陰持入經卷下
後漢 安息國 三藏 安世高 譯
有九絕處,令一切淨法部墮聚合。何等為九?一、止,二、觀,三、不貪,四、不恚,五、不癡,六、非常,七、為苦,八、非身,九、不淨,是為九。
彼止,名為意止,在處能止、已止、正止、攝止、不失止、不忘、心寂然,一一向念,是名為止。
何等為觀?觀,名為了陰、為了持、為了入、了名字、了從本生、了從本法已生、了苦、了習、了盡、了道行、了從善惡從是法生,了增復增、了白黑,了是可隨、不可隨。如有分別,為施、不施、為下、復下、為念、復念、為思觀、為識、為慧、為眼、為謀、為滿、為解、為慧、為明、為欲、為光、為敢不離、為觀法、為覺意、為直見、為道種,是名為觀。
亦有若干二輩觀:一為淨觀,二為不淨觀,三為清淨觀,四為不清淨觀,五為黑觀,六為白觀,七為可行觀,八為不可行觀,九為罪行觀,十為殃福觀,十一為縛觀,十二為解脫觀,十三為有所益觀,十四為失無所益觀,十五為往觀,十六為還觀,十七為受罪觀,十八為除罪觀,是故名為觀。
亦為二因緣,令有是說止,為一切天下人有二病。何等為二?一為癡,二為愛。是二病故,佛現二藥。何等為二?一為止,二為觀。若用二藥為愈二病,令自證。貪愛欲,不復貪念,意得解脫,癡已解,令從慧得解脫。
彼愛欲藥,為何等?為止。愛已解,意亦解,意已解,病便愈。
彼癡藥,為何等?為觀。癡已卻解,從慧解脫為病癒。
如是,佛說如是二法當知:一為字,二為色。二法當捨:一為癡,二為愛。
二法當自知:一為慧,二為解脫。二法可行:一為止,二為觀。
彼止已行,令識色;已識,令愛得捨;愛已解意便得解脫,自證知。止已行滿足,便得捨癡;已得捨癡,便從慧得解脫,自證知。
若比丘,已二法自知,字亦色;已二法捨,癡亦愛;如是齊是便無所著,癡行畢。欲度世,是為尚有餘無為未度;已無為竟,命已竟畢,便為苦盡,令後無苦。
彼以有是陰亦持亦入,已盡止寂然,從後無陰亦持亦入,無相連、不復起,是為無餘。已得度世無為,畢是,為二無為種。
彼不貪清淨本,為何等?為三界中不得、不望、不求,是名為不貪清淨本。
是本為誰?為不貪身清淨、言清淨,法(亦)餘相連清淨法,意所念為本,是為不貪清淨本;亦有清淨本,佛說為八種行,是清淨本。彼為三清淨道種,是為不貪本。何等為三?一為、直方便治。二為、直念。三為、直定。是為三清淨道種本,是故名為不貪清淨本。
彼無恚不犯法本,為何等?若忍所行,未來為不出恚忍因緣,為不恚,不恚不受殃;無恚,無瞋亦不瞋,無怨亦不想怨,是為無恚不犯法本。是故名為無恚不犯法本。
亦有三清淨道種,為無恚不犯法本,一為正語,二為正業,三為正致利。是為三清淨道種,是故名為無恚不犯法本。
彼不惑清淨本,為何等?為從慧見四諦如有,如有應受清淨,不愚不惑,不隨惑亦不墮惑。慧明明相見,從清淨法,是為不惑清淨本。
是本為誰?為不惑清淨,所身行、所言行、所心行,亦隨相連清淨法,為意思惟相念所法本。
亦為從二清淨道種,為不惑本:一為直見,二為直行。是為從二清淨道種本,是故名為不惑清淨本,是為三清淨。為八種道,已份(fen1)在所隨應。
非常為如是,彼非常想為何等?一切所行是非常想,所想計知是為受,是為非常想。
亦從有世間八法。何等為八?有利、無利、名聞、不名聞、有論議、無論議、若苦、若樂。為意不墮不受,從若干思不受,止護觀,思惡得止,是名為非常想。
彼苦想為何等?為一切世間行,是為苦所想覺知受,是名為苦想。
從是要為何等?望苦想為已習、已增,所念已多,為貪已足,為不墮貪,為意不受、不隨,相牽不墮、不念。若干意護觀,為已,得(惡)為得止,從是思望致是要。
彼非身想為何等?為一切法不計身、不墮身,為想知想受,是名為非身想。
從是為何等?望致非身想,已為念、為思、為已增,令是是自計我,為是為意不受,捨若干態,不受跓(zhu4)為觀,穢惡得止,是為從是要致。
彼惡不淨想,為何等?為一切世間行,為不淨所想,自知受是名為不淨想。
