一卷,載以白馬,同回洛陽。時,永平十年,丁卯十二月三十日也。因以騰蘭譯經之所,名白馬寺。後六年摧伏異道,二菩薩踊身虚空,爲王說偈曰。
狐非獅子類,燈非日月明;
池無巨海納,丘無嵩岳榮。
法雲垂世界,法雨潤群萌;
顯通希有事,處處化群生。
四十二章經序
昭文舘大學士 中奉大夫 掌諸路頭陀教 特賜圓通玄悟大禪師 頭陀僧溥光奉勑撰
伏聞:無上法王,爲一大事因縁,出現世間;隨機接物,演河沙妙義,設無量行門;運神通四十九年,度衆生百千萬億。將般涅槃,囑累國王大臣:宣揚正法,續佛慧命!斯乃爲未來世衆生,作無窮之利益。大慈逺被,其至矣乎!
欽惟聖上道貫百王,智周庶品;每萬機之暇,弘崇三寶,景仰一乗。思所以荅列聖在天之靈,皇太后鞠育之恩。旣創建大招提,博施諸貝典。
又以爲,《四十二章經》乃釋迦如來初成正覺,大弟子衆記諸聖言,沙門釋子、臣寮士庶,率可遵行。適有以前代注本爲進者,特勑有司一新板本,遍頒朝野;將使或緇或素,若見若聞頂戴奉行,咸登覺地。其深心、願心、廣大心,非聦明睿智孰與?
於此詔頭陀僧溥光爲之序。
【臣】溥光幸在空門,忝(tian3)爲佛子;夙承隆眷,不敢以固陋辭。
竊惟:能仁所演三藏十二分,一切脩多羅數等塵沙。如華嚴、般若、寶積、大集、涅槃等部,文富義博,事備理周,在龍宫海藏,爛若日星。而騰蘭東邁,獨持此經,適符漢明西迓(ya4)聲教之運,而大振玄風于天下後世。是其可以常情,卜度擬議哉?意其必有冥數,潜通諸佛密證;爲震旦萬世,五乗之大本,五性之通達。妙道至理,存乎其間者歟。
研其義味,蓋爲佛者,在日用修進之際,造次顛沛,不可須㬰離之要㫖乎!明明天子流布宣揚,其猶捧佛日而曲照昬衢,霶(pang1)法雨而普滋羣槁。上不負如來之囑累,下廣開叔世之津梁。娑婆界中,莫大之良因也。
昔,唐太宗勑書手十人録《遺教經》,遍付諸郡,用伸勸勉;方之今辰,其有間矣。歎詠不足,無任歡喜踊躍;焚香再拜,書于經之首云。
皇慶元年正月 日上
註四十二章經序
宋 真宗皇帝製
夫至真不宰,豈隔於含靈?群動無明,自迷於正覺。是以慈悲之上聖,因談歸救之妙門;接物而利生,隨機而演教;布法雲而潤物,揭智炬以燭幽。示忘言之言,爲無說之說。
《四十二章經》者,蓋能仁訓戒之辭也。自騰蘭之傳譯,即華夏以通行。
朕嘗以餘閑,潜加覽閱。冀協宣揚之誼,因形注釋之詞。晦朔屢更,簡編俄就。導群氓之耳目,雖愧精深;資衆善之筌蹄,庶符利益。其有相傳之疑誤,累句之難分,亦用辨明,庶臻演暢。粗題篇首,以達予衷云爾。
佛說四十二章經
迦葉摩騰共竺法蘭 奉詔譯
宋 真宗皇帝註
爾時,世尊既成道已,作是思惟:離欲寂靜,是最爲勝;住大禪定,降諸魔道。今轉法輪,度衆生於鹿野苑中,爲憍陳如等五人,轉四諦法輪,而證道果。
時,復有比丘所說諸疑,陳佛進止。世尊教詔,一一開悟。合掌敬諾,而順尊勑。
爾時,世尊爲說真經四十二章。
第一章 出家證果
佛言:“辭親出家爲道,識心達本,解無爲法,名曰沙門。常行二百五十戒,爲四真道行;進志清淨,成阿羅漢。”
