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說阿閦佛國經卷下
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
阿閦佛般泥洹品第五
爾時,賢者舍利弗心念言:「佛已說阿閦佛昔者行菩薩道時德號、復說佛剎之善快、亦復說諸弟子及諸菩薩所學成願,佛當復說阿閦佛摩訶般泥洹時有何感應。天中天!」
於是,佛即知舍利弗心所念,便告舍利弗言:「阿閦佛摩訶般泥洹是日,一切三千大千世界諸郡國變化作化人而說法–所可說者,如前所說法–時人民復行阿羅漢道,不復上下便令住阿羅漢道。
「阿閦佛般泥洹時,有菩薩摩訶薩名眾香手,當授是眾香手菩薩決,號曰羞洹那洹波頭摩如來、無所著、等正覺。
「復次,舍利弗!其金色蓮華佛之剎所有善快,亦當如阿閦佛剎之善快所有安諦,金色蓮華佛所有眾弟子亦當如阿閦佛。
「復次,舍利弗!阿閦佛摩訶般泥洹時,當大動搖皆悉遍三千大千世界,聲上聞阿漸貨羅天乃至復聞阿迦泥吒天;阿閦佛般泥洹時當有是瑞應。
「復次,舍利弗!阿閦佛剎諸好藥、??木皆曲向阿閦佛般泥洹所作禮。
「阿閦佛摩訶般泥洹時,諸天及人民持華香、雜香、擣香供養散其身上,供養已,其諸天人民華香、雜香、擣香及餘寶上至虛空四十里成圓華蓋。
「阿閦佛摩訶般泥洹時,其三千大千世界諸天、龍、鬼神、揵陀羅、阿須倫、迦留羅、眞陀羅、摩休勒皆向。
「阿閦佛摩訶般泥洹時,是人民及諸天–以佛威神所致–悉見阿閦佛摩訶般泥洹時。
「復次,舍利弗!阿閦佛摩訶般泥洹時,諸天及人民晝夜常愁憂言:『阿閦佛般泥洹大疾為己亡。人民娛樂不復得樂所欲,意愁憂言:阿閦佛般泥洹大疾亡失人民安隱。意愁憂言:亡天下眼。
佛語舍利弗:若有菩薩摩訶薩於是世界、若他方世界終亡生阿閦佛剎者,甫當生者,其人皆為已受決,從一方復至一方共等軰遊行、若干百千等軰共遊行,菩薩摩訶薩當見若干百千如來、當見無數佛、當見無數薩芸若。
「若有菩薩摩訶薩於是世界、若他方世界終亡生阿閦佛剎者,甫當生者,其人亦與眾等俱遊行,以佛威神所致薩芸若故為阿惟越致。
「菩薩摩訶薩聞是阿閦佛德號法經,皆為離魔羅網。
「復次,舍利弗!阿閦佛摩訶般泥洹時,至法行在者、諸菩薩摩訶薩生阿閦佛剎者,亦當與等軰遊行,求索阿閦佛昔時願,然後當生阿閦佛剎。菩薩摩訶薩便當諷誦八百門,諷誦已皆當諷誦諸法,便有上微妙阿閦佛剎。諸菩薩摩訶薩得念行住八百門:『我當生阿閦佛剎。』亦當諷誦八百門,諷誦已皆當復諷誦諸法,見上妙句,如是諦受之菩薩摩訶薩。
「阿閦佛現在及般泥洹時說法等無異,佛剎等如來所示現–從阿惟越致至成無上正眞道最正覺。
「復次,舍利弗!阿閦佛身中自出火,還燒身已便作金色,即碎若芥子不復還復,訖已便自然去。譬如,舍利弗!有名坻(chi2)彌羅,若髮段斷已不復見,自然生。如是,舍利弗!阿閦佛摩訶般泥洹時,身破碎不復見,還自然生。