從是想為何等?望致不淨想,已為念、為思、為已增,令世間五樂意卻;捨意,不牽、不受、不復墮,若干念以得護,為穢惡得跓,是為從是要致。
彼為四思想念行,何以故?令知五陰。故佛說是分別見,彼不淨想行,為令色陰從是解;彼苦想行,令痛陰從是解;彼非身想行,令思想陰、亦行陰從是解。
彼非常想行,令識陰從是解。
彼從止行,令愛從是解。
彼從觀行,令癡從是解。
彼從不貪,為捨貪。
彼從不恚,為捨恚。
彼從不惑,為捨癡。
彼從非常想,令解有常。
彼從苦想,為解樂想。
彼從非身想,為解身想。
彼從不淨想,為解淨想。
彼從止攝意,能得還,是為止想,令從是止禪。
彼從一切法寂然,能得解受,是為觀想,令止跓一切知。
從欲能還想,是為不貪相,令還不與取止。
已後不復生癡,是為無有恚想,令從殺還得止。識事亦物,是為不惑相,為令得止,止所世間、所世間所行,為所法能受相,是為非常想。
令知從生,亦知從滅,識為是處。
為世間行,作世間更,所識想是為苦,為所思想,是為痛種處。
一切所法不住想,是為非身想,是為思想處。
已見身屍已壞,青胮為受是相,是為不淨思想。
從是為悔卻,令寂然止。是為九品處,已分別說見。
為一切無為部,說具足是,為誰知多聞、少聞不為慧者。不慧不為常意在經,為意相連生。為從不分別觀,令不得非常想。不受非常想,令從是墮五樂,令五樂覆蓋;從所應行失,令不解苦想,令墮五陰受入,令為意計是身。若干本非一本,不捨不觀,令不墮非身想。為意在顏色,樂計是身為淨,不計是皮膚覆,令不墮不淨想。不往受,止是想、不信、令無有想,不受喜。為從是四種已除,得墮無為種處。
佛說信根,比丘欲見知,當求在四溝港種為清淨法,不捨方便相,令致清淨,從清淨發起,令墮四意止。
佛說精進根,比丘欲見知,當在四意斷。過去所更,相念不忘,為從不忘發生,墮四意止。
佛說念根,比丘欲見知,當觀在四意止。為一意根,是為定從不惑起,令墮四禪處。
佛說是,比丘欲知定根,當知在四禪;從本校計為慧,如有(大慧)能得持,從是發起,令墮四諦。
佛說慧根,比丘欲見,當在四諦。為有四輪:好郡縣居輪、依慧人輪、自本正願輪、宿命有福輪。彼為道德共居相,是為好郡縣居。令賢賢者依止處,以得道德依猗相,是為依慧人。從是為墮有正願處,以得正願相,是為身正願,令墮福處。從清淨行有所入相,是名為福,令致墮五樂處。
彼為戒法十一本:一為色持戒無悔,二為已不悔令得喜意,三為已有喜令愛生,四為已意得愛為身得猗,五為已身得猗便得樂,六為已意得樂便得正止,七為已意得正止便知如有,八為已知如有便寂然,九為已寂然便得離,十為已得離便得解脫,十一為已得解脫便見慧。有慧,便知生死已盡,道行已畢,所作行已竟,不復還受苦。
戒相為何等?至命盡持戒,令從是致無悔。身不增罪相為無悔,從是致喜令得喜處。可意相為喜,令致愛處。喜足相相為處,令致有猗處。從行為是為得猗相,令致樂處。已無惱為樂相,令從是致定處。意隨使不忘為定相,令致如有慧處;不惑如有相隨相,是為寂然處。若知非身,是為寂然相,令從是致相別離處。不近會為相別離,為從是致解脫。已為非行法不受殃,是為解脫相,令致解脫慧見。
為有四道德地,何等為四?行者福。彼若如有知智,是為見地,為得道跡,是為得道福;彼如如有知,是為德(惡)卻離,是名為薄地,為有往來福;彼以德卻,為不用,是名為相離地;彼已相離,是為不復還福,是名為欲竟地,無所著。
亦行者福是何義?為道弟子有八種道行,是名為行者;為是是福,是故名為行者福。何以故?為行清淨為名,是為清淨福,是為道德。有八種清淨道行,為是是福,是故名為清淨福。
彼為應得道跡,雲何已諦相應道,弟子便斷三縛結?彼三縛結為何等?一為知身非身,二為無疑,三為不貿易(xing2)戒。已斷是三縛結,道弟子便墮道跡,不復墮惡道,畢竟道七更天上亦人間,已更所在,往來便斷苦,從苦得解,是名為見地,為得道跡福。