佛言:“阿羅漢者,能飛行變化,住壽命,動天地。
“次爲阿那含。阿那含者,壽終魂靈上十九天,於彼得阿羅漢。
“次爲斯陀含。斯陀含者,一上一還,即得阿羅漢。
“次爲須陀洹。須陀洹者,七死七生,便得阿羅漢。
“愛欲斷者,譬如四支斷,不復用之。”
第二章 達理崇道
佛言:“出家沙門者,斷欲去愛,識自心源,達佛深理,悟佛無爲;内無所得,外無所求,心不繫道,亦不結業;無念無作,無修無證,不歴諸位而自崇最,名之爲道。”
第三章 割愛取足
佛言:“剃除鬚髮而爲沙門,受佛法者,去世資財,乞求取足;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慎不再矣! 使人愚蔽者,愛與欲也。”
第四章 十善惡業
佛言:“衆生以十事爲善,亦以十事爲惡。何者爲十?身三、口四、意三。身三者,殺、盗、婬。口四者,兩舌、惡罵、妄言、绮語。意三者,嫉、恚、癡。不信三尊,以邪爲真。
“優婆塞行五事,不懈退;至十事,必得道也。”
第五章 改過滅罪
佛言:“人有衆過而不自悔,頓止其心;罪來歸身猶水歸海,自成深廣,何能免離?有惡知非,改過得善,罪日消滅,後㑹得道也。”
第六章 以善待惡 害贤殃身
佛言:“人愚,以吾爲不善;吾以四等慈護濟之。重以惡來者,吾重以善徃。福德之氣,常在此也;害氣重殃,反在于彼。”
有愚人聞:佛道守大仁慈,以惡來,以善徃。故來罵佛。
佛嘿然不答,愍之癡㝠,狂愚使然。
罵止,問曰:“子以禮從人,其人不納,實理如之乎?”
曰:“持歸。”
“今子罵我,我亦不納;子自持歸,禍子身矣。猶響應聲,影之追形,終無免離,慎爲惡也!”
第七章 塵唾自汙
佛言:“惡人害賢者,猶仰天而唾;唾不汙天,還汙己身。逆風坋 人,塵不汙彼,還坋于身。賢者不可毀,禍必滅己也!”
第八章 博施奉道 助施得福
佛言:“夫人爲道,務博愛,博哀施,徳莫大施。守志奉道,其福甚大。覩人施道,助之歡喜,亦得福報。”
質曰:“彼福不當減乎?”
佛言:“猶如炬火,數千百人各以炬來,取其火去,熟食除㝠,彼火如故。福亦如之。”
第九章 舉飯較勝 尊親顯孝
佛言:“飯凡人百,不如飯一善人。飯善人千,不如飯持五戒者一人。飯持五戒者萬人,不如飯一須陀洹。飯須陀洹百萬,不如飯一斯陀含。飯斯陀含千萬,不如飯一阿那含。飯阿那含一億,不如飯一阿羅漢。飯阿羅漢十億,不如飯辟支佛一人。飯辟支佛百億,不如飯一佛;學願求佛,欲濟衆生也。飯善人,福最深重。”
“凡人事天地鬼神,不如孝其二親,二親最神也!”
第十章 詳難勉行
佛言:“天下有二十難:貧窮布施難;豪貴學道難;判命不死難;得覩佛經難;生值佛世難;忍色離欲難;見好不求難;有勢不臨難;被辱不瞋難;觸事無心難;廣學博究難;不輕未學難;除滅我慢難;㑹善知識難;見性學道難;對境不動難;善解方便難;隨化度人難;心行平等難;不說是非難。”
第十一章 守道淨命
有沙門問佛:“以何縁得道?奈何知宿命?”