「復次,舍利弗!阿閦佛摩訶般泥洹時,其身骨坐處見自然。譬如有山,碎破其山不復見,自然還其處。如是,舍利弗!阿閦佛摩訶般泥洹時,其骨自破碎,其身骨不復見,還自然。時一切三千大千世界人民皆供養其身,以七寶作(gu3),其三千大千世界當以七寶及葉金色蓮華而莊嚴。
「復次,舍利弗!阿閦佛剎諸菩薩摩訶薩當作禮,有瑞應乃如是,自然諸寶於其處在前住。
「其有菩薩摩訶薩徃生阿閦佛剎者,甫當生者,當見佛意無亂;命過時,一切諸天人當供養其身。諸天及人民願發起是供養其身,菩薩摩訶薩自以功德稍於虛空疾行,都不復知其處。譬如,舍利弗!持草著火中熏煙而出,其煙上於虛空中,亦於虛空中而行、亦於虛空中都滅,不知所至處;其佛剎諸菩薩摩訶薩法身如是。
「復次,舍利弗!阿閦佛剎菩薩摩訶薩壽命盡、臨壽終時,見餘菩薩摩訶薩他方世界坐佛下時,是諸菩薩摩訶薩臨壽終時瑞應,復見餘菩薩入母腹中時,亦復見餘菩薩摩訶薩從母右脅出生時,行七歩時,見在婇女中相娛樂時,見餘菩薩摩訶薩出家學道時,見餘菩薩坐佛??下降伏魔得薩芸若慧時,見他方世界諸佛、天中天轉法輪時。」
佛言:「舍利弗!阿閦佛剎菩薩臨壽終時,以是比有自然瑞應。
「復次,舍利弗!阿閦佛摩訶般泥洹時,佛所說法當住至若干百千劫。」
賢者舍利弗問佛言:「天中天!以何等數佛所說法住至百千劫?」
佛告舍利弗言:「二十小劫為一劫,是為數佛所說法住至百千劫。
「復次,舍利弗!其法滅盡時,一切三千大千世界當大照明、其地當大動。其法不是弊魔及魔天之所滅,亦不是天中天弟子所滅。諸比丘稍樂寂徃還是,稍寂共徃還已俱行,不復大聽聞法;不聽聞已,亦不大承用、復不得大精進,法師比丘於法教亦寂。說法少,以是故法稍滅盡,稍稍不見。」
爾時,賢者舍利弗問佛言:「云何,天中天!菩薩摩訶薩用何等德行故得生阿閦佛剎?」
佛告舍利弗:「是菩薩摩訶薩當學阿閦佛昔求菩薩道時行,當發如是意願:『令我生阿閦佛剎。』菩薩摩訶薩用是行故得生彼佛剎。
「復次,舍利弗!菩薩行布施度無極,積累德本,持願無上正眞道,得在阿閦佛邊;菩薩摩訶薩用是行故得生彼佛剎。菩薩行戒度無極,持願無上正眞道,得在阿閦佛邊;菩薩摩訶薩用是行故得生彼佛剎。菩薩行忍辱度無極,持願無上正眞道,得在阿閦佛邊;菩薩摩訶薩用是行故得生彼佛剎。菩薩行精進度無極,持願無上正眞道,得在阿閦佛邊;菩薩摩訶薩用是行故得生阿閦佛剎。菩薩行一心度無極,持願無上正眞道,得在阿閦佛邊;菩薩摩訶薩用是行故得生彼佛剎。菩薩行智慧度無極,持願無上正眞道,得在阿閦佛邊;菩薩摩訶薩用是故得生彼佛剎。
「復次,舍利弗!『阿閦佛光明皆炎照三千大千世界,我當願見是,已令我成無上正眞道最正覺,當復自炎照其佛剎。』菩薩摩訶薩用是行故得生阿閦佛剎。
「『我當見阿閦佛剎無央數不可計諸弟子見已,我亦當作如是行,令我成無上正眞道最正覺時,使有無央數諸弟子。』菩薩摩訶薩用是行故得生阿閦佛剎。