彼何等為令意墮是身,亦知是身?癡,為以不聞。為世間人不見覺者,亦不從聞者受教戒,聞者亦為未分別現正法;為意念是色為身,遍覩色為身,是色亦為身,色亦是我身。痛、想、行、識,亦如上說。已如是得觀,便受五樂,令為受是身,為墮身;令意念我為是,我為以是著,相連不得自在,牽相連隨;如是有所忍,所可為為意,為可受;已受見,隨行,是為邪見,墮受是身。
彼為見是五邪,令墮疑、無有。何等為五?若為所色為見,是身比前,受、想、行、識亦爾,是為五邪見,令墮無有。後有餘十五,令墮常。如是見,是身已斷,便六十二邪見已捨;令不墮常、非常。已非常,常為捨,便道弟子無行(倒)邪見,但為度世。
直見為何等,令不墮邪見身?若道弟子為聞,為直見,見通經家,為已受度世無為;為已解度世法,不復見是色為身、遍睹色為身、是色亦為身色、色亦是我身、色色亦是我身,痛、想、行、識, 已不見如是,如是便解三結使。何等為三?一為不見是身,二為不恚,三為不疑。
已如是,道弟子為無疑,在佛亦無疑,為信、為喜、為佛,如是如來、無所著、正覺、慧行已足、為樂,為世間已解、無有過、是法馭、法隨為師,為教天上天下,為佛最上,是得信不疑,為隨是法行,為在法無結、無疑、為信、為喜。
佛說是法,現可學可致,現自更見,已解為慧。為是所貪飢渴相近已斷,隨已斷,空無所應得。愛已壞、已離已盡,為無為。以是第二無結、無疑,得法隨法行,為同學聚,為無結無疑,已有信有喜。如是得道弟子,為學聚,正受行為如應受。戒已立,定已定,慧已得解脫,慧已成解脫慧,已現已致,是為佛弟子行者。
聚為四人,從行四雙,名為八人道行。為世間所重所尊,為無有比,可祠、可事、可恭,為福地無過,是天亦人所事,是為第三。
已為無疑法,隨法行,一切行為苦。已無疑結,已受已喜,從愛為習,苦亦從愛習;已無疑結,已受已解,已喜已愛盡,是為苦盡;便無疑無結,已得是受,便得喜已愛盡,是為苦盡。無疑結,已解受便得喜,為八種道行。
從是受行名(令)苦盡,便不疑,不疑不復結,墮解得喜。
若本有疑不解,在佛不解,在法不解,在行者聚;若本有疑,在苦在習、在盡在道,行所惑所不解,隨志所疑惑。是如是雲何是瘡?為是已解,本已斷,樹不復住,已散(san4)不復現,從本來法不復生。
彼持行戒轉摸貿,為二輩:一為渴愛隨,二為不解避。持行戒轉摸貿,為意向,從是行戒攝守,從是當為得天亦天比;當為天上,彼字為甲玉女,當為是俱相樂共居。如是望,如是可,如是思結相見意向,是為渴愛。
雖持行戒,為墮摸貿,彼為不解持行戒。轉摸貿為何等?戒行者為轉貿。戒轉貿為何等?為意生從戒得淨,從戒得解脫,從戒得要,為從苦樂得度,或意生從願得度,是為不解持行戒轉摸貿。
何因緣為不解轉摸貿?意生從被服,亦從願得度世,從苦樂得卻離,為從是二業被服,亦願為摸。何等為摸?為是二戒被服願,意計從是得解脫,從是得要,從是得過苦樂,從是苦樂為得無為,從是不正計法。不從是解脫,意計從是解脫,不正計為是正,隨是行如是有,忍可意望結見,是從是為解,是為不解持行戒轉摸貿,是為二結。
得道道弟子已捨,為無有本已斷。樹已拔不復現,從後不復生,是法便為已淨,戒如得道戒,隨行不為破、不為穿、不為失、不為悔。但有增如,慧者可,無有能奪,為得從是致定,是為三縛結。
道弟子為已斷,已墮道跡,不復墮惡法,必度世,在七往來天上亦人中;往來期畢,便得出苦要。
有四相應,何謂四相應?一為已解相應,二為已斷捨相應,三為自證相應,四為增滿相應。彼道德弟子,從苦為已解相應;從習為已斷捨相應;從盡為自證相應;從道為增滿相應。彼為止觀俱隨行,一處一時一意。