佛言:“道無形相,知之無益,要當守志行。譬如磨鏡,垢去明存,即自見形;斷欲守空,即見道真,知宿命矣。”
第十二章 明闡四問
佛言:“何者爲善?惟行道善。
“何者最大?志與道合大。
“何者多力?忍辱最健。忍者無惡,必爲人尊。
“何者最明?心垢除,惡行滅,内清淨無瑕;未有天地,逮于今日,十方所有未嘗不見,得無不知,無不見,無不聞,得一切智,可謂明矣。”
第十三章 澄濁見道
佛言:“人懷愛欲不見道者,譬如濁水,以五彩投其中,致力攪之;衆人共臨水上,無能覩其影。愛欲交錯,心中爲濁,故不見道。若人漸解懴悔,來近知識;水澄穢除,清淨無垢,即自見形。
“猛火著釜下,中水踊躍,以布覆上;衆生照臨,亦無覩其影者。心中本有三毒,湧沸在内,五蓋覆外,終不見道。惡心垢盡,乃知魂靈所從來生,死所趣向;諸佛國土,道徳所在耳。”
第十四章 明存暗滅
佛言:“夫爲道者,譬如持炬火,入㝠室中;其㝠即滅,而明猶存。學道見諦,愚癡都滅,無不明矣。”
第十五章 心不離道
佛言:“吾何念?念道。吾何行?行道。吾何言?言道。吾念諦道,不忘須㬰也。”
第十六章 恆念非常
佛言:“覩天地,念非常;覩山川,念非常;覩萬物形體豐熾,念非常。執心如此,得道疾矣。”
第十七章 念道行道
佛言:“一日行,常念道、行道,遂得信根,其福無量。”
第十八章 四大無我
佛言:“熟自念身中四大,名【別本為“各”】自有名,都爲無吾。我者寄生亦不乆,其事如幻耳。”
第十九章 求名危身
佛言:“人隨情欲求花名,譬如燒香,衆人聞其香,然香以薫自燒。愚者,貪流俗之名譽,不守道真;花名危己之禍,其悔在後時。”
第二十章 財色招苦
佛言:“財色之於人,譬如小兒貪刀刃之蜜,甜不足一食之美,然有截舌之患也。”
第二十一章 妻子甚獄
佛言:“人繫於妻子、寶宅之患,甚於牢獄、桎梏 桹檔 (lang2 dang1)。牢獄有原赦,妻子情欲雖有虎口之禍,己猶甘心投焉,其罪無赦。”
第二十二章 色慾障道
佛言:“愛欲莫甚於色。色之爲欲,其大無外。頼有一矣,假其二同,普天之民無能爲道者。”
第二十三章 欲火燒身
佛言:“愛欲之於人,猶執炬火逆風而行;愚者不釋炬,必有燒手之患。貪婬、恚怒、愚癡之毒處在人身,不早以道除斯禍者,必有危殃;猶愚貪執炬,自燒其手也。”
第二十四章 天女嬈佛
時,有天神獻玉女於佛,欲以試佛意、觀佛道。
佛言:“革囊衆穢,爾來何爲?以可誑俗,難動六通。去,吾不用爾。”
天神愈敬佛,因問道意。佛爲解釋,即得須陀洹。
第二十五章 順性得道
佛言:“夫爲道者,猶木在水尋流而行,不左觸岸,亦不右觸岸,不爲人所取,不爲鬼神所遮,不爲洄流所住,亦不腐敗,吾保其入海矣。人爲道,不爲情欲所惑,不爲衆邪所誑,精進無疑,吾保其得道矣。”
第二十六章 疎意遠色
佛告沙門:“慎無信汝意,汝意終不可信!慎無與色㑹,色㑹即禍生!得阿羅漢道,乃可信汝意耳。”
第二十七章 正觀女色
佛告諸沙門:“慎無視女人!若見無見,慎無與言。若與言者,勑心正行,曰:‘吾爲沙門,處于濁世;當如蓮花,不爲泥所汙。老者以爲毋,長者以爲姊,少者以爲妹,㓜者予敬之以禮。’
“意殊當諦惟,觀自頭至足,自視内:彼身何有?唯盛惡露諸不淨種。以釋其意。”
第二十八章 趣道避欲
佛言:“人爲道,去情欲;當如草見大火,來已劫。道人見愛欲,必當逺之。”
第二十九章 心寂欲息
佛言:“人有患婬情不止,踞斧刃上以自除其隂。佛謂之曰:‘若使斷隂,不如斷心;心爲功曺,若止功曹,從者都息。邪心不止,斷隂何益?斯須即死。’”
佛言:“世俗倒見,如斯癡人。”
第三十章 心灭意灭
有婬童女與彼男誓,至期不來而自悔曰:“欲吾知爾本,意以思想生;吾不思想爾,即爾而不生。”
佛行道聞之,謂沙門曰:“記之!此迦葉佛偈,流在俗間。”
第三十一章 離愛絕憂
佛言:“人從愛欲生憂,從憂生畏;無愛即無憂,不憂即無畏。”
第三十二章 精進得果
佛言:“人爲道,譬如一人與萬人戰。被甲操兵出門欲戰,意怯膽弱迺自退走;或半道還,或格闘而死;或得大勝,還國髙遷。夫人能牢持其心,精銳進行,不惑於流俗狂愚之言者,欲滅惡盡,必得道矣。”
第三十三章 處中得道
有沙門夜誦經,其聲悲緊,欲悔思返。
佛呼沙門問之:“汝處于家,將何修爲?”