「『阿閦佛剎有若干百菩薩、若干千菩薩、若干百千菩薩,我當見是諸尊菩薩寂寞觀行,我當學之。當於處處曉了知之,我當與同學等無差特,當與是一等類俱在一處。欲具大慈大悲,用佛故、沙門義故,無辟支佛義、無有弟子之行、無有弟子意、無有緣一覺意,諦住於空、無有惡道法,於諸佛名等、諸如來名等、薩芸若名等、於諸法名等、於眾僧名等,常念諸名等,如諸菩薩摩訶薩。』
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聞名得生阿閦佛剎,何況合會諸度無極善本持願阿閦佛剎?合會眾善本已,便成無上正眞道最正覺,何況合會諸度無極眾善本便得生阿閦佛剎?菩薩摩訶薩用是行故,得生阿閦佛剎。
「復次,舍利弗!菩薩摩訶薩欲生阿閦佛剎者,當念東方不可計諸佛、天中天善法品等因緣,諸佛、天中天所可說法,念其無有等者。『令我成無上正眞道最正覺,當復說法如是。如諸佛、天中天念其眾弟子因緣等,我何時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亦當有無央數不可計諸弟子眾。』
「舍利弗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當念三事,當曉了念是三大事。
「若善男子、善女人以念是三大事合會德本,為一切眾生作迹念持願、作無上正眞道,用一切眾生故願三事。
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、菩薩摩訶薩願無上正眞道,不可限一切眾生,若有人來以器欲限取虛空,來已謂言:『善男子!持善本與我共分布之。』」
佛言:「舍利弗!若使善本有色者,一切眾生便可以器滿限取,虛空不可竟,是善本以器取如是,舍利弗!願善本於無上正真道,是亦不可以器取,如是謂為薩芸若善本。
「若有念三事善本便轉得三寶;若有菩薩摩訶薩念是三事善本願皆見善法;菩薩行三事善本願降伏眾魔及官屬,所向欲念生阿閦佛剎即得生其佛剎–南方、西方、北方、上方、下方亦如是、四維亦如是。
「若有菩薩摩訶薩念是三事善本積累以持作勸助,勸助已持願向阿閦佛剎,其人即得生其佛剎。」
佛告舍利弗:「若干百佛剎、若干千佛剎、若干百千佛剎,如是佛剎之善快,諸佛剎之善快空耳,阿閦佛剎亦如是。
「『我當見其佛剎之善快,見是以我亦當取。如是比佛剎之善快,當勸助若干百菩薩、若干千菩薩、若干百千菩薩,為現故令歡喜踊躍,上及阿閦世尊等。』菩薩摩訶薩用是行故,得生阿閦佛剎。
「若有菩薩摩訶薩專發是意向阿閦佛,若使不行者,如是為欺,專發是意便得生阿閦佛剎。
「譬如有城中,無市、無有園、浴池及萬物,亦無有象馬,亦無有徃來中者。云何,舍利弗!其城寧有疆王在其中止不?是城德為最下,如是為快不?