本末(來)有是有意,令為作四事。何等為四?一為苦,從苦已解為苦相應。二為習,從習已斷捨為習相應。三為盡,從盡自證為盡相應。四為道,從道增滿令道相應。何以故,從苦已解相應?何以故,從習已斷捨相應?何以故,從盡已自證相應?何以故,從道已增滿相應?為有譬喻,如水中沫行,上至竟,為有四行:從是岸邊,致度岸邊,度就,斷脈。是亦如是,止觀雙俱行,一處一時一意,上要至竟,為成四事。譬如日出,上至竟,為現作四事:致明、壞冥、現色、現竟。譬如船渡,捨是岸邊、致渡岸邊、致物、斷脈。止觀亦如是,雙發行,為一處一時一意,上要至竟,為作四事:為解苦如應相應,為斷習如應相應,為盡自證如應相應,為行道要如應相應。何以故?為苦從更解相應;習從斷解相應;盡從自證解相應;道從行要解相應。止觀亦如是,雙相連行,一處一時一意,上要至竟,為行竟四事:為苦更,為習斷,為盡自證,為行道滿。
譬如然燈,上至竟,為作四事:為作明、為去冥、為見色、為卻疑。止觀亦如是,為作四事:為識苦、為斷習、為盡自證、為行道滿。譬如然燈,上至竟,為有四義:為現明、為去冥、為見色、為盡膏炷。止觀亦如是,雙隨行,一處一時一意,上至竟,為作四事:為識苦苦相應,為斷習習相應,為盡自證盡相應,為行道滿道相應。
何以故,為識苦苦相應?何以故,為斷習習相應?何以故,為盡自證盡相應?何以故,為行道滿道相應?為從誰應?為從止觀。
何等為應?應雲何持?意繫觀。已意繫觀,便見五陰苦;彼所意繫,是為止,已見五陰為苦,是為觀。
彼所為五陰相近,可發往欲著,願得相往不捨習所,是已斷已盡。止觀道亦如是,令是道德四諦,一處一時一意上至竟,為令四諦相應。
如是,得道弟子為是法,已法相應,是名為見地;已得道脈,至道跡跓,為復止觀,令是欲恚使縛為復除。得道弟子為往來受,以是行足,已從往來便壞苦本,是為薄地;便已竟往來,福已來,復得在得止;復增止觀,令餘愛欲恚所使為畢捨已,欲恚未畢捨,使結令畢;已畢,為得道弟子,便解下五結已畢。
何等為五?一為見身是苦,二為解疑,三為不惑不貿戒,四為不望,五為不恚,是為五結。已畢,便得道弟子,不復還世間,彼度世不復還是世間,是名為卻地,是為不還福。已致得止不還福,復增翅止觀,令為解捨上五結。
何等為五?一為色欲,二為不色欲,三為癡,四為憍慢,五為不解。已上五行足,為已捨五結,便無所著,已度世無有漏,已竟,從正得解脫,是為畢地。無所著尚有妙無為,為畢捨已,世間命根盡,亦世間苦盡,不復生苦。彼以為是陰、持、入已盡寂然,不有陰持入,不相連、不復發,是名為已畢無為。為已說諦相應、亦說份相應、亦說地、亦說福說斷,說罪說離、說二無為。為一切如是佛說,已更度世畢,若人欲度世,當行是彼。
何等為九次第思惟正定?為四禪,亦無色正四定,亦已盡畢定,是為九次第正定。
彼第一禪,已捨五種,隨正五種。已捨五種為何等?為五蓋:一、愛欲,二、瞋恚,三、睡眠,四、不了悔,五、為疑。是為五種。上禪已捨。
彼愛欲蓋為何等?愛欲蓋為何等愛欲?所謂五樂愛著,發往可求,隨願發不捨,使發起,是名為愛欲蓋。
彼瞋恚蓋為何等?若人為發行地惱恚相,恚非法本所使所從起,是名為瞋恚蓋。
彼睡眠蓋為何等?睡為身跓、為意跓,為身止、為意止,為身癡、為意癡,為身重、為意重,為身不便、為意不便,為身不使、為意不使,是為睡。眠為何等?為意相從,令眠動相不動,令不作事,是為眠。上頭為睡,後為眠,是共名為睡眠蓋。
彼不了悔蓋為何等?為身不止。悔為何等?為所念可不可不得悔。是上頭為不了,後為悔,是苦名為不了悔蓋。
彼疑蓋為何等?若不能信佛、不信法、不信行者聚,不解苦、習、盡、道,比結使亦從發,是名為疑蓋。
亦有五疑:有縣聚疑、有發教疑、有道分別疑、有欲行定疑、有得道福疑。如是是為說定疑,是為五蓋。
蓋說為何等?蓋為却對,為却一切清淨法。却雲何?愛欲為却清淨,瞋恚為却等意,睡為却止,瞋(眠)為却精進,五樂為却行亦止,結為却不悔,疑為却慧,不知本從起,為却解明。
陰持入經卷下
西安释典文化龙藏法音工作室制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