對曰:“常彈琴。”
佛言:“弦緩何如?”
曰:“不鳴矣。”
“弦急何如?”
曰:“聲絕矣。”
“急緩得中何如?”
曰:“諸音普調。”
佛告沙門:“學道猶然,執心調適,道可得矣。”
第三十四章 去垢成行
佛言:“夫人爲道,猶所鍛鐡;漸深垂去垢,成器必好。學道以漸,深去心垢,精進就道;異即身疲,身疲即意惱,意惱即行退,行退即修罪。”
第三十五章 人生皆苦
佛言:“人爲道亦苦,不爲道亦苦。惟人自生至老,自老至病,自病至死,其苦無量;心惱積罪,生死不息,其苦難說。”
第三十六章 辗转获胜
佛言:“夫人離三惡道,得爲人難;既得爲人,去女即男難;既得爲男,六情完具難;六情已具,生中國難;既處中國,值奉佛道難;既奉佛道,值有道之君難;既值有道之君,生菩薩家難;既生菩薩家,以心信三尊,值佛世難。”
第三十七章 命懸呼吸
佛問諸沙門:“人命在幾間?”
對曰:“在數日間。”
佛言:“子未能爲道。”
復問一沙門:“人命在幾間?”
對曰:“在飯食間。”
“去!子未能爲道。”
復問一沙門:“人命在幾間?”
對曰:“呼吸之間。”
佛言:“善哉!子可謂爲道者矣。”
第三十八章 念戒近道
佛言:“弟子去,離吾數千里,意念吾戒,必得道。若在吾側,意在邪,終不得道。其實在行,近而不行,何益萬分耶?”
第三十九章 佛經如蜜
佛言:“人爲道,猶若食蜜,中邊皆甜。吾經亦爾,其義皆快,行者得道矣。”
第四十章 惡盡得道
佛言:“人爲道,能拔愛欲之根。譬如擿 (zhai1)懸珠,一一擿之,㑹有盡時。惡盡,得道也。”
第四十一章 出欲免苦
佛言:“諸沙門!行道當如牛,負行深泥中,疲極不敢左右顧,趣欲離泥,以自蘇息。沙門視情欲,甚於彼泥;直心念道,可免衆苦。”
第四十二章 了法如幻
佛言:“吾視王侯之位,如塵隙;視金玉之寶,如瓦礫 ;視紈素之服,如弊帛;視大千世界,如一訶子;視四耨水,如塗足油;視方便,如筏寶聚;視無上乗,如夢金帛;視求佛道,如眼前花;視求禪定,如須彌柱;視求涅槃,如晝夜寤;視倒正者,如六龍舞;視平等者,如一真地;視興化者,如四時木。”
諸大比丘,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佛說四十二章經
題焚經臺詩
唐太宗文皇帝製
門徑蕭蕭長緑苔,一回登此一徘徊;青牛謾說函關去,白馬親從印土來。確定是非憑烈焰,要分真僞築髙臺;春風也解嫌狼藉,吹盡當年道教灰。
龍藏音釋(註:現代音中,已無古音“入聲”;故凡遇“入聲”字,皆取現代義同之音代之。)
1.讒:士㗸切(chan2),佞也。
2.構:音遘(gou4),架也。
3.讟:音讀(du2),謗痛怨也。
4.坋:房粉切(fen4),塵也。
5.輟:音拙(zhuo 入聲),止也。註:取現代音(chuo4)
6.鷙:音至(zhi4),猛鳥也。
7.殉:辤閏切(xun4),以人送死,身亡從物曰殉。
8.徇:似閏切(xun4),從也。
9.㳷:正作脗,弭盡切(min3);脗合,無波際貌。
10.桎:音執(zhi 入聲),在足曰桎。註:取現代音(zhi4)
11.梏:音穀(gu 入聲),在手曰梏。註:取現代音(gu4)
12.桹:音郎(lang2)。
13.檔:音當(dang1)。
14.擿:音責(zhe入聲),手取也。註:取現代音(zhai1)
15.淖:音鬧(nao4),溺也,泥也。
16.礫:音力(li1),石也。
释典文化龙藏法音供养群供养此经一卷
西安释典文化龙藏法音工作室制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