「彊王在大城,其城有善德萬物,如是城為最上也。
「如是,舍利弗!於是我三千大千世界佛剎力之善快,如我佛剎為下耳,是不為上好也,是聞我佛剎所有之善快如是。舍利弗!若菩薩欲淨其佛剎之善快者、欲取者,當如是清淨取之,如阿閦佛昔行菩薩道時所取清淨佛剎之善快。
「復次,舍利弗!於是成無上正眞道最正覺,令人民在須陁洹道、斯陁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道,復教令在辟支佛道。我所教授諸弟子及餘弟子皆共合會,當令在阿閦佛剎諸弟子眾邊百倍、千倍、萬倍、億百千倍、巨億萬倍不與等,但說解脫者無有異。我諸弟子及彌勒佛所有諸弟子及復餘弟子皆復共合會,當令在阿閦佛剎諸弟子眾邊是亦百倍、千倍、萬倍、億萬倍不與等。所以者何?阿閦佛一一說法時,人民得道者不可復計。」
佛言:「舍利弗!置我諸弟子、復置彌勒佛諸弟子,於陂陁劫中諸佛、天中天所有諸弟子及餘得道弟子復共合會,當令在阿閦佛剎諸弟子眾邊百倍、千倍、萬倍、億萬倍、巨億萬倍不與等,但說解脫者無異人。」
爾時,賢者舍利弗白佛言:「如天中天所說、如我所知,當觀其佛剎為阿羅漢剎、不為凡夫之剎也。所以者何?彼阿羅漢甚眾多。」
佛言:「如是,舍利弗!彼剎阿羅漢–生死已盡者–甚眾多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星宿不可計、亦不可知多少,阿閦佛一一說法時得阿羅漢者不可計。如是,舍利弗!一一聚會時不可計無央數人得阿羅漢道。三千大千世界中星宿可知數。阿閦佛剎是諸天人民以天眼見光明,用積累德本,阿閦佛剎三千大千世界,是諸人民–善男子、善女人–晝夜徃至阿閦佛所。若有聞是德號法經,聞已即受、持、諷誦者,舍利弗!是善男子、善女人前世為皆已聞見阿閦佛昔求菩薩道時。所以者何?若有聞是德號法經,即有信者。
「是阿閦佛德號法經,十方等世界佛剎求菩薩道及求弟子道之人悉受、諷誦、持說之。他方佛剎諸阿惟越致菩薩摩訶薩住及餘菩薩,亦說阿閦佛所結願,及生阿閦佛剎者、甫當生者–東方如是,南方、西方、北方、上方、下方等十方亦如是。
「一切諸佛剎求菩薩道人皆受是德號法經、諷誦、持說之,阿惟越致菩薩摩訶薩住,復有成無上正眞道最正覺;及餘菩薩亦如是說阿閦佛所結願,及生其佛剎者、甫當生者。
「如是,舍利弗!阿閦佛阿比羅提世界住,炎照十方等諸求菩薩道之人。
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諷誦《阿閦佛德號法經》,聞已即持、諷誦、願生阿閦佛剎者,臨壽終時,阿閦佛即念其人。所以者何?儻弊魔得其便即轉所願,如來故念之,其善男子、善女人不復轉,會當得所願及無上正眞道。若有他異因緣,無能嬈害者。如是,火、刀、毒、水,是亦不行;若復有撾捶者,是亦不向;亦不畏人非人–其人如是等見護,便生阿閦佛剎。」
佛言:「譬如,舍利弗!日宮殿遠住,遙炎照天下人;如是,阿閦佛遠住,炎照他方世界諸住菩薩摩訶薩。
「譬如得天眼比丘遠住,遙見色之光;如是,舍利弗!阿閦佛遠住,遙見他方世界諸住菩薩摩訶薩,見其顏色、形類。
「譬如神通比丘遠住,知他人意所念;如是,舍利弗!阿閦佛遠住,遙知他方世界諸住菩薩摩訶薩意。
「譬如神通比丘遠住,遙以天耳聞聲;如是,舍利弗!阿閦佛遠住,遙聞他方世界諸菩薩摩訶薩語及生其剎者–是善男子、善女人阿閦佛知其名字及種姓。
「若有受是德號法經、諷誦、持者,舍利弗!是人為見阿閦佛,當知是人臨壽終時,阿閦佛即為其人。」
賢者舍利弗白佛言:「難及,天中天!諸佛、世尊諦囑累諸菩薩摩訶薩。」
佛言:「如是,舍利弗!諸佛、天中天諦囑累諸菩薩摩訶薩。所以者何?菩薩諦受囑累者,便為諦受一切眾生已。譬如轉輪王,若有第一、第二、第三、第四、第五、第十、第二十,不可計諸倉,中有稻米、大麥、小麥及種種穀,穀貴時便出令穀賤。如是,舍利弗!菩薩如來説竟,菩薩摩訶薩未成最正覺時,譬如穀貴;已成無上正眞道最正覺,便安隱說法如穀賤。是故,諸佛、天中天諦囑累諸菩薩摩訶薩。」
佛言:「舍利弗!若有菩薩摩訶薩聞是《阿閦佛德號法經》,聞已即受、諷誦、持,雖不願生阿閦佛剎者,當知是菩薩摩訶薩為比阿惟越致。
「若有菩薩摩訶薩受是《阿閦佛德號法經》,持已受、諷誦,為若干百人、若干億百千那術人解說之,當令若干億那術百千人積累德本。是人如所積德本,其菩薩是德本不可計;是菩薩摩訶薩德本眾多,已便坐無上正眞道。」
佛言:「舍利弗!若有菩薩摩訶薩欲疾成無上正眞道最正覺者,當受是德號法經、當持、諷誦;受持諷誦已,為若干百、若干千、若干百千人人解說之,便念如所說事,即得大智慧、其罪即畢;以得是大智慧、其罪畢已,其人自以功德便盡生死之道。」
佛告舍利弗: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求弟子道者,聞是《阿閦佛德號法經》便當受持、當諷誦;受持諷誦已,為若干百人、若干千人、若干百千人解之。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是法經,自以功德即自取阿羅漢證。」
佛言:「舍利弗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專持說是德號法經,是人如是便捨等正覺,自以功德取阿羅漢證。」
佛語舍利弗:「是《阿閦佛德號法經》終不至癡人手中,當至黠人手中。」
佛言:「舍利弗!是善男子、善女人是德號法經至其手中者,為見如來已。譬如,舍利弗!種種諸寶其價甚重,從大海採來者,云何,舍利弗!從大海採種種寶,當先至誰手中?」
舍利弗言:「天中天!當先至國王、若太子、左右手中。」
佛言:「如是,舍利弗!是阿閦德號法經,當至菩薩手中及阿惟越致。
「復次,舍利弗!菩薩摩訶薩聞是阿閦德號法經便受、持、諷誦,諷誦已,即當專成無上正眞道最正覺。」
賢者舍利弗白佛言:「是《阿閦佛德號法經》,薄德之人終不得聞、受、持、諷誦。所以者何?天中天!不能得阿惟越致故。」
佛告賢者舍利弗:「審如是。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持金銀滿是天下以布施,願言:『我持是使聞《阿閦佛德號法經》。』薄德之人終不得聞是經,亦不得受、持、諷誦。菩薩摩訶薩聞《阿閦佛德號法經》者,為成阿惟越致行;聞已,受持、諷誦,是故專得無上正眞道行。」
佛語舍利弗:「二生補處、三生補處等正覺求弟子道人所不能及。若有聞《阿閦佛德號法經》,受持、諷誦,為若干百人、若干千人、若干百千人說之,譬如,舍利弗!轉輪王以福德自然生七寶。如是,舍利弗!阿閦佛昔願所致,我為說是德號法經。若有菩薩摩訶薩說是德號法經,若復有菩薩摩訶薩聞是經,甫當聞者亦福德所致。」
佛語舍利弗:「《阿閦佛德號法經》於是陂陁劫中所有諸佛、天中天皆當說是經,如是令無缺減安諦,亦如我所說。若有菩薩摩訶薩欲疾成無上正眞道最正覺者,當受是《阿閦佛德號法經》,當持、諷誦、說之、當令廣普。
「若是德號法經在郡國、縣邑,有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諷誦,其菩薩摩訶薩有是經為護郡國、縣邑。
「其有受是德號法經當持、諷誦,復出家學道離罪,菩薩摩訶薩當令居家學道者知之。所以者何?善男子、善女人儻不能究竟是德號法經。」
佛語舍利弗:「若遠郡國、縣邑有行是經,菩薩摩訶薩徃至彼,當受是經、諷誦、持說。善男子、善女人雖不諷誦,但有是經卷當説供養之;若不得經卷者,便當寫之–若使其人不與是經卷持歸寫者,菩薩便就其家寫之;若使善男子、善女人言自卧寫,當自卧寫之;若言經行寫,當經行寫之;若言住寫,當住寫之;若言坐寫,當坐寫之。」
佛説阿閦佛國經卷下